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 雷
我國籌備首次地下核試驗
1964年10月16日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國政府當即發表聲明:中國發展核武器,并不是由于相信核武器的萬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國發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是為了防御,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為了防止核戰爭,消滅核武器。
然而世界核大國的敵視訛詐像陰云般依然籠罩在天空。上世紀60年代,美、蘇兩國為稱霸世界,限制其他國家研制核武器,并拉上已擁有核武的英國,這三國于1963年簽訂了《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的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是: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包括領海或公海)進行任何核武器試驗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但并不禁止在地下進行核試驗。這就是說,美、英、蘇等已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可以繼續通過地下核試驗來改進和發展他們的核武器,在他們已有先進核技術和強大核武庫基礎上,繼續擴充鞏固他們核大國的壟斷地位。
美國在宣布停止大氣層核試驗時,已進行了200多次大氣層和110次地下核試驗。這也就是默許他們可以自己進行地下核試驗,卻以高難度技術去壟斷和壓制禁止他國進行核試驗的一個策略,實現他們對全世界的核威懾。自從我國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之后,國際敵對勢力和西方新聞媒介,不斷以反對“污染”大氣層為借口妄圖“壓”我國停止核試驗,甚至斷言我國再過20年也掌握不了地下核試驗技術。核試驗在核武器研制中起著關鍵作用。我國早期的原子彈、氫彈進行的方式為地面爆炸和空爆試驗,60年代中期,我國在核試驗基地先后成功進行了地爆、空爆和導彈核武器試驗,取得了核武技術新的突破,與此同時,國家也開始向地下核試驗方向探索。
地下核試驗既是軍事保密和技術發展的要求,也是國際政治形勢發展的要求,地下核試驗比大氣層核試驗技術更先進、更難攀登,掌握地下核試驗技術,就是向國家核安全和核事業發展進程的更高攀越,而進行地下核試驗,不僅施工量巨大,而且技術更為復雜,不但要延伸涉及更多學科,還需要做到攻克難關,掌握更多先進的核試驗技術,對核裝置的大小、防潮、防熱等條件要求極高,哪個環節弄得不好,不僅達不到測試目的,甚至先進的測試儀器和所有效應物都會一同化為灰燼。
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啟動了第一次地下核試驗的籌備工作。在外界不知曉的情況下,“地下核試驗研究小組”悄然成立,前期核心成員還有許多來自地質、礦物等領域的科學家,研究課題涉及地下核試驗場地的選定、實驗室模擬、爆炸效應研究等,地下核試驗前期籌備工作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
