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 慷
新中國60年的歷史告訴人們:閱兵式,常常是一道沉思的風景。它縈系著上下千年的悠悠往事,記載著無盡無言的滄桑。
凡遇國慶大典,閱兵式總是典禮中聲勢最大的一項活動。在這項極其隆重的軍事儀式中,盡顯出一個軍隊的軍威、一個國家的國威和一個民族的浩然正氣。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十幾次國慶閱兵,印下了我軍發展壯大和共和國成長的每一步足跡。
而開國大閱兵就是一支雄渾壯闊的交響樂,是一部意味雋永的史詩。
一
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的入城式閱兵式,給了古都居民耳目一新的感覺。西苑機場的閱兵,使眾多的民主人士更直接地感受到共產黨的力量。然而開國大典的盛大閱兵式,卻多了許多曲折,閱兵的地點究竟定在哪里?選什么樣的軍樂才能符合?怎樣的方隊才是最美的陣形?
1949年,無論對中國歷史還是對每一個當時的中國人來說,都是非同小可的轉折之年。許許多多的事,都像滾滾沸騰的江水從他們身邊奔流而過。中國革命,穿著草鞋與土布軍裝走進北京城。全世界都向新生的華夏大地投來新奇的目光。
1949年2月3日,北平舉行了盛大的人民解放軍入城式。中共北平市委書記彭真和華北軍區司令員兼平津衛戍司令員聶榮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兼北平市市長葉劍英,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和政治委員羅榮桓,以及華北、東北的其他高級將領在前門箭樓上檢閱了入城部隊。
入城閱兵式后,中共北平市委和北平市軍管會召集各方代表舉行聯席會議,對部隊提出盡快安定社會秩序的具體要求。
當時,北平城內垃圾成山,塵土飛揚。入城部隊便展開了一場清除垃圾的大會戰。官兵們揮鍬掄鎬,人推車載,很快就把16萬多噸垃圾清除了出去。在執行警備任務中,入城部隊共接管了108個倉庫,有成堆的軍需裝備,成山的大米白面、綾羅綢緞、大小汽車,應有盡有,但戰士們寧肯忍饑受凍,也不動一粒米、一寸布……
不久,北平市各區政府已經相繼組成并開始辦公。城區物價回落,一片祥和安寧景象,市場上的買賣交易也顯得熱鬧了許多。扒手、小偷之類在人民歡慶勝利解放的日子里,也似乎少了許多。銀行與各類商行店鋪整日開門,顧客絡繹不絕。
大約S0余天之后,3月2S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等黨中央書記處的“五大書記”,在首任北平市長葉劍英的陪同下乘火車抵達市郊的清華園火車站。與此同時,各民主黨派人士與其他民主人士也紛紛到達北平。
3月25日下午3時,毛澤東等第一代領袖在西郊機場進行了進京后的第一次閱兵。
這次閱兵,雖然規模不大,但和2月3目的解放軍入城閱兵式一樣,都可以說是開國大典閱兵的前奏和預演。
就是在那個柳梢發芽、春草出土的日子,毛澤東等“五大書記”身穿解放區那種厚厚的棉褲、胖胖的棉鞋、羊毛外露的大衣,乘坐一輛美國造的老道吉防彈車,檢閱了整裝肅立的一個步兵師、一個炮兵師、一個裝甲兵師,大約3萬余人,以及穿著各式各樣服裝的北平市工、農、商、學各界代表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無黨派民主人士。其中自然包括為和平解放北平古都做出貢獻的傅作義將軍。
如果說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的入城式閱兵式,給了古都居民耳目一新的感覺。那么,西苑機場的閱兵,則使眾多的群眾代表和民主人士更直接地感受到共產黨的力量。以往他們更多的是在會議廳或談判桌旁接觸共產黨人,現在真正親眼看到全副武裝的共產黨人,仿佛親身依靠到一座巖石嶙峋、堅不可摧的大山。
二
開國大典的閱兵方案,是由當時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做的決斷。1949年9月初,周恩來在解放軍總部遞交的閱兵方案上揮毫批示:閱兵地點以天安門為好,閱兵總指揮由聶榮臻擔任,檢閱司令請朱德同志操作。
