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守標
進軍西藏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了。
千百年來形成的罪惡的封建農奴制度,仍然深深地束縛著廣袤的西藏大地。這是一種最反動、最黑暗、最殘酷、最野蠻的社會制度。當西藏的民主改革按照黨中央的部署剛剛拉開序幕,西藏地方政府和農奴主階級中的反動上層集團便感到自己“美好而神圣”的天堂即將失落,因此極力阻撓和破壞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署的《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和西藏民主改革的執行。
對西藏和平解放一直耿耿于懷的英、美帝國主義及其附庸從沒停止過對西藏的干涉,極力鼓動“西藏獨立”,明里暗里對西藏地方政府和反動上層集團進行挑撥、煽動和支持。1958年春,在英美帝國主義及印度擴張主義者的支持與援助下,青(海)、甘(肅)、川(四川)、滇(云南)藏區的反動宗教首領和部落頭人煽動、裹脅藏民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叛亂,即“康巴暴亂”。1958年5月,54軍134師奉命從朝鮮秘密回國,進駐青海、甘肅,在蘭州軍區領導和指揮下平息青海、甘南地區的武裝叛亂。
西藏各地的上層反動集團和叛亂分子頑固地堅持分裂祖國、維護政教合一的反動落后的封建農奴制度的立場,秘密地、公開地潛入拉薩。四川、青海、甘肅等地的叛亂分子在我軍凌厲的攻勢下,也不斷向拉薩逃竄、靠攏和匯聚,大量由國外敵對勢力提供的叛亂物資、武器裝備等,也被偷偷地運進拉薩附近的大小寺院和有關地點藏匿起來。叛亂頭子與喇嘛還聚集在一起制作了“雪山獅子旗”,成立了非法的“衛教軍”及所謂的“人民議會”。一場大規模的武裝叛亂即將暴發。
1959年3月10日,陰風卷著黃沙,在拉薩街頭橫行。遠處的雪山頂上,烏云翻滾,大口大口地吞噬著藍天白云。達賴喇嘛被騷亂喧鬧的人群困在羅布林卡的宮殿里,寸步不能外移。上午11時左右,一小撮反動上層集團的叛亂分子以阻止這賴喇嘛到軍區禮堂看文藝節目為名,裹脅成千的人在羅布林卡門前和通往那里的大路上聚集,還活活打死了前往制止騷亂的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官員堪窮帕巴拉·索郎降措。并把尸體拴在馬尾上拖到拉薩市內示威。同時。打昏了西藏軍區副司令員桑頗·才旺仁增。他們企圖通過流血事件盡量擴大事態的發展,一面脅迫和欺騙群眾在拉薩市區“示威游行”,一面在羅布林卡召開“人民代表會議”。這些暴徒公然背叛祖國,破壞和平統一,糾集和縱容叛亂分子竄擾各地,破壞交通,劫掠商旅,奸淫燒殺,殘害人民,還向我人民解放軍機關和駐地發動全面進攻。叛亂分子發動的武裝叛亂由此拉開了序幕,越演越烈。
3月17日,54軍接到中央軍委命令,以成都軍區副司令黃新庭為主組成“黃指”,率54軍130部隊從川藏線入藏,進入昌都地區平定叛亂;以54軍軍長丁盛為主組成“丁指”,率134師、蘭州軍區11師由青藏線入藏直撲拉薩,堅決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時間平息叛亂。
54軍立即研究部署,決定由軍長丁盛、政委謝家祥和副軍長韋統泰、政治部主任李斌及部分機關干部,組成精干的“丁指”(丁盛為指揮,韋統泰為副指揮),盡快飛抵拉薩。同時,命令134師于3月17日分別從蘭州、武威、京堂等地乘汽車沿青藏線,30目前抵達拉薩、當雄,參加平叛。
格爾木,地處青藏高原腹地,位于柴達木盆地南端,南臨昆侖山脈,北臨察爾汗鹽湖,是青藏公路的起點。接原計劃,“丁指”從重慶乘火車經成都、西安、蘭州,在格爾木乘伊爾-12飛機飛往當雄,再坐汽車到拉薩。
當雄,地處西藏中部。平均海拔4200米,是我國海拔最高的機場。韋統泰走下飛機。感覺頭重腳輕,甚至整個身體都在飄,頭疼、頭暈、胸悶、口干舌燥,因缺氧而呼吸困難,走幾步都要大口大口地吸氣。“丁指”的成員都是第一次到西藏,他們只有一會兒吸一次氧,一會兒吸一次氧,緩解高原反應。從當雄乘汽車,西藏軍區派了一個營護送,他們于3月27日到達西藏首府——拉薩。
中央駐西藏代表(西藏工委書記)張經武、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政委譚冠三等領導同志接著他們,把他們領到一座藏式莊園的大院。韋統泰欣賞著這座院落,不由地感嘆道:“啊,好漂亮呀!”