承擔國家核試驗任務的是國防科委馬蘭21試驗訓練基地,基地官兵和科技人員的心里都清楚,我們國家底子薄,起步晚,核試驗才剛剛起步,還有很多試驗技術問題沒解決,而地下核試驗在技術上更復雜。但這并不能難倒我們,反倒更增強了我們盡快攻克地下核試驗技術關,打破超級大國核壟斷的信心和決心。于是基地科研人員和國內備相關行業的專家們又緊張地投入新的科研攻關,他們戰天斗地,白天深入現場調查研究,設計論證探索難關,晚上宵衣旰食通宵達旦,進行查閱資料反復計算,努力尋求最佳方案。為著共和國的國防尖端事業在日夜拼搏。
為了確定試驗場地,科研和工程人員們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四處尋覓。茫茫戈壁灘的野外生活非常艱苦。所走的地帶屬于廣袤的無人區,很少看見生命的跡象,在沙丘荒原山壑林立的野外根本沒有路,茫茫的顛簸路程,每天下來大家骨頭就像散架似的;一日三餐也都是難以下咽的罐頭,根本沒有新鮮的蔬菜;晚上就在野外搭個臨時的帳篷,蚊蟲叮咬,輾轉難眠。季節轉換,而到了冬季他們則要迎著凜冽寒風,背著沉重的器材,翻山越嶺地攀巖取樣,進行嚴謹細致的科學考察,最后將試驗地點選定在離馬蘭有×××公里的群山綿延的南山地區,可以說參與其中的人們為核試驗的發展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和巨大犧牲。
拍攝試爆前影像紀錄片
地下核試驗就是將核彈裝置放在豎井或水平坑道中爆炸的核試驗,我國的首次地下核試驗采用的就是平洞方式,又叫地下平洞核試驗,是在大山中進行的,地下試驗場地的工程量巨大,工程周期長,爆炸效應的研究也受到一定限制,面臨的試驗困難也較多。但從科研上講也具有其明顯的優點:核裝置位置固定,便于測試,特別有利于近區物理測量;受氣象條件影響小,利于安全保密,可減少對環境的放射性沾染;便于創造模擬高空環境的真空條件,研究某些高空核爆炸效應;還可研究核能的和平利用,如探索開挖礦藏和制取特殊材料的可能性等。
為籌備中國地下核試驗,基地緊鑼密鼓地開展起備方面準備工作,全體指戰員發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馬蘭精神,從工作籌備到各方面技術論證和工程施工,不斷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其間并成功進行多次空爆核試驗,歷時近S年的前期準備,建立起地下核試驗綜合測試和全面指揮保障系統,完成了中國地下核試驗的準備工作,1969年9月,國家綜合戰略考慮及獻禮國慶20周年,決定實施中國第一次平洞地下核試驗。試驗地點選定在“2604高地”,此次平洞核試驗,是在山體中開掘出一條特殊設計的地下長坑道,在坑道內放置核裝置和各種探測器,按照特殊的方案回填堵塞之后,實施的地下核爆炸效應綜合試驗。
地下核試驗區域山體光禿,屬于石灰巖山體構造,開山鑿洞困難重重,為了地下核試驗的安全,基地工程施工部隊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晝夜施工,克服重重困難向大山深層一米一米地縱深掘進,不斷地遇到施工障礙又不斷地克服挺進。按照方案或指標要求,先期還反復進行多方面的模擬試驗,包括化學炸藥爆轟試驗,材料與強度試驗,環境條件試驗,控制、點火與安全試驗等,以達到核武器高度可靠和安全。
1969年我國國內形勢是全國性的戰備工作已達到高潮,1968年1月,大批蘇軍侵入我國七里沁島地區,同年7月,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部隊對捷克進行大規模突然襲擊。1969年2月,蘇聯遠東邊防軍進入一級戰備狀態,3月侵入我國珍寶島地區,我國軍隊給予入侵敵人以堅決沉重的反擊。當時的蘇聯在邊境線上陳兵百萬,對我國虎視眈眈。國家對蘇聯大規模入侵的緊追性、嚴重性的估計急劇上升,全國戰備在1969年4月召開的中央九大前后形成了高潮。
自1969年下半年起,蘇聯的反華戰爭輿論更明顯增加,蘇聯還私下向美國等國家試探對我國核設施發動“外科手術”式突然襲擊的可能性。國家更直接、更嚴重地感受到來自蘇聯的戰爭威脅,全國性的戰備工作進入高潮,毛主席提出:要準備打仗。同年6月和8月,在基地所在的新疆也發生中蘇武裝沖突。戰爭氣氛較為濃厚。