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軍入城后,3月即開始了亙古未有的大掃除。8月,為迎接開國大典。天安門廣場開始進行整修,使這個位于市區中心中軸線上的廣場成為世界名城中最大的廣場。由于它位置特殊,歷史內涵豐富,知名度越來越高,在日后“北京十六景”的評選中,以最高票數名列榜首,被稱為北京第一景。
新政協籌備會議后,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的開國典禮籌備委員會,彭真、聶榮臻為副主任,林伯渠為秘書長,并迅速展開了工作。
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碑時,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上,也有人主張建在端門臺基上,最后確定在五星紅旗旗座之南。當天下午6時,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代表。沿著“千步廊”的石板御道,來到天安門外,參加了由周恩來主持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毛主席宣讀了紀念碑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隨后,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及政協委員代表,懷著虔誠崇敬之情,為近酉年來在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斗爭中英勇捐軀的兩千萬英靈,鏟下了一鍬鍬土……
會議繼續進行。當宣布選舉結果時,會議進入了最高潮,掌聲、歡呼聲連成一片,經久不息。全體代表代表全國4億5千萬人民祝賀毛澤東當選新中國的第一任主席。會議結束后,在懷仁堂后大廳舉行了第一次國宴,共同祝賀新中國誕生。
宴會開始前,毛澤東與其他領導同志來到休息室。他邊走邊和周恩來、任弼時等又說又笑。周恩來說:“主席休息一下吧,你太累了。”
毛澤東說:“不累,今天我和大家一樣,很高興。”
他站到自己的座位前,舉起雙手向各位代表、來賓示意就座。
周恩來滿面春風地舉起酒杯,高聲說:“各位代表、各位來賓,請舉起杯來,為新政治協商會議勝利閉幕,為新中國的誕生干杯!”
大廳里又響起熱烈的掌聲。毛澤東也舉起酒杯,和大家一樣一飲而盡。
這天晚上,周恩來安排完開國大典的一些具體事項,又前往天安門廣場巡視檢查各項準備工作的落實情況。
是夜,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內燈火通明。
毛澤東在菊香書屋伏案疾書,親自起草準備次日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十多個小時之前,周恩來曾來到中央外事組辦公室,對大家說:“明天毛主席在開國典禮上將發布一個公告,《公告》和我的隨附公函一并發送給留駐在北京、南京等地的外國大使館和領事館。這將是我們新中國的第一份外交文件。是通過使館向外國政府發出的第一個照會。”
次日黎明,當第一縷晨曦給中南海的亭臺樓閣抹上一絲金輝的時候,毛澤東披著一
件舊棉衣,手中拿著《公告》的草稿,神態從容地來到西花廳。他和同樣工作了一夜的周恩來坐在桌邊,共同商討開《公告》的內容與措詞……
新中國誕生之際,華夏大地和整個世界都矚目替一個莊嚴而神圣的時刻。
三
曠伏兆和李水清都是江西“老表”,建國伊始,他們一位任軍政委、一位任師長,曾親率67軍199師,作為全軍唯一的建制師全體參加了開國大典,闊步走過天安門,接受檢閱。
解放戰爭末期,由彭德懷、徐向前指揮的著名的太原戰役結束后,整個67軍馳奔大同,準備防止龜縮在大同的敵軍往歸綏方向逃竄,并協助北岳區的部隊攻城。但到了那里,大同已經被我軍打下了。于是,他們便駐防在宣化練兵。然而只休整了三天,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的一個命令,又使他們緊急馳往秦皇島,擔負防止美軍從渤海灣登陸的任務。
