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舟

杭州西湖北山有個黃龍洞,歷史上是南宋護國寺的道場。當年這里的住持和尚、一代高僧無門慧開曾在此向其東瀛弟子傳授佛法和“尺八”演奏技藝,是中日佛教和音樂交流的圣地。那時的黃龍洞曾經是梵唄繞梁、清音裊裊。歲月荏苒,這方洞府靈山注定與藝術結緣。新中國成立后,這里又成了我省最高藝術學府浙江職業藝術學院的前身——浙江省藝術學校的所在地。如今,這里整治一新,依然山林疊翠,巖壑幽深,為新西湖十景“黃龍吐翠”之所在。而作為文化旅游景點而成為西湖旅游的一大亮點,黃龍洞的新生,卻是緣于一個越劇團的誕生和創業之路。她就是以一團兩次榮獲國家戲劇最高獎——“梅花獎”而著稱于全國民營劇團的杭州黃龍越劇團。
說起黃龍越劇團,老團長朱燕燕感觸良多。經過10多年的苦心經營,杭州黃龍越劇團終于一躍成為地方民營劇團的佼佼者。而當年她招來的孟科娟、王杭娟如今成了榮獲梅花獎的國家級演員,擔綱主演了許多優秀劇目,在全國越劇舞臺聲譽鵲起。專攻越劇范派小生的孟科娟舉手投足無不透露出小生作派,她扮相俊美,唱腔自如流暢,表演細膩灑脫,擅于刻畫各種硬朗剛毅的小生形象。她曾兩次獲得中國“映山紅”民間戲劇表演一等獎,是中國第十七屆戲劇“梅花獎”得主。如今,作為國家一級演員的她,從朱燕燕手中接過了黃龍越劇團,肩負著表演和經營的雙重責任。而戚派花旦王杭娟為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戚雅仙的得意門生,扮相端莊大方,唱腔韻味醇厚,纏綿動聽,表演情真意切,細膩感人,臺風瀟灑自如。她也曾兩次獲得中國“映山紅”民間戲劇表演二等獎,“省戲曲明星”和“越劇新十姐妹”稱號,并為黃龍越劇團再度奪得“梅花獎”。2004年3月23日,在慶祝杭州黃龍越劇團獲得“民間雙梅第一團”聯歡會上,有位劇作家即興吟聯,贊曰:“梅苑雙萼并蒂;黃龍二娟同臺”。孟科娟不無感慨:“自己從一個普通演員到梅花獎得主,出人出戲,都歸功于朱老師善于培養人才,排演新戲,發現文化的經濟價值。感謝朱老師一手培養,帶著我們13個小姐妹拜名師,學藝術,求生存,謀發展,不僅在越劇表演藝術上取得了進步,獲得了很高的榮譽,也解決了許多生活待遇實際問題。”為了表彰她的藝術成就,杭州市園文局還特獎勵她住房一套。

回顧黃龍越劇團的艱苦創業史,走的是園林、戲曲、旅游三結合,景點、劇團互為一體的路子,可謂獨辟蹊徑。“看戲到黃龍”已經成為黃龍洞景點招徠游客的金字招牌。景因戲興,團依景存,相輔相成,良性循環,杭州黃龍越劇團探索出了一條文化與旅游結合、共生雙贏的可持續發展的好路子,值得目前仍然處境艱難的民營劇團思考和借鑒。
為了提高舞臺表演藝術水準,劇團聘請了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王文娟、戚雅仙、畢春芳等6位越劇流派創始人,收徒傳藝,給予藝術指導,培養越劇新秀。浙江文藝界的前輩和專家多年來也給劇團無私關懷和積極鼓勵。近10多年來,黃龍越劇團創作、排演了傳統經典劇目《玉蜻蜒》《血手印》《杜十娘》,新編歷史劇《出宮回宮》、越劇輕喜劇《唐伯虎點秋香》,并屢獲殊榮。根據觀眾游客的不同欣賞要求和演出市場的多元化,劇團還創作編排了一系列傳統越劇折子戲和現代歌舞、小品以及時裝表演,其中的《碧玉簪·送鳳冠》《貍貓換太子·拷寇》《何文秀·算命》《劈山救母·二堂放子》《梁祝·十八里相送》等經典傳統折子戲,《踏歌》《珠穆朗瑪》《西湖歡迎您》《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等歌舞節目,深受觀眾喜愛,叫好不絕。

作為立足杭州、依靠西湖名勝而發展起來的黃龍越劇團,在自身發展積累了相當的實力以后,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了弘揚優秀地方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為了傳承杭州地方戲劇杭劇,劇團嘗試創作排演了大型杭劇民間故事劇《蘇小小》,新編杭曲《西湖美景天下揚》,得到戲曲界和杭州市領導的首肯。尤其是在大型新編現代杭劇《蔡鍔與小鳳仙》中,孟科娟、王杭娟再度聯袂飾演男女主人公蔡鍔和小鳳仙,把民國之初發生在北京的小鳳仙智救抗袁英雄蔡鍔的故事,演繹得驚心動魄,蕩氣回腸。
2008年金秋時節,杭州黃龍越劇團又多了一塊牌子——杭州杭劇團,這正是杭州市政府和人民對黃龍越劇團賦予的新角色、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