張國華司令員看著大家都驚奇地觀賞這座院落,就解釋說:“這座院落叫擦絨大院,是舊藏軍總司令擦絨的家。擦絨參加了叛亂,全家人都跑光了,拉薩市軍管會暫時接收下來。軍區里沒有合適的房子,這里與軍區只一墻之隔,我們決定就把這里作為‘丁指吧。”
韋統泰在樓房里轉了一圈,安排政治部、后勤部的同志住一樓,軍領導和司令部的處長、參謀住二樓。“丁指”就像一部新安裝完畢的機器,在擦絨大院開始運轉了。
山南戰役、納木湖戰役
西藏軍區司令部會議室,張國華司令員親自組織西藏軍區與“丁指”聯合召開第一次作戰會議。會議室正面的墻上掛著一幅碩大的西藏地區的地理地形圖,軍區參謀長王亢拿著一根近兩米長的指示棒。點著地圖上的地理位置對與會人員重點介紹軍區平叛情況及下一步平叛作戰的基本方案。
3月10日,西藏上層反動集團和地方政府公開發動全面叛亂,以叛亂頭子大喇嘛絨郎色、堪仲士登降秋、孜本雪苦巴、孜本凱墨等人以及西藏地方政府噶倫索康為首的叛亂分子,以達賴居住的羅布林卡為總指揮部。糾集叛匪破壞青藏公路,沖擊西藏工委黨政機關,襲擊我軍區大院和拉薩駐軍。匪徒們見人便殺,舉火即燒,見店就搶,一時間拉薩市內陷入一片混亂,備主要街道到處是鮮血、尸體和婦幼凄慘的哭聲、喊聲和叫聲,以及逃難的人群。拉薩上空塵煙滾滾,暗無天日。3月20日,中央軍委下達命令:堅決平息叛亂,恢復西藏的穩定與發展。于是,我們對叛亂武裝發起還擊,經過兩天兩夜的激戰,叛匪們不堪一擊,紛紛四散潰逃。我們很快奪取了匪徒盤踞的藥王山、羅布林卡、大昭寺等據點,平息了拉薩市區的叛亂。
拉薩的叛亂分子在我軍的猛烈攻擊下多數逃到了山南,與當地叛武分股盤踞于雅魯藏布江沿岸、羊卓雍湖西畔及邛多江、哲古、隆子宗等地,并宣稱隆子宗為“第二國都”。根據中央軍委要“堅決、徹底、干凈地肅清西藏境內所有的叛亂武裝”的指示,軍區決定首先發起山南戰役,掃清企圖逃往國外的叛亂分子,并開展群眾工作,進行民主改革,建立人民政權。
山南,位于拉薩南部,東接林芝,西接江孜,北依雅魯藏布江天險,南與不丹、印度接壤,有20余條道路可通國外。那里土地肥沃,風光秀麗,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索有“西藏糧倉”之稱。從地形上看,山南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叛亂集團早就把那里作為理想的“根據地”。從1958年起,山南的叛匪與甘、青、川、滇等外省逃來的匪徒組成“衛教軍”,肆無忌憚地進行禍國殃民活動,襲擊過往部隊,殺害漢、藏干部,在澤當多次圍攻我山南工委。
據情報分析,聚集在山南的叛匪約有12000至
15000人(槍),主要分布在錯拉、隆子宗以北,澤當及其以南,哲古以東,拉綏縣以西及打隆、白地等區域。他們憑借江河、高山為屏障,能夠自給自足,得利時向四周擴散,失利時又可往國外逃竄等有利條件,妄圖與我長期周旋。
根據毛主席“關門打狗”的指示,軍區決定以134師、軍區直屬部隊,以及蘭州軍區11師31團一營共4個團兩個營的兵力,在國境線以北、雅魯藏布江以南地區,捕殲叛匪主力。401團首先囤殲澤當之敵,爾后向哲古方向進擊,并封鎖絨渡口,阻敵北竄。402團由曲水渡江后,即圍殲白地、浪卡子、打隆宗地區之敵,阻敵西竄,并以部分兵力進至多宗,防敵南逃。400團在拉(薩)瓦(亞東)公路實施機動,阻敵向西、向北逃竄。155團由曲水渡江直插達馬、錯拉宗一線,斷敵竄越國境的道路,并向哲古、隆子宗方向實施機動。159團經則拉宗渡江沿南岸向金東宗前進,殲滅該地區叛匪后,迅速進殲隆子宗之敵。
王亢在講解時,韋統泰聽得非常認真仔細,還在筆記本上畫出了兵力部署和進擊的線路圖,總覺得這個戰役方案是邊“關門”,邊打“狗”。他在發言時說:“‘關門打狗重在關門,如果先把門關緊了,不愁打不死狗。這里有兩問題,一是如果門關不緊就轟狗,勢必會讓狗跑掉;二是還沒等我們把門關上,狗已經跑了。我認為山南戰役應分兩步走,第一步先關門,備部隊以神速的動作全面封鎖邊境線;第二步從邊境線邊緣往回壓,采取分進合擊的戰術,將叛匪消滅于澤當、哲古、隆子宗地區。”
4月2日,各部隊經過思想動員和物資準備,陸續出發,向山南挺進。韋統泰坐在“丁指”的作戰室,有條不紊地處理著來自備部隊的電報,掌握部隊進展和戰場的變化情況,及時協調解決各種問題,或者調整兵力部署。
7日拂曉,402團在曲水以北連續擊潰叛匪兩次阻擊后,順利渡過雅魯藏布江。401團在溫宗附近擊潰500余匪徒的伏擊,亦乘勝連夜渡江。韋統泰接到總參的電報:敵懼被殲,一部竄上共波熱主蜂,一部撤至乃東宗、昌朱寺一帶高地,一部南逃。他立即電示134師師長白斌,命令401團二營直插昌朱寺南側,截殲逃敵;三營圍殲共波熱主峰之敵;一營進占乃東宗西南向乃東宗進擊……
402團在貢嘎殲匪79名,繼續向白地、浪卡子、打隆等地奔襲。經兩次與小股叛武分子接觸,殲敵幾十名。當部隊進抵絨博,獲悉多宗有叛匪盤踞。團里立即報請軍區、“丁指”批準,決定以二、三營殲滅該敵。1513午后,402團兩個營分兩路由絨博向多宗挺進。
多宗,海拔3825米,四面環山,山高均在5000米以上,山勢陡峻。叛匪盤踞的宗本府和兌如林寺坐落在大黑山東北山麓的山腿延伸出來的一個山包上,寺院的圍墻高、寬、厚,四面相通,墻上可組織防御。大門用厚木板和粗鐵釘做成,堅固結實。其東、北、西三面系斷崖絕壁,不能攀登。僅南側小路可通到宗本府與寺院,地勢極為險要。402團經過40多個小時的艱難奮戰也未能全殲叛匪,最后叛匪趁黑夜分三路突圍,其中兩路被殲,而匪營長毛基蘇則率20余人逃跑。