當時,67軍的軍部駐在唐山,199師的師部駐在塘沽。
這兩個地方都地處渤海之濱,頗似一塊被海浪擁上灘頭的海蜇皮。它的臨海地區堪稱空曠,稍往里去則山巒漸起,綿延幾十公里,確有龍蛇虎踞的險要態勢……
67軍沒有一點家底,連請國民黨起義軍官吃頓飯的錢都拿不出來。簡陋的營房,由于屋頂極薄,夏天熱不可當,冬天又寒冷異常。從軍師首長到普通戰士,都是一樣的黃布軍裝,粗白布襪子,千層底布鞋。到處都是黝黑黝黑的面孔,到處都是專注警惕的眼睛,陪伴他們的是一支支閃著烤藍幽光的鋼槍、一柄柄寒光灼灼的刺刀。
在海邊,他們一邊駐防、訓練,一邊組織部隊生產,挖河、種地、打魚、曬鹽。渤海灣里的長山列島仍被國民黨部隊占據,曾幾次派軍艦、軍隊登陸騷擾。而解放軍由于沒有軍艦,只能仍然靠陸上功夫。
1949年3月,67軍接到進京命令,199師的全體指戰員將代表整個人民解放軍,承擔在開國大典上接受毛澤東主席等第一代領袖們檢閱的任務。
到了炎夏初臨的6月,他們率領199師全師官兵雄赳赳地開進北京。7月底將陸軍方隊編組完畢,駐扎在位于黃寺附近的北營房進行隊列訓練。
來到古都,曠伏兆和李水清在動員大會上,傳達了毛澤東主席的重要指示: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告訴同志們一定要搞好,不許搞壞。
全師群情振奮。
199師乃至整個67軍的裝備,原先都很雜亂,槍支有“漢陽造”,德國造,也有繳獲日本兵的。為迎接開國大典,中央軍委一個命令,決定將全國各部隊的“三八大蓋”都集中到199師。
在集中武器的那幾天里,閱兵指揮所的帳篷周圍一片暄騰。一個接一個的單位將自己平時最珍愛的武器精選出送來,放在這里,也留下了自己的拳拳心意。
那時候,繳獲自敵人手中的“三八大蓋”,還是全軍最漂亮的常規武器。此外,還有一些同樣是從敵人手中繳獲的沖鋒槍、重機槍、輕機槍、重迫擊炮、輕迫擊炮、六〇炮、山炮、戰防炮、火箭筒……因而能夠體現出當時全軍最好的裝備水平。
訓練自然很艱苦,那是一種與戰場上沖鋒陷陣既相似又有所不同的艱苦。
使指揮員們始料不及的是,已經有過22年輝煌戰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當時竟然還沒有一個全軍統一的用簡潔條文規定動作的《隊列條令》。于是,只好臨時找來一本國民黨軍隊和蘇聯軍隊的隊列條令“現學現用”。
李水清回憶說:那時候,方隊的橫排面、豎排面究竟多少合適?我們心中并沒有多少數。一會兒感到寬了,一會兒叉感到窄了,翻來覆去不知道改了多少次,再加上怎樣背槍、怎樣甩袖、怎樣邁步……真讓人覺得這活兒太難干,遠不如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痛快,巴不得這訓練和閱兵能早些結束。
有段時間,訓練方案幾乎天天改,天天檢查。訓練到一定階段時,還在西苑機場試閱過兩次,并用深夜時間在天安門廣場試閱過一次。
經過反復實踐,直到正式閱兵前幾天才確定為12×12的方隊。
一次,朱德總司令親臨現場,觀看了隊列演習。他熱情鼓勵了199師的全師官兵,但也指出有幾處不行,應當修改。
不久,由華東來京的陳毅司令員觀看了演練,針對一些干部戰士存在的畏難情緒說:我看沒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走好隊列嗎?我們多少大仗都打勝了,還愁搞不好一次閱兵?要通過隊列把我們的軍威顯示出來,讓老百姓看看,這就是我們自己的軍隊……同時,他也對訓練方案提出了幾處修改意見。
至于華北軍區的聶榮臻司令員,由于擔任閱兵總指揮,指導的就更為具體了。他經常“盯”在訓練場,一招一式都不放過。
西南軍區的賀龍司令員和聶榮臻司令員一起,親自作了最關鍵的考核。
受閱部隊訓練期間,正值酷暑天氣。199師的干部戰士們,每天都要頂著烈日練得腰酸腿疼,汗流浹背。有的戰士不到一個月就磨破了五雙新布鞋。但他們都像戰場上一樣不叫苦、不流淚,每天夜幕低垂后還在操場上加班加點地訓練,舍不得班師回營。他們心中有一個近乎神圣的念頭:自己是全軍幾百萬指戰員的代表,一定要在天安門前走出人民解放軍的威風來!
