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杰
2008年12月,天津歷史名校——北辰區宜興埠鎮的普育學校恢復建成,該校創辦人溫瀛士的次子溫強為新校剪彩。
溫家寶2003年3月當選國務院總理后,第一次與采訪“兩會”的中外記者見面,開場說,“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我出生在農村的一個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親和母親都是教員。我的孩提時代是在戰亂中度過的。戰火燒毀了我的全家,包括爺爺親手辦的那座小學。舊中國的苦難在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爺爺親手辦的那座小學”即宜興埠普育學校。
篳路藍縷創“普育”
溫家寶的爺爺溫瀛士,字閬仙,生于1895年,卒于1960年,世居天津城郊宜興埠。1919年至1929年,溫瀛士被薦擔任民立第五小學校長。在辦學中,為幫助更多的農家孩子特別是貧困女童就學,溫瀛士減免學雜費,想方設法救助他們。1929年,溫瀛士籌劃將村中娘娘廟改為校舍,因遭反對憤而辭職。1930年9月,溫瀛士受同鄉、教育界前輩溫世霖的影響,為女性爭取求學的權利,成立溫氏私立普育女子小學。此即普育學校。
溫世霖一家系宜興埠的教育世家,與溫瀛士并無血緣族親關系,但有形式上的“認戶”、“認宗”。1905年,溫世霖開風氣之先,創辦位于天津老城內的“普育女學堂”。所以,天津近代有兩所普育學校,而宜興埠亦有兩個溫氏教育世家。
“普”,即普適和普及;“育”,即教育、培育。
1933年,溫氏私立普育女子小學改稱私立普育小學。溫瀛士親自題寫了校訓“勤勞真實”:勤奮、辛勞,又追求本真、務實。普育小學的校歌唱道:“美哉,宜興,地廣,民眾,南接金埠臨新河,前途日益紅。巍巍我校兮,北鄉之先聲,學業務真實,養成勤勞風,學生學生好自為,有志事竟成。”
良師育良才
1936年,普育小學因正式招收男生而改名私立士范小學。士范小學雖然是私立學校,但仍有超過20%的學生免交學費,體現了對貧困兒童的體貼。
宜興埠的鄉親們回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溫瀛士都是靠自己微薄的薪金供養全家,因此生活極為儉樸。平時穿的是洗得發白的中式服裝,吃的多是餑餑咸菜就白開水,遇有學生在全縣會考得了好名次等高興的事才稍加改善,也不過是加一包花生米。
60分,這是當時各學校通用的及格線。但在普育,溫瀛士卻將及格線定為70分,為的是激勵自己的教師和學生特別是女生,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學得比別人更多的知識。正因為此,普育的成績在全區統考中始終名列前茅。
良師育良才,桃李滿天下。宜興埠普育學校的不少學生成為國家棟梁:
楊學通,南開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后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學涵,畢業于天津北洋大學,曾為兩屆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省督學;溫士琨,畢業于日本京都大學,曾任中國致公黨天津工委副主委;蘇寶琮,畢業于北京輔仁大學,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戰火阻不住讀書聲
1948年12月27日,平津戰役中,國民黨守軍縱火焚燒宜興埠等津郊13村,致使7800多戶3.8萬人無家可歸。溫瀛士在宜興埠溫家胡同二號的家連同他親手創辦的士范小學全都葬身火海。
眼看傾注心血的學校化為灰燼,溫瀛士最初每天用毛筆追寫學校被燒的物品清單以發泄悲憤。但他很快振作起來。在一家老小居無定所、啼饑號寒的艱難條件下,一邊安排學生繼續學業,一邊加緊謀劃:重請校董,再籌經費,修造桌椅,租用倉房作校舍,使士范學校獲得重生。
此前的1948年9月,溫瀛士長孫、6歲的溫家寶入士范小學就讀,因校舍被燒毀,翌年秋到城里火神廟小學(后更名為鼓樓西小學)求學,因成績優秀被準直上三年級。小學畢業后報考南開中學,當時每所小學僅有一個名額,他被順利錄取。
共和國成立后,溫瀛士將士范小學交給了政府,并入宜興埠第十八小學,改為公辦。溫瀛士先后任教天津市私立建華和慈鐸中學,1952年后任教崇化中學,直至病逝。溫瀛士從教47年,任小學校長33年,為國家培育了成千上萬的人才。
教育世家“最了不起”之處
溫瀛士的長子、長媳、次子和5個女兒皆從教,第三代中又有1個外孫女從事教育工作。他們幾乎都默默奉獻于基礎教育,令人敬仰。
1955年,溫瀛士在自傳中寫道:“我對弟弟、子女的入學希望是為了使他們進入教育工作,不求做官發財,因為教育是救國的根本大計。后他們開始服務,大多數都是教育工作,今天還是那樣。”
溫瀛士的弟弟溫瀛舉(后稱“溫朋久”)、弟媳劉絳雯都曾出任普育小學的校董。劉絳雯還擔任過天津城內普育女子中學校長,溫瀛舉后來是新中國外交部的初創者之一。
溫瀛士的長子、溫家寶的父親溫剛1942年畢業于國立北京師范大學,先后在宜興埠公立第二小學、私立士范小學、市立二中等校任教;1952年后在天津市女四中、三十二中、九十六中任教。溫瀛士的長媳、溫家寶的母親楊秀安生于1921年,1928年入宜興埠民立第五小學,1930年轉入私立普育女子小學,后來在私立士范小學、南開區東門里小學等校任教。
2006年7月,溫家寶總理在中南海召開座談會,聽取教育專家的意見,他向專家們保證,“我能做到四條:第一,我有使命感,在我這一任政府要把教育擺在重要位置。第二,我對教育有熱情。這種熱情不僅基于我對它的認識,而且基于我一種特殊的情感。我的父親母親都做教師,幾乎一家人都是教師。所以我說我有熱情。第三,我有意志。我們問題存在很多,但是我們能夠克服困難,把中國的教育一步一步地推向前進。第四,我對我們的教育家充滿信任。”
溫家在宜興埠當地口碑甚好。“溫瀛士一家最了不起的,教人們讀書,增長智慧,去除愚昧!”宜興埠人、小學曾受教于溫剛先生的王慰增說。(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