經過20多天的進剿,山南通往國外備邊境要道被全部控制,匪徒在山南的老巢被一舉蕩平。但是,達賴及余敵大部在我封鎖邊境之前逃往國外,有些股匪在山南地區作鳥獸散,插槍為“民”,有一部分潛入深山老林,平叛作戰繼而轉入清剿。
拉薩的上層反動集團叛亂后,納木湖一帶的反動頭人、喇嘛也蜂擁而起,與拉薩、西康、甘肅、青海等地逃竄而來的叛匪勾結在一起,脅迫、誘騙、組織部落叛亂,對西藏的唯一空中通道——當雄機場構成直接威脅。根據中央軍委和總參謀部的部署,軍區、“丁指”決定發起納木湖戰役。
在軍區召開的作戰會議上,韋統泰建議專門設立一個指揮部,便于統一組織指揮。指揮部就設在當雄機場附近,處于當雄、拉薩、目喀則三翁路口的羊八井,他并自告奮勇地要求由他帶領“丁指”的幾名機關干部前往羊八井指揮這次戰役。
軍區、“丁指”同意了韋統泰的意見,批準他在羊八井設立指揮部,統一指揮納木湖戰役。
納木湖(鍇),在藏北當雄的西北面,藏語意為“天湖”。湖面海拔4718米,面積1920平方公里。在納木湖與念青唐古拉山的平壩地帶,到處都是藏族星羅棋布的部落和寺院,也是西藏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巍峨的念青唐古拉山西北山脈,從當雄環繞著納木湖,地形極為復雜。軍區作戰會議結束后,韋統泰對作戰處參謀周鳳倫說:“你準備一下,明天帶一個偵察班到納木湖地區搞戰役偵察,詳細了解一下當地的民情、地形和匪情,尤其對叛匪的活動規律以及每一條小路、湖岔、山口、山的比高等,都要掌握清楚,畫出地形圖或制成沙盤,直接到羊八并指揮部向我報告。”
周鳳倫果然不負所望,韋統泰到了羊八井,就把繪制好的地形圖呈到了韋統泰面前,并向他匯報了納木湖地區叛匪的活動情況。
納木湖地區屬于部落、寺廟叛亂,叛匪無連、排建制,主要以部落、寺院為股。部落由百戶(即一百余戶的管理者)、寺院由管家統帥,活佛為軍師。百長部落為小股,隸屬于百戶。以五至十人組成若干小組,干保、長輩和射擊技術較好者為長,由拉薩過來的活佛封官定銜,行使統一指揮。由于其生活習慣和部落械斗的需要,人人會騎馬、用槍,善于用刀。行動時攜帶的東西簡便,生活簡單,每人一匹馬,穿一件老羊皮襖,挎一支槍,腿上或腰間插一把刀,馱點酥油、奶茶,就可以生活一段時間。部落叛亂最大的特點是不分男女老幼皆納入叛亂組織,規定每人一馬一槍,再加上從彭波逃竄而來的桑沛股匪,共約4000余人。
從當雄到納木湖,橫亙著南北走向的念青唐古拉山,平均海拔6000至7000米。在叛匪的活動區域,向西是納木湖,不能涉渡;東邊是高山峻嶺,難以攀登。韋統泰考慮,如果部隊主力從當雄翻山過去,從北向南攻擊,叛匪必定向南逃跑,必須派一支部隊從南邊堵口子。不然,就打成了毫無意義的擊潰戰。然而。擔負從南面堵擊任務的部隊需要翻越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南側海拔6000米的高山。根據周鳳倫在藏民中尋訪的消息,很多年以前那里有一條小路,但經過多次地震,再也沒有人從那里走過。如果派一支部隊過去堵擊,要么吃盡苦頭能翻過去;要么翻不過去還會凍死許多人。派不派部隊去呢?派誰去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
韋統泰經過反復思考還是下了決心,一定要派一支部隊從南面堵口子,一定要打殲滅戰,決不能打成擊潰戰!這時,他想起了自己的老戰友、老部下——400團團長趙舉。
韋統泰找到趙舉,把自己的想法對他說了以后,趙舉干脆地說:“‘三號,你下命令吧,沒有我們過不去的山,沒有我們打不了的仗,堅決完成阻擊敵人的任務!”
韋統泰似乎有些激動,他把手一揮果斷地說:“由你們團從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南側翻過去堵住叛匪,決不能讓一個匪徒跑掉。就這么決定了!”
在距當雄只有幾公里的羊八井臨時指揮所里,
作戰處長佟俊閣背靠納木湖地區的簡略地圖,按照韋統泰的意圖進行戰役部署。以西藏軍區32團(欠一個營和一個連)、11師偵察連、31團二營(欠一個連)從北到南分三路依次翻過念青唐古拉山對叛匪形成包圍、穿插之勢,從北向南壓下去。軍區警衛營和當雄警衛二連從正面插過去,靠近31團二營,從自倉宗向北插。炮308團三個連封鎖青藏公路,防敵北竄。400團兩個營翻過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南側海拔6000多米的大雪山,堵住叛匪南逃的口子,以包圍穿插、前擊后堵、分進合擊的戰術,將敵一舉殲滅。
最后,韋統泰對打好這次戰役提出了明確要求,他說:“這次戰役一定要打殲滅戰,而不是擊潰戰。其基本戰術是多路合圍、分進合擊、里剿外堵相結合。備部隊一定要打不待命令的主動仗,哪里有匪徒就沖向哪里,哪里有槍聲就把叛匪消滅在哪里。總之,戰役的目的是抓光匪首,繳盡槍支,捕盡匪眾,宣傳政策,爭取群眾,安定生產秩序,為以后的民主改革打下良好基礎。”
7月6日,參戰部隊同時與叛匪武裝打響戰斗,干部戰士個個奮勇當先,猛打猛沖,與敵展開一場浴血戰。戰斗打得極為艱苦,叛匪分成小股分散游擊,負隅頑抗。各路部隊窮追不舍。包圍穿插,與叛匪激戰兩天兩夜。至8日下午,大部分叛亂武裝被殲滅,桑沛股匪向7050高地以東和東南逃跑,部落叛匪大部被俘,少數鉆進山溝。
“決不讓一個叛亂分子逃掉!”韋統泰命令備部隊搶占有利地形,嚴密封鎖所有山口要道,逐漸縮小包圍圈,拉緊“布袋”口子,并在包圍圈內逐地搜索。
