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藻
福建省是我國最早實施“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和建立經濟特區的省份,改革開放30年發展變化之大令人驚喜。1978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不到67億元,財政收入不到16億元,而發展到2008年,已分別超過10000億元和1500億元。可喜的是,具有革命早、歷史久、分布廣、犧牲重、貢獻大、堅持“紅旗不倒”的革命老區,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并沒有被“邊緣化”,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同樣從整體上發展到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成為充滿生機活力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增長極。歷史上就屬于全國18塊連片貧困地帶的龍巖、三明、南平、寧德四市,1978年地區生產總值為27.43億元,財政收入為4.3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11.75元,到2007年,分別達到2023.16億元、233.67億元、4985元,分別增長73.8倍、53.2倍、44.6倍。事實說明,改革開放30年,是建國以來福建老區政策最好、發展最快、變化最大、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輝煌時期。回顧這段歷程,有許多值得回味的亮點。
放在心上 抓在手上
福建老區大多處在邊遠山區,由于戰爭年代的破壞和地域條件的限制,在改革開放以前,長期處于封閉、半封閉的貧困狀態,不少村民過著“地瓜當糧草,火籠當棉襖,蓑衣當被套,竹篾當燈照”的貧窮生活。要改變這種狀況談何容易!當然要靠老區人民自身頑強拼搏,但遠遠不夠,關鍵需要黨和政府的關注、領導和扶持。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歷屆省委、省政府領導都對老區高度重視,把老區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省委、省政府一手抓經濟特區、開發區和沿海有條件的地區,重拳出擊,優先引進外資,迅速壯大經濟實力,這是事關全省大局和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毫不放松;一手面對基本省情,切實加強老區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重點、難點,責無旁貸地持之以恒,形成合力。
早在80年代初,省委根據中央指示,認真落實與老區人民息息相關的地下黨政策和平反冤假錯案,凝聚黨心民心。恢復和長期保留老區辦事機構,兩次召開全省老區代表會議,作出決定,制定優惠政策。1986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全省脫貧致富規劃,確定14個國定貧困縣和200多貧困鄉,制定67條扶貧政策和措施,萬名干部下鄉,打響了全省幫扶老區脫貧攻堅戰。接著又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各市還提出“舉全市之力,攻貧困之堅”,由黨政主要領導帶領有關部門分期分批到老區貧困村幫扶。至90年代中后期,上述老區貧困縣、鄉先后相繼脫貧。其中全省最大的老區貧困縣安溪,在脫貧的基礎上實施“工業強縣、茶葉富農”戰略,前后經過20年的頑強拼搏,終于在2007年進入全國百強縣的第97位。
福建省委、省政府還清醒地認識到發展的不平衡性,從2004年開始,先后兩輪對355個老區建制村,作為省級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重點村,采取“部門掛鉤、資金捆綁、干部進村”的辦法,形成合力,取得顯著成效。省委、省政府還把老區工作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規劃,出臺了《關于拓寬山海協作通道,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福建革命老區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堅持“老區優先、適當傾斜”的原則,為老區提供強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撐。
十年磨一劍 老區變“五通”
1999年,在福建省省級機關“三講”活動中,省委領導接受老同志的建議,先后組織19位省級領導到老區基點村調研、辦實事,在全省引起極大反響。之后,省委、省政府為徹底改變老區面貌,決定把老區和少數民族建制村的通路、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和解決安全飲用水的“五通”建設工程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先后兩次召開現場會加以推動,經過二三年的努力,初步實現了“五通”,成效明顯。但限于當時福建省財力不足尚待完善。以通路為例,大部分建制村只是通了土石路或機耕路。2003年12月,全省啟動“年萬里農村路網改造工程”,至2008年底,已有98%的老區建制村通了高規格的水泥路,至今還在“對上銜接、對下延伸”。修通的水泥路與快速發展的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相連接,告別了“閩道更比蜀道難”的歷史,從根本上改善了老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為進一步實現現代化、信息化奠定了基礎。這是一家一戶、一村一鄉無法解決的大難題,終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十年鍥而不舍的努力而圓了夢想,被老區人民譽為最大的“德政工程”。