那期待已久的時刻終于來到了。
10月1日,朝霞托著紅日,徐徐地從東方升起,遍地金光。67軍199師全體指戰員和其他一些部隊的指戰員,都身著嶄新的軍裝,持著當時最先進的各種武器和裝備,精神振奮地列隊肅立在天安門廣場。
13時,北京30萬群眾身著節日盛裝,列隊從四面八方來到天安門廣場。廣場與東西長安街,處處人歡旗舞,鑼鼓喧天,呈現出一片歡騰的海洋。
畫家周令釗也隨國立藝專的隊伍去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盡管他連日來忙得連軸轉,但此刻望著城樓上自己畫的毛主席畫像,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樣甜滋滋的,渾身充滿了力量。
14時,中央人民政府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作出決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等6人為副主席,林伯渠為秘書長。
14時30分,29歲的華北軍區軍樂隊隊長羅浪,率領他的軍樂團提前半小時就集結在天安門城樓的正前方。擔任樂隊總指揮的羅浪一身戎裝,站在隊伍最前面,聚精會神,屏住呼吸,微微昂首盯著天安門城樓。他的身后,是兩位姓張的分指揮。肅然挺立在分指揮后面的,則是一只只威武整齊、頗有氣勢的大小軍鼓和近200名英姿颯爽的軍樂隊員。他們分站為兩個方隊,各自有10行縱隊和10行橫隊,一個個都熱血沸騰地朝前凝望著,緊張而急切地等候著那個莊嚴時刻的到來。
14時50分,共和國的第一代領袖們驅車經西華門來到天安門城樓。他們邁著曾經跨越萬水千山的步子拾級而上。一分鐘,二分鐘,三分鐘……就在毛澤東主席登上最后一階樓梯的剎那間,站在天安門東邊的華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張致祥迅速轉過身,用手中擎著的一條紅綢子用力甩動了兩下。羅浪則迅即舉起右臂。他左右兩邊的兩位分指揮心有靈犀,相應地揮動手中的指揮棍。
霎時間,雄偉淳厚的《東方紅》樂曲響徹整個天安門廣場。
他們手中的指揮棒頻頻躍動,胸中則按捺不住喜悅與激動的心情,感到整個新中國都在一支支雄壯的樂曲中挺直了腰桿。
開國大典是毛澤東主席第一次登上天安門。他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并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
15時整,擔任開國大典司儀的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莊嚴宣布:
“開國大典現在開始!”