9日,平叛部隊從北向南,從南向北展開拉網式搜索。狡猾的叛首分子依靠地形熟悉,紛紛逃進東邊的大山里。他們依據山崖陡峭,無法攀登,三五成群,十人八人成股隱藏在山隙、山谷和山洞里,避免與我人民解放軍大規模的正面沖突。韋統泰獲悉后,通過“丁指”把當雄機場的一架運輸機卸掉艙門,一邊捆綁一挺重機槍,他拿著望遠鏡,坐在飛機上親自指揮,沿著山崖飛行,發現匪徒就急速掃射。這是一種前無古人的打法,叛匪們做夢也想不到,他們跑到了人罕鳥絕的深山也命喪黃泉。
12日,韋統泰在羊八井又召開了第二次作戰會議,他聽取了備部隊主官的匯報,充分肯定了這次進剿的成績,非常具體地指出了部隊在戰斗作風方面存在的問題。他要求在下一步的清剿中,要以散對亂,以連為單位分片包干,以排、班為組逐溝、逐山、逐個要道口進行嚴密搜索,只要發現匪情就必須窮追到底,堅決消滅。同時,要把對叛匪的軍事打擊和對人民群眾的宣傳教育相結合,見一人宣傳一人,到一村宣傳一村,標語上山,宣傳到戶,大力開展政治攻勢,使我軍平叛的意義和黨的民族政策家喻戶曉。我們不但要取得軍事上的勝利,更重要的是讓藏族人民切實感受到我們的黨是為了拯救他們,我們的軍隊是為了解放他們。政治上的勝利比軍事上的勝利意義更大、更深遠。
7月14日,平叛部隊按照分工鎖住了納木湖地區的所有山口要道,并沿念青唐古拉山西側又展開了拉網式搜索。同時,動員被叛匪脅迫的藏民主動交出槍支,讓他們勸說參與叛亂或跑出去的親人回家,報告叛亂分子隱藏的地方。這場艱難困苦的搜索戰整整持續了十幾天,戰士們冒著大雨、頂著狂風暴雪,在人煙罕至的大山里跋涉,沒吃的、沒喝的,餓了就是一把炒面一把雪,忍饑挨餓、吃苦耐勞,踏遍了納木湖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山脊。7月24日,納木湖戰役勝利結束,4000余叛亂分子被全部殲滅。
叛匪被肅清了,殘酷野蠻的農奴制度即將土崩瓦解。韋統泰來到納木湖地區慰問藏民,只見他們一個個欣喜若狂,黝黑的臉龐露出了發自內心的笑容。一位老阿媽恭恭敬敬地向韋統泰獻上了哈達淚服充滿著快樂的光輝。她拉著韋統泰的手說“你們救了我們,真是活菩薩。”
麥地卡戰役
麥地卡地區屬于念青唐古拉山的草原盆地,在黑河東南,塔工西北,拉薩東北之間,面積約5000平方公里。區域四周群山環抱,終年積雪,西北部為高原丘陵,脈長坡緩,山口較多,便于通行;東、南和西南部山陡谷深,地形復雜,河流穿過山谷,人馬只能沿山間小徑或山溝、河岸繞行,交通極不便利;中部以彭措為中心,湖泊星羅棋布,河流縱橫交錯,屬于水草沼澤地帶,如遇河水暴漲,山洪暴發,則通行困難。平均海拔4800米,高寒缺氧,氣候多變,周圍的群山有許多石狹、石縫、洞穴,便于隱藏。
一些匪首和股匪逃到麥地卡后,利用宗教活動誘騙、裹脅部落叛亂,活動極為猖狂,到處搶劫,禍害群眾,破壞生產,襲擊我地方工作隊和小分隊,攻打索宗縣委和青藏公路道班,嚴重威脅著青藏公路的安全。軍區決定將原定的196Q年進剿麥地卡的計劃提前執行,并授權“丁指”統一組織指揮。
由于韋統泰指揮了一個漂亮的納木湖戰役,丁盛對韋統泰說:“你對平叛作戰已經有了一定的實戰經驗,對西藏的地形、敵情都有了基本了解,我看這次麥地卡戰役還是以你為主,由你指揮吧。”
韋統泰爽快地答道:“有你和謝政委作后盾,我在前臺唱戲應該沒什么問題。”
7月25日,軍區組織召開麥地卡戰役準備工作會議。這次會議決定,成立以韋統泰為主、由軍區、“丁指”、134師、11師共同組成的戰役指揮部,統一組織指揮麥地卡戰役。
韋統泰接受任務后,命令備部隊派得力干部通過各駐守分隊、分工委、工作組、道班和當地藏民,以及熟悉當地地形被我俘獲的叛匪,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限期詳細了解備進擊區域的具體地形、道路、河流、山口及叛匪的分布情況。擺設沙盤,繪制地形圖,獲取確鑿可靠的地形、敵情材料。
他匯集各方面的情報,掌握了麥地卡地區的社情、敵情和地形。麥地卡地區屬于封建部落統治的牧區,共約萬余人口,分屬于80多個部落,全部以畜牧為業。從1958年11月到1959年7月間,外來股匪與當地部落頭人、寺院的活佛、喇嘛相勾結發動叛亂,有戰斗力者約5000人(槍),其主力集中在彭措周圍地區,部分叛匪分布于巴尕、三青松多、隆倫等地。他們雖系烏合之眾,裝備不佳,但在政治上極端反動、頑固。頭人、匪首以宗教神權、封建迷信進行統治,蠱惑人心,在藏民中造謠說“漢人來了殺藏人”,“投降解放軍死了下地獄,和解放軍打仗死了上天堂”……特別是青、康股匪多系騎兵,聚散方便,行動迅速,有一定作戰、偵察、警戒經驗,在盤踞的周圍地區到處設有情報站(點),多以寺廟為中心,以放牧、念經拜佛、走親戚為名,收集情報,通風報信,耳目多,消息靈,戰術上極為狡猾,多采取麻雀戰與我周旋。
根據麥地卡地區的社情、敵情和地形特點,韋統泰經與丁盛、謝家祥反復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周密的作戰方案。8月5日,他代表“丁指”向軍區作了匯報。決定以400團、32團、402團、炮541團三個連、炮308團三個連、軍區教導營(四個連)、31團二營、11師偵察連共約4個團的兵力參加這次戰役。戰役的指導思想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
戰。戰術的基本原則:大包圍與小包圍相結合,包圍與穿插相結合,外線與內線相結合,外線封鎖與內線突擊相結合,以分進合擊、嚴密包圍、縱橫穿插之勢,將叛匪殲滅于彭措及其周圍地區。
整個戰役分為三個階段:8月27日5時完成合圍,28日至9月6日為進剿階段;9月7日至9月16日為駐剿階段;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留402團駐剿肅清殘匪。
