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涌華
自去年以來,在理論界、學術界出現了一個新的流行語:中國不能當“世界工廠”。中國不當“世界工廠”,想當什么?想一步跨進“科技大國”,經營“知識產權”,但我們準備好了嗎?
我國應珍惜承擔“世界工廠”重任的歷史機遇
中國擔當“世界工廠”是世界給我們提供的一個歷史機遇,是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成果。這與我國經濟處于工業發展的中期或中后期的階段承擔的國際分工相一致。一些發達國家在他們經濟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期或中后期都曾擔負過“世界工廠”的角色,除一些小國以外,任何大國都無法回避。擔當“世界工廠”會有利,也有弊;會有得,也有失,只要利大于弊、得大于失,我們應該要當好這一角色,將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將中國的地方品牌、國內品牌提升為國際品牌。
擔當“世界工廠”利國利民,有利于為中國走向世界積累經驗。增強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創造社會財富,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建設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有些專家、學者認為,我國擔任“世界工廠”得不償失,使國內廉價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資源隨商品的流動流向國外,把污染留在國內。這一理由并不充分,因為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各國間的資源必然流動,實現彼此互補。商品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污染問題,可以通過技術措施和循環經濟來予以解決。過多地憂慮,有礙于中國的和平崛起。
中國產業結構調整應因地制宜
中國不當“世界工廠”,將使世界失去2000多萬個就業崗位,使2000多萬個家庭失去經濟來源而重陷貧困,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中國所以成為現代“世界工廠”,其優勢在于勞動力價格比較便宜,生產成本比較低,商品競爭力強。另外,由于“世界工廠”的驅動,中國紡織、服裝和家電等傳統產業已形成產業集群化布局的態勢,生產一件服裝、一件家用電器,它們所需的主件(主料)和配件或附飾件,可以在半個小時內配套完成,這是其他發展中國家很難形成的產業鏈優勢,也是其他國家不可能替代的優勢。
當前,有些專家、學者和一些地方政府,不顧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和實際發展水平,盲目要求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要求原材料價格、勞動工資、技術水平和商品成本追趕發達國家水平。其理由是中國不能搞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產品——將廉價的能源、材料和水資源輸往國外。有些地方匆忙決策,要求限制對生產傳統產品的中小企業供電、供水、供地和提供貸款,并提出“工資倍增”計劃,要在5年之內將職工工資翻一番(平均每年提高15%-20%),以迫使中小企業向外遷移。這種對外開放政策的大逆轉,致使去年有近7萬家中小企業關閉或搬遷。這不僅使投資者受到損失,政府的政策和誠信也受到質疑,對我國的就業和再就業也將帶來負面影響。這些限期產業改造的地區,是否能像決策者預期那樣實現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快速轉軌,值得研究。
就我所知,從我們整個國家來講,這種產業的跨越式轉移的條件尚不具備:一是我國的科技投資在GDP中的比例并沒有達到發達國家4%~5%的水平;二是我國科研人員在人口總數的比例僅為萬分之二十六,而發達國家已達萬分之五十至六十,以色列高達萬分之一百一十二;三是中國每年為世界提供的高新技術信息和創新的知識產權不足世界總量的1%,而美國已達60%左右;四是中國獲得科技諾貝爾獎的人才尚無1人,幾乎所有諾貝爾科技獎的獲得者全在發達國家;五是能培養高精尖科技人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中國很少,大多集中在歐美發達國家。
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無需各省、區、市采用一個模式,都以高科技產業為重點。各地區應因地制宜,發揮各地的不同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經濟區。我國的高科技產業應在北京、上海、西安等科研力量雄厚的城市重點發展,其他地區應量力而行,不宜齊步走。特別是那些傳統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地區,無需“急過渡”,應充分發揮“世界工廠”的優勢,為國際市場提供更多、更好、豐富多彩的商品,以滿足世界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階層對中國商品的需求,提升中國的大國形象和強國實力。
總之,世界是個“大工廠”,各國產業有分工,不是你想當不想當,而是由它自身的規律所決定的,調整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形成新的產業優勢、新的品牌優勢,調整國際分工格局。
(摘自《中國改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