在響徹云霄的禮炮聲中,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并用他那濃重的湖南鄉音向全世界莊嚴宣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這聲音以摧山撼岳的力量,從北京穿山越水,傳遍天涯海角。
伴隨著羅浪手中指揮旗流蘇的上下翻擺,200件樂器奏響了威武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
開國大閱兵是人民軍隊創建以來第一次最隆重、最莊嚴的檢閱。朱德總司令身穿新做的呢料軍裝,登上了閱兵車,開始了空前盛大的閱兵式。
他由聶榮臻陪同一直檢閱到外國領事館聚集的東交民巷,才返回天安門城樓,用他洪亮的聲音向中國人民解放軍下達了迅速肅清國民黨反動派殘余軍隊,解放尚未解放的國土的命令。
精彩的分列式開始了。朱德的左邊站著4位野戰軍的將領:賀龍、劉伯承、陳毅、羅榮桓。
鮮紅的綢面上輝映著“八一”字樣的莊嚴軍旗由4名威武精干的戰士護衛,雄赳赳地走向天安門前。
緊接著一個個方隊正步通過天安門檢閱臺。他們步伐整齊,每一列、每一行都像刀切斧鑿一般的整齊。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雄壯節奏聲中,海軍方隊走在最前面,白色水兵帽、黑色緞帶、藍自相問的海魂服,這支隊伍顯得格外英俊瀟灑。
緊接著是由8000多名指戰員組成的12個步兵方隊。前面方隊中,指戰員們胸前挎著的都是清一色的美制斯登式、湯姆式沖鋒槍,后面陸續出現的是輕機槍、重機槍、輕迫擊炮、重迫擊炮……當時的武器裝備主要都是從戰場上繳獲來的。
步兵方隊過后,行進過來威武雄壯的騎兵方隊。
騎兵,一個多么響亮而又令人激動和觸發聯想的名字!幾千年的史冊中,它曾經在戰場上留下多少輝煌!
這個方隊來自王平將軍領導的察哈爾軍區,共1978名騎兵。它在騎兵3師胡德利師長、梁正中政委的帶領下,完全根據馬匹的顏色、高低、長短,騎手的身高、體魄等,編為紅馬、黑馬、白馬3個縱隊。每一排8匹馬并列行進。人與人齊,馬與馬齊,博得觀禮臺上的陣陣掌聲。
盛夏8月,騎兵3師進駐京郊東北旺、回龍觀。放下背包,便投入緊張的訓練。為了達到上級“整齊、威武、安全”的要求,他們苦練加巧練,不知度過了多少揮汗如雨的自晝和夜晚!
要做到每排8匹馬整齊如一是相當不容易的。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他們召開諸葛亮會,發動群眾出主意想辦法,終于摸索出兩條行之有效的經驗:一條是騎手在馬上不要將韁繩、嚼子提得過緊或放得過松;過緊則馬會高抬頭走碎步,左右擺動,走不整齊;過松則馬無約束,高低不齊,看著不精神;只有松緊適度,人在馬上再用余光掃視左右,隨時調整馬位,才能整齊如一。另一條是加強愛護戰馬,使騎手與馬匹培養出感情,真正成為無言的戰友。
為了讓戰馬身強體壯、精神旺盛,騎兵指戰員們常常是寧肯自己少吃,也要省下飯來喂馬。遇到改善伙食,他們將富有營養的雞蛋、油條、胡蘿卜等佳肴都留給了無言的戰友。每天都拿著毛刷、梳子和濕毛巾,給戰馬梳毛洗身擦馬掌,給馬蹄子上油(否則會發脆),把無言戰友裝扮得干干凈凈、漂漂亮亮。
為了使戰馬能適應人聲嘈雜的熱鬧場面,他們多次組織駐地群眾朝列隊行進的戰馬揮舞彩旗、呼喊口號、敲鑼打鼓、投放鞭炮,使戰馬逐漸增強了承受能力,可以做到不畏聲色、不懼威嚇。
為了避免戰馬隨地排泄,受閱前一天夜晚和受閱當天,他們只給馬喂幾只雞蛋等高蛋白食品,盡量少吃粗料少飲水。
功夫不負有心人。辛勞與汗水換來了開國大閱兵時隊列整齊、步伐一致的騎兵方陣。的確,在人類馴化動物的歷史上,大到獅象,小到貓鼠,恐怕只有馬才能達到對人類這樣忠誠,這樣讓人類依戀。
炮兵師、戰車師帶著隆隆的轟鳴聲通過天安門檢閱臺,所有炮車都油漆上了“八一”紅星和白色的輪圈。