其合圍地域:以彭措為中心,沿三青松多、隆倫、松多卡北側河谷,向西至杰山口南側、牟日角、香湯、甲巴色拉、波羅松多之線為戰役合圍圈。
為保證部隊按時到達合圍地域,做好戰役展開后的后勤保障工作,軍區后勤部分別在下丘卡、黑河、當雄、太昭、雪喀等地設立了補給站,同時組織了一支由6179頭牦牛組成的運輸隊,動員近千名民工協助部隊修筑了由黑河經安蒙淺熱、達仁、青本部落向戰區的急造軍路,31團工兵連搶修了黑河至多拉的道路。
8月17日,軍區通報:所宗(索縣)之叛匪活動極為囂張,組織1000余匪徒向所宗縣委發起數次猖狂進攻。韋統泰目不轉睛地盯著地圖上的那些紅藍標記靜思冥想,突然轉過身來,對坐在桌子旁邊的丁盛說:“‘一號,你看這樣行不行?按原來的作戰方案不變,令32團一營、400團二營提前出發,首先封鎖比如、所宗以東的道路、山口,而后令航空兵對比如、所宗進行轟炸,既解了所宗之圍,又給叛匪一個我要攻打所宗之假象,叛匪向東跑已被我封鎖,只有向彭措方向逃竄。當我達成合圍后,將匪徒一舉殲滅。”
丁盛一聽,高興地說:“這就叫做聲東擊西,逼著叛匪往窩里鉆。好,我完全同意!”
韋統泰立即對作戰參謀李凡說:“馬上電示32團一營即日出發,經下丘卡、貢山直插冷達,于8月25日黃昏進至冷湖東南、嘎培拉東北地區。令400團二營務必于26日拂曉進至底金山口兩側地區,斷敵東竄之路。命航空兵于26日對所宗、比如進行轟炸。”
8月19日至23日,各部隊分別從雪喀、太昭、拉薩、旁多、黑河等地出發。他們戰勝了氣候惡劣、溫度劇變、高寒缺氧、河水刺骨、風餐露宿等重重困難,翻越數座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大雪山,連續幾晝夜急行軍,向合圍點開進。提前向合圍地區進軍的400團、32團先后報告:叛匪有東竄跡象。韋統泰命令備部隊日夜兼程,加速前進,務必于27日5時,即提前一天達成合圍。
24日上午9時50分,402團三營在藥加拉與叛匪外圍警戒遭遇;40團二營亦分別在夏布山口及嘉里至底金山口之間地區遇到匪徒的阻擊。但是,叛匪頑固地抵抗了一陣,紛紛向麥地卡中心地區逃竄。為了穩定民心,招降匪首和頭人,以達到瓦解叛匪的目的,航空兵于26日派兩架飛機在彭措及其周圍地區撒傳單。叛匪頓時嚇得驚慌失措,四處逃散。韋統泰命令戰役預備隊31團四、六連和11師偵察連奔襲所宗,如撲空即向巴尕卷擊,填補32團與400團合圍之間的縫隙。從而,增強了戰區東部的堵擊力量,叛匪就是插上雙翅,也難跳出韋統泰布下的合圍圈。
27日拂曉,各路部隊進至指定地區達成戰役合圍。400團二營在底金山口西北山投入戰斗。32團二營在彭措東側與騎匪激戰,由此拉開了麥地卡戰役的序幕。韋統泰電示備路以12路進擊逐次展開為36路,逐漸縮小包圍圈,以梳篦式戰術,多箭頭同時發起向心攻擊。
同時,電令炮541團、炮308團、軍區教導營等堵口部隊則逐次向內推進至錯金拉、則捏亞拉東北側、錯絨湖北側、麥里江洪、波羅松多北側一線地區實施堵擊,在確保完成堵擊任務的前提下,并以小分隊向內見機攻擊。
叛匪雖然是一群亡命之徒,也曾進行頑固抵抗,但畢竟是缺乏正規訓練的烏合之眾。在我各路部隊縱橫穿插、分割包圍和凌厲的攻擊下,其主力盡量避其與我正面接觸,而且依托有利地形,襲擊我小分隊,以多勝少,打完即跑。在叛匪遭我打擊無隙可逃時,即化大股為小股,或三五成群隱藏在不易通行的峽谷、山溝或石縫內,行跡不定,或者插槍為民,偽裝好人,尋機逃跑。
韋統泰考慮到麥地卡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判匪如外竄不成,必然分散隱蔽,與我周旋。為此,他又向圍殲部隊提出了進剿與清剿相結合,主力向心猛插與小分隊搜剿相結合,守口分隊嚴密封鎖與尋機出擊相結合,軍事搜剿與發動群眾、招降、收槍相結合的方針。在敵主力被聚殲之后,備部隊即以部分兵力以連排為單位展開,對每一山谷、石縫、牧場、部落、寺院進行嚴密搜索,尋殲分散隱蔽的小股叛匪。
402團一營在母拉以南連續殲股、散匪350余人,三連在張日松多以東殲匪290人,二營進至蘭拉附近迫降叛匪74名。32團二營在彭措東側殲騎匪156人……
備部隊經7晝夜的英勇奮戰,殲滅了大股叛匪,隨即劃分區域,分片包干,展開全面搜剿。到9月15日,俘虜了以白日租活佛、木拉活佛、洛桑、群沛、格桑、楊沛杰、柴千、阿羊活佛、取俄活佛及匪宗本團長秦邦、代本營長浦洛、比如宗本索拉多吉等匪首,殲匪2700余人,政治爭取叛匪及部落武裝2800余人,收繳備種槍2500多支,解放群眾7500余人,麥地卡戰役勝利結束。除留402團轉入全面駐剿外,其余部隊相繼撤出。
一號地區、二號地區戰役
從1959年3月西藏平叛以來,經過拉薩、山南、納木湖、麥地卡戰役和“黃指”組織指揮的昌東北、昌東南戰役,西藏境內大部分地區的叛亂被平息,只剩下昌西地區(西藏軍區編號為一號地區)、青藏邊界(編號為二號地區)的叛匪仍然異常囂張。軍區決定,由“丁指”指揮134師、蘭州軍區11師32團、軍區157團、抽調“黃指”130師(欠炮540團)共約9個團的兵力,首先發起一號地區戰役,將叛匪殲滅于以邊壩為中心的昌西地區。
一號地區是叛匪的重要巢穴之一,整個戰區東起洛隆,西至加里,北達丁青,南到育兒根,東西長300公里,南北寬200公里,總面積達60000平方公里。叛匪依靠復雜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企圖長期盤踞,與人民解放軍對抗。
