簡 柬

車在閩西綠野茫茫的山巒間急馳,路曲百折,一路顛簸。一旁山上綠樹蔥蘢,山下油菜花金黃,更有那牧童優哉游哉坐在牛背上唱著我聽不懂的山歌。也記不清走了多少路,只知道初升的朝陽已經高高掛在了正午的天空,朦朧中又轉過了幾個山頭,遠處望見一個大竹門,上面寫著“中國民居的典范——客家土樓”,一座座高大的圓形建筑終于奇跡般地呈現在我的眼前。
永定縣地處閩西,是福建土樓的發源地,堪稱沒有大門的中國客家土樓博物館。在永定境內現存23000多座土樓(其中圓樓360多座),建于清朝以前的有8000多座。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就在這里櫛風沐雨、拓土開疆?,F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遺”目錄的客家土樓成功舉辦過三屆文化旅游節。看著眼前這造型奇特的建筑,我忽然想起讀大學時在某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件趣事: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大鳥”軍事衛星上天后,在福建省東南部的深山中發現了許多密集的圓形建筑,當時他們懷疑是我解放軍導彈發射井,很是緊張了一陣子,后來經過我國政府的宣傳和各地游客的親臨才知道,這里原來是著名的客家土樓群。
最先入目的是“振成樓”。那圓形的土墻撲面而來,陽光照在黃中帶白的墻面上,圓弧的凸起就像一個燦爛的笑容。走進大門,四層的圓形屋宇連著那古樸的木板走廊圈起了一方自在的天宇,正中間是一座大祠堂,美輪美奐。大門、廳堂、主樓都建在中軸線上,整體兩邊對稱極為嚴格,又以祖堂、天井、門坪為中心組成若干院落,全樓以院落為中心進行群體組合。我站在底層往上看,天空也變成圓圓的一圈蔚藍了。廳堂里雕梁畫棟,古樸典雅。旁邊楹聯甚多,最中間的一副意境深遠,甚是引人注目:“從來人品恭能壽;自古文章正乃奇。”陪同的當地人召來一個身材健壯、有著古銅色膚色的中年人。他就是這幢土樓的主人阿耕。

只見他很專業的把微型麥克風夾在衣領下,抹了抹頭發,然后操著洪亮而不熟練的閩南普通話大聲說了起來:“我叫林日耕,你們就叫我阿耕好了。這座客家土樓名叫‘振成樓,始建于1908年,距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曾經以振成樓為題做過一期專題節目《阿耕和他的土樓》,‘阿耕就是我……”經過阿耕的介紹我才知道,這座“振成樓”是阿耕的爺爺當年從海外回來后,耗資四萬銀元建成的,全部墻體采用當地的一種含有砂質的黏土夯制而成,厚實而堅硬。上下4層,里面居住著13戶人家。土樓的中心是一個大天井,周圍還分布著幾個小天井。進了大天井,墻上掛著林家先人的畫像和名人名家的題詞,兩面的柱子上有4幅長長的文言楹聯,讓今天的人看起來晦澀難懂,經過阿耕的講解才知道這是林氏先人對子孫的教誨。
沿著咯吱作響的木樓梯向上攀登,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土樓雖然建于上個世紀初,但它的構造從今天看來一點兒都不落后。從結構上看,厚實的外墻上有瞭望孔和射擊孔,以防備土匪襲擊。在二樓、三樓和四樓的樓梯拐彎處都設有放置油燈的燈龕,不同的是二樓和三樓的燈龕上方是三角形的,提示可以上行,而四樓的燈龕上方是半圓形的,表示已經到了頂樓。土樓的外墻是由砂質黏土夯制而成,中間的隔墻卻是用青磚砌成,而且這些隔墻一砌到頂,房梁和椽檁都埋在青磚墻內卻互不連接,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旦失火,不會蔓延釀成大禍。
阿耕又介紹,十幾年前這里發生了一次強地震,土樓外墻上方出現了一些大裂縫,后來隨著一次次小的余震,那些大裂縫居然彌合了。原來,土樓的外墻是按照下大上小的規格建造的,從外觀上看就是一個巨大的圓臺體,地震時產生的大裂縫隨著余震,使墻體上方一齊向中間擠壓而彌合了,真奇妙!

站在樓前的廣場向四周望去,重重疊疊的山巒,零零落落的田地,想當年客家人從遙遠的北方躲避戰亂來到這里,從此在這里休養生息、繁衍子孫。為了謀生,他們飄洋過海到世界各地,在異國他鄉創業發家,逐漸發展成為“客家人”這樣一個在世界上頗有影響的華人群體,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而客家土樓全面形象地展示了客家人文歷史,不愧是客家文化的象征。
從“振成樓”出來,沿河繞村而過,樹葉颯颯襯著水聲嘩嘩,偶爾還有小橋流水,芭蕉櫻桃,讓人錯以為自己正行走于江南的溫柔水鄉。參觀完畢,我來到了一個名叫“湖坑”的小鎮就餐。飯店的主人招呼著上菜,我向服務員詢問菜名,她們那難以聽懂的福建客家話讓人如墜云里霧中,最后也沒有弄懂幾個菜名。桌子上擺著的酒壺中倒出來的是一種橙紅色的液體,喝到嘴里稍帶甜味,還有一股像是出自家鄉米酒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