人民空軍的第一支飛行中隊也接受了檢閱。當時,北京南苑機場只有17架飛機,為了完成受閱任務,第一次飛過天安門的9架P-51戰斗機又繞彎飛了第二圈。在緊張的戰備氣氛下,為了防止敵人襲擾,這些受閱飛機上還帶著槍彈,這是史無前例的。其中的P-51戰斗機和蚊式戰斗機備兩架飛越復興門后,即升至10000至12000英尺處,擔負北京、通州、良鄉、大興上空的警戒任務。
關于開國大閱兵所用的曲目,還有一段小小的插曲。
在北京市通往亞運村的那條通衢大道旁,有一座隸屬解放軍總政治部直接管轄的干休所。里面有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羅浪。他就是開國大典時的軍樂隊總指揮。他腰桿筆挺,精神矍鑠。少年時代曾在馬來亞有過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抗日戰爭爆發后奔赴延安。19歲時隨“魯迅藝術學院”的師生東渡黃河。
1949年,擔任華北軍區軍樂隊隊長的羅浪受命組建解放軍的第一個聯合軍樂團。這個軍樂團以華北軍區軍樂隊為主,吸收了第20兵團受閱師的軍樂隊和華北人民文工團的部分樂手,共200余人。180多件樂器則是來自四面八方。
他們和大部分受閱部隊一樣,也在北苑兵營集中集訓。
開國大典樂曲的選定,自然非同一般。因此直到9月中旬,軍樂團演奏什么曲子還沒有確定。看到北苑兵營內其他單位都熱火朝天地訓練著,羅浪心中怎能不火急火燎?
一天,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召開了有備受閱單位負責人參加的聯席會議。他們對曲目的選定,也進行了開誠布公的討論。
“按照國際慣例,我建議采用歐美典禮樂曲。”有人說。
“孫中山不是早說過要‘以俄為師嘛,因此我建議采用蘇聯曲目,援引莫斯科紅場模式。”有人這樣主張。
精于音律的羅浪則主張選用解放區早已流行的中國革命樂曲。
“羅浪,請你將你的意見和擬選的曲目報告上送。”主持會議的閱兵指揮部主任、京津司令員楊成武將軍深思熟慮后說。
事不宜遲,羅浪連夜起草了報告,呈送給閱兵指揮部。后來又上報給中央政治局。
顯然是那哼唱了多年的熟悉旋律征服了中央領導同志的意愿。
幾天后,閱兵副總指揮、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批示:“同意用我們軍隊自己的曲子,并請中央五大書記審閱。”
毛澤東主席見到報告后,親筆批寫下“以我為主,以我國為主”幾個瀟灑的大字。
周恩來副主席也做了指示:“同意主席的意見,以我為主。”
事后,羅浪還聽說,為了此事,聶榮臻司令員、楊成武司令員等還曾經與閱兵總指揮朱德總司令專門磋商過。
羅浪記得,自己所呈報的典禮曲目幾乎全部被中央領導同志所圈閱,里面有《東方紅》、《解放軍進行曲》、《抗日軍政大學校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團結就是力量》、《新民主主義進行曲》、《騎兵進行曲》、《炮兵進行曲》、《戰車進行曲》等,大多曾經被自己改編或編配為軍樂譜,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華北戰場上廣為流傳的。
“實況轉播”這個專業名詞,首創于開國大典。它形象又生動地反映了這個新節目的含義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這天晚上,朱德總司令破例在北京飯店宴請參加閱兵的陸、海、空部隊的代表。當朱德看到戎裝未脫就趕到宴會大廳的空軍代表劉善本時,興奮地說:“你們飛得很好嘛。從現在起,我才真正是陸海空軍總司令。”
先行者的腳印就是歷史。
歷史將永遠銘記過去,啟迪未來。
責任編輯梁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