據軍區通報,一號地區共有叛武14000余人(骨干分子5000余人),鋼槍5000多支,輕、重機槍100多挺。美、蔣直接插手,積極支持武裝叛亂,不斷從泰國曼谷為叛匪空投特務、電臺、物資和武器。在美、蔣特務的直接操縱和指揮下,備股叛首先后在邊壩、沙丁、碩督召開會議,成立了“四水六崗志愿軍”(即偽“衛教軍”),以及最高指揮機構“團結會”,并任命大匪首邊壩寺活佛阿旺洛桑、昌都寺二活佛謝瓦拉、比如寺活佛夏仲、德格土司烏呷為總司令,齊美公布、呷日本、普登都等12人為副總司令,還組成司令部,分片控制,統一指揮。以匪首和頭人為骨干,脅迫群眾組成“民兵連”,不僅進行射擊訓練,還在主要方向的各個要道、山口筑有簡易工事。各股間互訂盟約,互通情報,經常不斷以伏擊手段襲擊在戰區邊緣單獨執行任務的人民解放軍小分隊和我黨的地方干部,還糾集2000余人包
圍、攻打洛隆、普拿,氣焰十分囂張。
1980年元旦剛過,軍區召開一號地區戰役軍事工作會議。韋統泰的平叛作戰思想已經成熟。根據軍區總的作戰方針和部署,決定在大雪封山季節,乘匪徒驕縱狂妄、思想麻痹之機,對敵發起出其不意的突然攻擊。鑒于130師正在昌都東南剿匪暫無法撤出,令134師及32團、157團秘密進入集結位置,立即展開戰役偵察,設立情報站,組織部隊進行武裝行軍、騎馬、宿營、爬山、攀登、渡河、山林地帶射擊、搜索及特種作業訓練,嚴密封鎖戰區,防敵外竄,為戰役展開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一號地區是入藏以來最大的一次戰役,部隊的合圍圈最大,地形最復雜,又正是大雪封山季節,叛匪不僅數量多,且有特務組織指揮,又有一定戰斗經驗。戰役之前必須把各個環節、細節都考慮周到,稍有疏忽都可能打成擊潰戰,得不償失。經過空中勘察,韋統泰決定將32團和軍區兩個裝甲連,置于黑河(那曲)至安多買馬公路與黑(河)索(縣)公路一線,既封鎖西邊的道路和山口,又切斷一、二號地區的聯系,防止叛匪竄至青藏邊界。130師三個團從札木至丁青沿線封鎖包圍和奔襲。134師400團、401團越過怒江從北向南。402團翻過念青唐古拉山從南向北進行穿插,炮541團在魯納以西、東拉、底拉、江古拉至郎籍公一線擔負堵擊任務。157團西與40l團,南與402團,東與130師390團地區進行清剿,這樣有堵有進,將叛匪全殲于一號地區。
然后,他與謝家祥乘一輛嘎斯69車趕到林芝134師師部,與白斌、蘭亦農等研究了一號地區的作戰方案。韋統泰叮嚀白斌說:“如果叛匪翻過念青唐古拉山,過林芝不遠就是‘麥克馬洪線。為防匪逃向國外,你們師直屬隊必須在402團以南嚴密封鎖各大小道路、山口、河谷,并進行清剿,決不能讓—個叛匪從這里跑掉。”
之后,他在師參謀長張進的陪同下,又到駐扎在排龍的402團二營,看望部隊。當他看到戰士們有的正在進行訓練,有的正在準備爬山用的拐棍,有的在制作防滑草鞋。心里很高興。韋統泰對張進說:“要盡量減少戰士們的負重,同時還要做好防寒、防缺氧、防止雪盲癥的各項準備工作,盡量減少非戰斗減員。牦牛運輸隊要緊隨部隊行動,以免供應中斷。”
1980年過了春節,丁盛參加完班禪從日喀則搬遷拉薩的儀式后,因事離開西藏返回重慶,一號地區戰役的軍事指揮及制定作戰方案的重任在謝家祥政委的領導下,就落在了韋統泰肩上。
2月21日,謝家祥、韋統泰在札木兵站組織召開一號地區戰役作戰會議。會議決定提前對叛匪發起攻擊,3月8日至15日為邊緣戰斗階段,備參戰部隊從四面八方同時向心壓縮,對外圍之敵能殲則殲,不能殲則將其驅至戰區中心,達成嚴密合圍,形成甕中捉鱉之勢。3月16目至4月15日為向心攻擊階段,首先以航空兵對邊壩、拉孜實施轟炸,同時將主力推進到怒江以南,郎籍公以東,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紫托以西地區,采取封鎖、包圍、迂回、穿插的戰術,將叛匪殲滅于邊壩、碩督一帶。進剿結束后,除389團團直率兩個營留于原地外,其余備團均由團直率一個營負責堵匪外竄并進行清剿。備師、團在所負責的區域內,組織一至兩個騎兵隊,搜索、捕捉匪首和匪骨干分子,一舉聚殲。
大戰在即,各師、團都在厲兵秣馬,韋統泰收到在軍里主持工作的副政委王易從重慶發來的電報:王志敏同志病危,昏迷不醒,現正在新橋醫院(七醫大附屬醫院)全力搶救。
他拿著電報看了一遍又一遍,徹夜未眠。他想,正當他全身心投入平叛作戰的時候,愛妻卻生命垂危。他們結婚十幾年患難與共,相親相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現在,她躺在病床上處于昏迷狀態,是多么需要他在病床邊無微不至地關懷和照顧,是多么需要他的親情、溫暖和精神上的安慰、鼓勵。如果她這次真的抗不過去,那將是他終生遺憾,永遠也還不清妻子的感情債。況且,她身邊還有4個孩子,最大的才11歲,最小的才4歲,兩個大的正在上小學,兩個小的在幼兒園,孩子們怎么辦……韋統泰心急如焚,真恨不得插雙翅飛到妻子身邊。
然而,西藏的戰事關系到祖國的統一,關系到幾十萬西藏人民的翻身解放,一場大的戰役即將開始,他作為一名主要指揮員在最關鍵的時刻怎么能只顧小家而不顧國家。
眼淚溢滿眼眶,感情深埋心底。第二天天剛亮,他就把電報給謝政委看了。謝家祥看了電報,不由得心頭一驚,他沉思半天對韋統泰說:“這怎么辦啊?現在丁軍長也不在,一號地區戰役的軍事指揮全靠你了。”
韋統泰說:“戰役剛剛拉開序幕,在這個時候我也不能回去。這樣吧,我給王志敏發個電報,對她精神上給予安慰和鼓勵吧,也盡一點做丈夫的微薄之情。”
謝家祥馬上說:“快點,用軍里的密碼發報機。”
按規定,個人私事絕對不允許使用密碼電報,可這次特事特辦。韋統泰立即寫了幾行文字,交給譯電員吳澤方。謝家祥還特別囑咐:“立即發出去!”