1969年8月,我國首次地下核試驗工程及各項測試項目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國家派來八一電影制片廠的攝影師到馬蘭,進行首次地下核試驗的紀錄片拍攝,為了較好地完成首次地下核試驗紀錄片的
拍攝任務,上級安排對地下核試驗情況較熟悉的司令部工程處參謀田清文負責攝影師拍攝工作,田清文同志是山西夏縣人,曾就學解放軍西安第二炮校、北京測繪學院,65畢業后被國防科委選調到馬蘭21基地,一直在基地司令部工程處工作,曾長期參與本次地下核試驗的山區工程勘測及地下工程坑道等任務,對地下核試驗情況較為熟悉,故安排田參謀帶隊負責拍攝任務。
首先拍攝的是試驗場區的外形地貌,這是一項光榮而神圣的任務,于是田參謀帶領兩位同志、工兵團幾位戰士會同八一廠的兩位攝影師出發,除了攜帶沉重的攝影器材,戰士們還攜帶沖鋒槍嚴密執行警衛任務,光禿的大山上,他們一行十余人提高警惕攀山跋涉。南山核試驗山區他們曾長期從事地形地質勘測任務,曾無數次登臨方圓內外的各處山頂,可以說熟悉這里的每座山頭。這次帶著國家的攝影師為這片即將地動山搖、即將震驚世界的蒼茫群山進行拍攝紀錄。同來的戰友們也感到非常的自豪。
幾天后田參謀又帶領寇攝影師來到了地下試驗的山體內坑道進行拍攝,從坑道入口開始這里便屬于國家最高級機密區域,連司令部非相關人員也嚴禁進入,須憑基地司令部特別通行證出入。于是他又帶領一個組,和工兵團的幾位戰士協同攝影師進入了地下試驗前的洞體內拍攝,并對試驗區域及洞內工程、設施設備等作以細致的講解介紹,之后大家便協同寇攝影師開始了緊張忙碌的拍攝工作,最終圓滿完成了對中國首次地下核試驗起爆前原始影像資料的攝制任務。作為中國地下核試驗的歷史紀錄,所攝制的地下核試絕密影像紀錄片在運抵北京作相應匯報后,被國家作為機密歷史檔案密封存檔,保密管理。
保衛我國首次地下核試驗
1969年8月底,我國首次地下核試驗進入了倒計時階段,在全民備戰的情況下,我國的核設施更是對蘇聯的攻擊保持高度戒備,防備蘇聯對我核基地進行突然襲擊和破壞。當時,基地上空經常發出信號彈,為加強警戒保衛工作,基地黨委研究決定在原周密警衛的基礎上,抽調軍政素質過硬的十位干部組成首次地下核試驗保衛組,其中并增設內衛組,在即將進行試驗的地下坑道實行晝夜巡邏,內衛組共有三位同志,每天按三班倒對坑道和原子彈進行警衛,并對坑道實施封閉狀態。坑道入口仍由警衛團哨兵嚴密警戒,期間參試布控和檢測人員進入坑道必須持司令部特別通行證件,嚴格進出,核試驗地下安全由內衛組三位同志負責。保衛組成員均為經嚴格審查、組織信任、絕對忠誠可靠的基地同志,尤其內衛組更成為保障原子彈在爆前安全的最核心的警戒防線,由基地政治部保衛處許瑞忱處長對內衛組的三位同志進行了機密任務的部署,內衛組三位同志為司令部工程處參謀田清文、工兵124團保衛股長崔志華(后轉業河北公安廳)和警衛團四連連長(名字記不清了)。
帶著國家的囑托,帶著基地領導的信任,內衛組的三位同志佩戴手槍,全副武裝,每天按三班倒的程序在地下山體坑道內執行晝夜巡邏和警衛勤務。他們對地下洞體的內部形態構造都非常熟悉,坑道的掘進和設備布施等等,都是他們曾是長期參與、親眼看著一點點架構形成的,坑道內部是彎曲推進的,地下工事在洞里要七轉八轉地往里走,很深、很深,爆心則在坑道的盡頭。從坑道口進入有x公里的距離,坑道由基地8023部隊的戰友們人工開鑿,內部鋪設有許多管道與電纜,用以傳輸爆炸信息和測試爆炸參數數據等用途,坑道并不很寬,有簡易照明線路和通風管道,但通風效果不好,里面空氣稀薄、陰暗、森冷,味道刺鼻。提及當年地下工程施工戰士們那血肉奮戰、無比艱辛的施工場景,令人淚潮涌動,為之動容,因牽涉國家機密,暫含嘆擱筆,不再言述。
