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平
[中圖分類號]G2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2-0176-01
人物報道在新聞報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受眾中有著其他新聞報道不可比擬的影響力。但是,有些電視新聞中的人物報道往往千人一面、標簽化,使人覺得似曾相識,沒有個性,缺乏親和力和感染力,電視傳媒聲畫結合的表現形式,為我們搞好人物報道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要充分利用其特有的手法搞好人物報道。
一是通過典型環境表現人物精神面貌,新聞人物的特點并不是超凡的壯舉、動人的辭藻,他們的生活態度、思想品格總是在他所處的環境中,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自然流露出來,因此宣傳新聞人物一定要把他放在特定的環境中去表現,對于電視新聞這種通過圖像直觀形式傳遞信息的媒體來說,利用典型環境來表現人物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2008年5月,來自汶川災區的災情牽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在災區救援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畫面催人淚下。中央電視臺曾報道了四川綿竹市消防大隊19歲的消防戰士荊利杰的事跡。我們看到這樣的場面:在搶救遇險群眾中,余震不斷發生,鋼筋和樓板搖搖欲墜,殘存的墻體時不時往下掉,荊利杰全然不顧,手掌磨破了,手指頭出血了,腳底被鋼筋刺破了,荊利杰卻沒有停下來。5月13日上午10時許,就在搶救劉最關鍵的時候。突然教學樓的廢墟在余震和吊車的操作中發生了巨大的晃動,樓板在搖,墻體在垮……二次坍塌!危險!快撤!消防指揮部下達了命令。荊利杰從廢墟中鉆了出來,就在此時,他聽到廢墟中有個男孩在呼救!他轉身就要奔向廢墟,余震再次襲來,并引發了更大面積的坍塌,戰友們和群眾把荊利杰死死拉住,拖到了安全地帶,荊利杰跪在了地上。就在跪下去的那一瞬間,他哭著大喊:“我知道很危險,我知道進去了就可能回不來,但是求求你們,讓我再去救一個吧!我還能再救一個!”實踐證明,把新聞人物置于典型的場景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人物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是突出表現新聞人物的個性特征和風格。電視新聞所報道的新聞人物有不同的類型,大體上可分為名人偉人,公共人物和普通人物三種。他們或者因為人格魅力、顯赫的事業成就,倍受觀眾矚目;或者因為是某個新聞事件的參與者、策劃者、反對者,而使自己聞名于世;或者因為有特殊經歷和遭遇,具有故事性而成為新聞人物。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人物的個性是人物的生命,只有個性的東西,才能在人腦中注入鮮艷的色彩,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物報道要著眼共性,立足個性,選準角度,拍活“這一個”,切忌臉譜化、概念化、千人一面,電視屏幕上呈現的新聞人物應該是獨特的、有別于他人的;是豐富的而非單薄的;是立體的而非平面的;是靈動的而非刻板的;是人性的而非物化的。這樣的人物報道克服了臉譜化的展示與呈現,能引起觀眾的真情互動。人物新聞不是個人履歷表,必須通過具體生動的事例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情感、個性特征和風格。
在新聞人物報道中要充分利用同期聲表現人物人格魅力。人物同期聲是指拍攝新聞時,同步采錄的人物講話,記者和被采訪者的對話等。在電視新聞中,人物同期聲與解說詞都是重要的聲覺形象元素,它們與視覺形象元素一起共同承擔著傳播的功能,常言說,“言為心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沒有人物同期聲的采訪,單靠畫面和解說詞是很難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是利用細節表現人物思想感情。有人說“細節決定成敗”,典型細節特征的捕捉和抓取同樣關乎電視人物報道的成敗。細節,常被稱作“新聞的細胞”、“通訊的血肉”。要想形象、真實、可信地表現人物,就讓細節說話,好的人物報道正是對人物的一言一行,矛盾發展的具體環節進行細致的描摹,注重細節的刻畫和渲染,才生動地刻畫出了人物的個性特點,傳達了人物的神韻,增強了報道的感染力。細節,盡管看來似乎是細枝末節,卻小中見大,正是人物生活中最真實,最具特色的精華部分,是人物報道的活力所在。新聞人物報道,要有幾個富有個性的細節作支撐,才會使整篇報道活躍。電視新聞時間有限。要在觀眾中喚起一種具體而豐滿的現場感受,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運用細節,眾所周知,細節的本質就是“放大”,通過細節的刻畫,可以將人物的特點加以突出·從而愈加顯示出形象的生動性和真實性,增強觀眾記憶。2008年,當汶川地震發生后,中央電枧臺插發了這樣一條消息,當汶川縣映秀鎮的群眾徒手搬開垮塌的鎮小學教學樓的一角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接著兩個孩子,兩個孩子還活著,而他已經氣絕!由于緊抱孩子的手臂已經僵硬,救援人員只得含淚將之鋸掉才把孩子救出。這就是該校29歲的老師張米亞,電視屏幕反復展現張米亞兩只僵硬的手臂,正是這兩只僵硬的手臂使他用血肉之軀為學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門,看這條新聞時,很多觀眾流下了熱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