至今,吳澤方還記得韋統泰發給王志敏的電報的最后一句是:“遙祝你早日康復!”
陽春三月,正是內地春風拂面,萬物復蘇的季節,西藏高原卻沒有一點春天的氣息。隨著“丁指”的一聲令下,各路部隊從四面八方出發了,向著各自奔襲、合圍、堵擊的區域急進。韋統泰在“丁指”作戰室既擔心各部隊的行進速度,又為冰川雪山、高寒缺氧給干部戰士造成的困難而揪心。400團翻越的熱察拉,401團的知拉、如拉,157團的夏拉,389團的傾多拉,402團的東拉、底拉,這些雪山都在海拔5000米以上,積雪厚度一兩米,側斜面由40至70度,還要攀越無數的斷崖峭壁和冰川,南線的雪山易上難下,北線的雪山易下難上。僅402團一營翻越的底拉山口,當地藏民有幾句順口溜:“高高底拉山,山高接著天,鳥兒難飛過,神仙得轉彎。”這些天然屏障,給部隊行軍造成多大的困難是無法想象的。
備部隊的電報一份接一份發到“丁指”,韋統泰徹夜難眠。
3月4日,389團三營首戰上熱,旗開得勝,僅15分鐘全殲敵前沿警戒48人,繳鋼槍27支。
3月8日,130師副師長廉潔明、副政委趙慧敏毅率390團奔襲合圍當堆呷日本之股匪主力。經6個多小時戰斗,殲丁青匪副司令擁扎以下叛匪326人,繳備種槍209支。
3月6日至12日,400團、388團、390團、401團先后分別合圍了郎籍公、阿蘭多、工多加橋、紫托、玉登寺、若巴村、幫古通、特沙隆、洛隆、王多寺諸點之敵,進行大小戰斗30多次,殲匪650人。
主力部隊已推進至預定區域,戰區邊緣叛匪一部被殲,其余均被壓縮到中心地帶,合圍圈向內縮小100多公里,并對敵達成嚴密合圍。戰役第一階段順利結束。
為了不給叛匪喘息之機,韋統泰經與謝家祥商議。決定提前實施戰役的第二階段——向心攻擊。
11日、12日,韋統泰命令航空兵在當雄機場待命的兩架伊爾-28轟炸機,對叛匪總司令部邊壩及
其叛匪集中地拉孜實施轟炸。兩架轟炸機出動12個架次,對邊壩、拉孜之敵進行轟炸掃射,叛匪抱頭鼠竄。拼命地東躲西逃。
13日凌晨50分。400團在加拉寺西側首先與敵打響。388團一營,401團分別奔襲碩督、草卡寺、東托之敵,殲匪70余人。
同日清晨,402團二營到達邊壩,叛匪集股分路逃向5500高地和怒江河谷。一營經過4天4夜的飲冰臥雪,翻過海拔6000米的底拉山口,到達拉孜南山。他們發現叛匪正要向北逃竄,不顧一切地從比高800米,坡度40至70度的雪峰上滑滾而下。全營官兵忘卻了傷痛,立即投入戰斗,殲匪近百人,繳獲無后坐力炮1門,輕機槍12挺,以及大量的美、英、蔣空投的還沒來得急開箱的武器裝備和許多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的降落傘。
韋統泰作為一名戰役指揮員,擔負著指揮千軍萬馬與敵人斗智斗勇的重擔。以前打仗,他都把指揮所設在前沿陣地。可這次戰役由于高山縱橫。地域遼闊,了解戰場情況只有靠電報,只能了解局部而無法掌握全局。為了實施有效指揮,他決定再乘飛機到一號地區進行空中勘察。
那天,陽光明媚,碧空如洗,飛機在部隊作戰的區域上空低空飛行。俯瞰地面,白雪皚皚,冰峰閃爍。韋統泰發現怒江以南內章地區有近千名匪徒活動,匪之主力企圖北越怒江,跳出我合圍圈。他立即電示130師、134師主力集中10個營晝夜兼程進行會剿,令157團、390團加強防守。嚴密封鎖生格渡口,堅決殲滅北竄之敵。
軍區通報:在東5500高地附近發現敵特“306”號電臺出現。不斷與匪首進行聯系。韋統泰立即電示配屬各師、團的無線電情偵電臺盡快鎖定敵特電臺方位,進行搜索,徹底摧毀敵指揮系統,使匪首變成聾子、瞎子,而后各個殲滅。
在我各路部隊強大的攻勢下,匪首率殘部像過街老鼠,拼命地到處逃竄,跑到哪里,都沒有逃脫滅亡的下場。
在一號地區的軍事進剿階段。備部隊先后進行大小戰斗200余次,共殲匪“衛教軍”副總司令夏仲、烏呷、謝瓦拉、蔡刀、康多卡多、昂欠佳木、頓珠扎西以下11100余名。
從4月16日開始,轉入分片清剿,備部隊按照謝家祥、韋統泰的要求,在地方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展開聲勢浩大的政治攻勢。縣、團以上均成立了政治爭取辦公室,區、鄉和營、連則普遍設立了招降點、站。全體官兵深入到各戶宣傳黨的政策。勸說群眾上山勸降,從而在全區范圍內出現了“母勸子、妻勸夫、子女勸父”的群眾性招降、勸降活動,先后有3000余名叛匪主動投降,收繳各種槍2700余支。同時,在各方偵察和群眾積極提供線索的基礎上,備部隊連續出擊,采用反復搜索、重點搜剿、扎點駐剿、專案偵捕、伏擊襲擊等手段,先后將進剿中漏網而又拒不投降的匪“衛教軍”總司令、邊壩活佛阿旺洛桑、副總司令呷日本、齊美公布、普登都、沙貢更加、烏金尼馬等匪首及3∞余名匪骨干分子悉數殲滅,徹底平息了一號地區的武裝叛亂。