輸出勞動力 換來生產力
“要致富、出勞務”已成為福建老區脫貧致富的主渠道之一。全省約有30%以上的老區農民走出山門、務工創業,實現減人增效和城鄉互動,成為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的開端。浦城老區縣地處閩浙贛三省結合部,人口41.17萬人,城鄉勞動力24.06萬人,原本是全省商品糧基地縣和全國南方林業重點縣,在改革開放中,又成為“全國勞動力轉移示范縣”。他們加強領導,整合部門資源,構建三級網絡平臺,統籌增智培訓,拓寬就業空間,強化勞動保護,提供優質服務,至2007年,全縣農民轉移就業8.01萬人,打工收入64.08億元,促進了老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輸出的勞動力更新了思想觀念,學到了技術、管理和謀生本領,實現了原始積累,培養造就了一批新型農民,有的已回流創業,還引進項目資金,促進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福建省歷來就有飄洋過海、外出打工經商的傳統,是全國重點僑區之一。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山區老區人民與沿海地區人民一樣,再度掀起了到國外打工、求學、經商的熱潮。地處閩西北的明溪縣只有12萬人口,約有1.5萬人到歐洲創業,成為內地老區“旅歐第一縣”。
農業產業化 發展潛力大
福建省老區從推行家庭聯產承包制,破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入手,取得突破。本世紀初,在全國率先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影響深遠。在此基礎上,加快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步伐,大力推行農業產業化,挖掘生產潛力。
龍巖市新羅區以往按傳統飼養方式養豬,1978年出欄生豬4萬頭。改革開放后,以專業戶飼養為主體,實現產業化、規范化經營和一條龍服務后,2007年出欄生豬172萬頭,為1978年的43倍。南平市光澤縣的圣農集團,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成為中國南方規模最大的白羽肉雞養殖、屠宰和加工企業,員工5400多人,年飼養加工肉雞5000多萬羽。全省老區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勢頭有增無減,蓬勃發展。至今被福建省評定為農牧業龍頭企業中,老區有48家,占全省的68.6%。
陽光普照 再吃“小灶”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以人為本,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進一步貫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實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減免農業稅和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雜費和對書籍、住宿進行補貼,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措施,使老區群眾讀書難、看病難基本解決或者有效緩解。中央的惠民政策不僅在福建省不折不扣落實,其中有的如在農村推行“低保”還走在全國前列,而且,省委、省政府還根據福建省實際,某些方面還有新的補充和完善。
福建省在長期革命斗爭中,有一批散落在各地的農村老共產黨員、游擊隊員、交通員、接頭戶和蘇維埃區鄉干部,簡稱革命“五老”,是共和國的有功之臣,在改革開放初期,因年老體衰貧病交加,晚景凄涼,曾驚動國務院和省委領導。省委、省政府及時作出決定,分別不同情況按月實行定補,隨著福建省財政收入的增加,多次提高定補標準,并給予大病醫療補助,使他們安度晚年。
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居住分散。對地處偏遠、生存條件惡劣、地質災害頻發的特困村,實施“造福工程”,全省搬遷44萬多人,分布在67個縣的大部分老區。這項“造福工程”還在繼續進行。
福建省華僑華人多,民營經濟也比較發達,社會上不乏熱心公益事業的有識之士。只要加強老區宣傳,可以凝聚力量,支持老區建設。福建省老區建設促進會是社團組織,提出“教育扶貧”這一帶有根本性的扶建措施,多年來籌措了10多億元資金,為老區建設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通過上述多方面的努力,福建省老區新農村建設事業統籌發展,逐步加強,廣大老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風正、氣順、業興、人和的新氣象,為進一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