三位警衛干部每天8小時的警衛任務,在里面根本感受不到時間是處于白天還是黑夜,三人每天都要對表返回入口進行交接換崗。布放核彈的爆室并不大,而用于試驗所布設安裝的各類實驗設備和精密儀器,便放在洞體內開建的有許多工程工事之內,當時還在洞體內放置有一些石墨,進行利用核爆幾百萬度的高溫高爆產生金剛石的科學研究。除了警衛原子彈。保衛地下洞體和各項測試測控設備安全,同時,他們也負責在試驗前的最后階段,對坑道山體內部結構和山石墜落安全的監測及對設備正常運轉的巡查,發現任何安全和系統問題,做到果斷處置和及時上報,他們就這樣每天都懷著光榮而神圣的心情往返于地下坑道的角角落落,作為護衛原子彈最核心的警衛人員,忠誠地執行每班8小時的警衛巡查任務,時刻防備著任何意外。
在爆前的×天前,核彈被安全運進了爆室,全國防空雷達和導彈部隊也進入一線戰備狀態,內衛組三位同志則成為這期間離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原子彈最近的人,每天都提高著百倍警惕,守衛著坑道和爆室內的原子彈,履行著祖國賦予的神圣使命。隨后開始了對爆室的緊張封洞,在封洞期間,他們更加倍小心,對現場進行了全程的警衛和工程巡查,要知道這可是面對著一枚貨真價實、可致山崩地裂的原子彈,這可是我國首次在地下進行的核試驗,許多技術和方案都是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是在對科學的探索中實施進行的,地下除測量設備外,還布設著許多控制線路,尤其此時的地下還在進行著工程作業,稍有不慎,各種危險和意外都有可能發生。此后,任何對測試設備進行調試維護的參試人員,則僅能由內衛組的這三位同志負責帶領進入。“零前”×天坑道完全封鎖,每天除內衛組三位同志外任何人不準進入,而其間對核試驗地下坑道和原子彈的警衛任務也成了既神圣光榮也高危險的工作。
1969年9月22日,我國首次地下核試驗進入爆前24小時倒計時,氣氛更加緊張,內衛組三位警衛干部中,田清文被基地安排最后一個撤離坑道,于是他在交接完崔志華同志的崗后,開始了在坑道內為首次地下核試驗警衛的最后一班崗,時間在分分秒秒地過去。數小時內,他一次又一次地認真巡查著各種控制設備、各個工事角落,按照命令,爆前1小時必須撤離洞口。最后,他對了對表,在地下面對已封堵的爆室方向,面向著神圣的核彈,立正扎緊了武裝帶,又正了正軍容軍裝,莊嚴地敬了一個軍禮。他知道這里即將地火奔騰,再次奏起中華民族的強音,而他們已經圓滿地完成了對首次地下核試驗的地下警衛任務,心中也充滿了自豪,懷著振奮的心情帶著百倍的警惕,田清文踏著腳下坑坑洼洼的山石,沿著彎曲的坑洞向入口處疾步走去。
“零前”1小時的深夜,他走出了洞口,會同基地留在入口警衛的最后兩位哨兵撤離,作為試驗場最后撤離人員,他們乘車向X公里外的指揮部主控站快速奔去。中途并在試驗中繼站,會同中繼站留守人員,完成起爆控制程序后,大家再次向主控站疾馳而去。
指揮部主控站是實施核爆的主控場所,起爆命令由這里下達。首次地下核試驗指揮部便設在這里,負責試驗的統籌指揮,那天正是農歷己酉年秋分,初秋幕夜空曠的荒野山間涼風習習。零點前后,他們趕到了主控站,報告已圓滿完成警衛任務安全撤回,指揮部主控站現場人員并不多,本次試驗所有核心場所和指令的控制鑰匙都由基地張英副司令隨身配帶親自掌管。主控站已屬于場區離爆心最近的場所,站內燈火通明,工作人員往來穿梭,緊張有序,爆炸的“零時”選定在了子夜時分,而這次在半夜實施的核試驗,也成為我國幾十次核試驗中僅有的一次。
1969年9月23日零時15分,突然地火奔騰一般爆發出一陣“轟隆隆”撼天動地的巨響,地爆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將試驗區山體猛烈地搖晃起來。大地開始抖動,猶如一股熔石化鐵的巨大力量在強烈地震撼著地表,并傳向遠方,傳遍中華大地……
責任編輯蘭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