1960年3月30日,參加一號地區平叛作戰備部隊受到中央軍委的通報嘉獎。
一號地區戰役還沒有完全結束,二號地區戰役就拉開了序幕。4月初,總參謀部在成都召開平叛現場會議。決定由蘭州軍區抽調部分騎兵團、騎兵分隊和摩托大隊,與西藏軍區、“丁指”的部分步兵團隊一起,在“丁指”的統一指揮下,完成二號地區的平叛任務。
二號地區是指青、藏兩省交界,東起嘎爾紅,西至溫泉,南接黑河(那曲),北至莫云地區,全區約40000平方公里。從地形和氣候條件上看,境內唐古拉山橫貫,海拔高,比高低,平均海拔5200米以上。從敵情上看,二號地區基本上屬于部落叛敵,主要匪首是從其他地區逃竄到此地,與當地的牧主、活佛、大頭人相勾結,裹脅、逼迫部落叛亂。全區共有叛匪武裝約5000余人,主要有青海大匪首老哇喇嘛、川西匪首德格和一號地區漏網的空特扎西。美帝國主義、印度反華勢力和國民黨反動派不甘心在西藏的失敗,為叛匪培訓并空投特務、武器、電臺和物資,組成以叛亂大頭人羅布仁次、老哇喇嘛為“總司令”,下設7個“副總司令”的總指揮部。還組建了團、營、連建制,利用兩部電臺親自策劃,直接指揮叛亂。
鑒于二號地區多建制部隊參戰的特點,韋統泰建議在黑河組成指揮部,由134師統一指揮。
4月18日,謝家祥、韋統泰組織參戰部隊團以上干部在拉薩召開作戰會議。為了確保部隊行動的突然性,韋統泰電示134師前指:戰役開始前,飛機不得在二號地區上空偵察;備部隊不得擅自對外圍之敵出擊;動員、組織民工不能在戰區邊緣進行;開進途中先晝伏夜行,后日夜兼程,務不使敵人過早察覺我之作戰企圖而竄出合圍圈。
根據部隊進展的速度,134師前指決定提前達成合圍,命令備部加快行軍速度。5月5日,備部隊到達合圍指定位置。
就在這一天,三架杜四重型轟炸機從格爾木機場全部起飛,先后出動15個架次,對叛匪比較集中的查用灘、索巷查受、底馬爾商等地實施轟炸、掃射。6日,又出動18個架次對盤踞在戰區腹地之敵進行猛烈轟擊。西、南兩面擔任堵擊任務的部隊趁機推進至唐古拉山山脊及孔庚永山南北地區。備進擊部隊趁叛匪暈頭轉向之機,分24路向戰區勇猛穿插,尋殲匪徒。
韋統泰不斷接到134師前指發來的報捷電報:師騎兵大隊在查用灘殲敵1000余人,在索臺殲敵500多人。
401團三營在索德北山殲敵505人,繳戰馬600多匹,機槍2挺,鋼槍126支。
蘭州軍區各騎兵團及32團、157團在寧多吉、依牙錯改、吃五拉、嘎爾紅等地殲敵1500余人。
至14日,各參戰部隊共殲叛匪4000余人,殘匪已威驚弓之鳥,到處逃竄,有的“插槍為民”,有些潛入深山、崖洞。向心攻擊階段基本結束,戰役轉入分片清剿。
西藏平叛已進入尾聲,謝家祥經請示軍區同意,決定讓韋統泰返回重慶,到高等軍事學院跟班學習。張國華、譚冠三堅持要派專機把韋統泰送回重慶,被他婉言謝絕。5月15日,韋統泰乘一輛吉營車離開了拉薩,與他隨行的只有一名警衛員和一名司機,隨身攜帶著一支手槍、一支駁殼槍、一支沖鋒槍。在那叛亂未息的歲月,隨時都可能發生危險,可韋統泰一點也不害怕。
他沿川藏路東行,一路觀賞了林芝、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波密、然烏、幫達、昌都等地的秀麗美景,跨過了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和橫斷山脈,直到月底才到達軍部重慶。
嚴寒的冬天過去了,地上的冰雪融化了,西藏人民終于熬過了漫長的黑夜,盼來了明朗的晴天。1961年4月,西藏上層反動集團發動的武裝叛亂被徹底平息,叛匪被全部殲滅。參加平叛的部隊經過協助地方政府發動群眾,進行民主改革,徹底推翻了千百年來一直壓在西藏人民頭上的封建農奴制度。“丁指”圓滿完成了黨中央、中央軍委賦予的入藏平叛的光榮任務,凱旋而歸。
藏族同胞載歌載舞,熱烈慶祝平叛斗爭的偉大勝利。他們端著青稞酒、酥油茶,手捧潔白的哈達,獻給使他們翻身得解放的親人解放軍。
責任編輯蘭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