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瑩
機器人殺人案件
1978年9月6日,在日本廣島一家工廠里,發生了一件觸目驚心的事情,一臺專門負責切割鋼板的機器人,突然“狂性大發”,向一名值班工人舉起“屠刀”,把這名活生生的工人當作鋼板,切成肉片。這一慘案是世界上第一宗機器人殺人事件。
接下來,機器人殺人事件不斷上演。
1981年5月,日本山梨縣閥門加工廠的一名工人為一臺專門加工螺紋的工業機器人調整機器時,處于停止狀態的機器人突然動作起來,抱住他旋轉。工人頭部和胸部嚴重受傷,隨后死亡。1982年,英國一名女工在測試工業機器人的電池時,機器人突然野性大發,將她的手臂折成兩段。
東南大學機器人傳感與控制技術實驗室主任宋愛國教授告訴記者,他對這些機器人殺人事件早有耳聞。他說,其實在國內也發生過機器人傷人事件,而且性質大抵相同,而站在這些機器人身邊的人就不幸成了犧牲品。
宋教授說,機器人“暴動”事件還特別容易發生在實驗室。這些機器人對制造它們的主人更會“動手”。就在宋教授的實驗室,這里的機器人有時也會發些“小脾氣”,不聽使喚,不過幸好它們本身殺傷力不強,因此沒有出現過什么傷人事件。
機器人究竟為什么會對“主人”大開殺戒?是不滿被控制而對人類展開的報復嗎?隨著機器人的功能日益強大,它們會不會對人類產生威脅呢?
機器人發脾氣就跟電腦死機一個道理
宋愛國教授解釋,其實機器人傷人不是什么報復、抗議。就現有資料來看,機器人殺人事件主要都出現在機器人興起的早期。因為那時人類剛剛接觸機器人,對它們的了解還不深入,很多事情還沒能完全掌控。機器人之所以“性情”大變,是它們受到特定環境干擾,使得某些指令或程序發生故障,導致運作失常。
在實驗室更容易發生機器人傷人,則是因為這里的很多機器人還在研制當中,性狀還不是很穩定,而且,為了制造出更靈敏的機器人,科研人員經常要對新造的機器人進行測試,許多測試都要直接在機器人身上進行,因此一旦出現如程序或指令錯誤的事情,就容易出現傷人事件。
那么,機器人究竟是受到什么樣的環境干擾產生故障而致殺人?面對隨時可能“亂發脾氣”的機器人,科研人員又是如何進行防御的呢?
宋愛國介紹,從早期機器人傷人的原因分析看,一般造成機器人故障的原因是機器人工作環境發生變化,如電磁波干擾、振動、溫度變化等等,這些情況發生后,就容易對機器人電路形成干擾,從而導致程序出錯、某些信號無法表達等,就容易出現機器人工作異常。就跟電腦一樣,如果程序出錯,就會出現死機,不同的是電腦死機最多黑屏,而機器人是通過遙控運動的,一旦動錯地方,就容易傷人。
一個小芯片能讓動物變成
唯命是從的機器
在宋教授的實驗室,他們正在研究各種輔助病人行動的機器人。有一種給中風病人提供幫助的機器人,把人和機器人“捆綁”在一起,機器人在前方,人在后方,通過遙感控制,就能行動自如。
那么,這種機器人的行動原理是什么呢?
宋教授說,現有機器人的智能主要來自微小的芯片所具有的巨大計算能力。這種計算智能雖然能較好地處理事務性和計算性的工作,但不能處理未知情況,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無法進行創造性的工作。
宋教授告訴記者,這是機器人研究的一個方向,其實機器人研究還有另一個方向,那就是“生物機器人”,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多個科研小組都在試圖研發,這個方向就是讓動物的大腦和計算機能夠連通,當這些動物長大后,它們就將變成一半是動物、一半是機器的“生物機器人”。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就有人在進行這種研究。不久前,他們研制了一個壁虎機器人,就是在壁虎的體內植入電極,使得壁虎聽從命令,讓它向左就往左,向右就往右。那么,是否所有的生物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控制行為呢,甚至包括人?
宋教授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說從生物學來說,動物運動一般都是通過大腦的神經網絡來控制的,而在大腦運作時會產生腦電波,如果能監控到這些腦電波,那么就能控制各種行為。而生物機器人就是通過在大腦中植入芯片,來控制腦電波,通過各種命令,使得動物聽話。
但是,目前這種實驗都只是在動物身上,在人身上實驗是不被允許的。
人類最終將進化成為機器人?
盡管在短期內,機器人要超越人類還不太可能,但對機器人的疑慮也并非杞人憂天。因為,隨著科技的進步,機器人的確越來越能干了。
科學家預言,或許新一代的機器人將是一種生物、電子、機械的綜合體,具備繁殖、自我修復和創造能力,能靈活運用各種資源,具有堅強的結構和強大的動力。未來機器人不再是毫無感情的麻木不仁的機器,它們同樣具有和人類一樣的思想和意識,也有喜怒哀樂的感情和多種的性格,它們也會懼怕死亡,生存也同樣是它們的第一需要。
美國一名未來學家和發明家作出了更大膽的預言——到2029年,機器人將具備人類水平的人工智能,甚至具備我們的情感……我們將把微型智能機器人通過毛細血管植入我們的大腦,與我們的生物神經細胞直接交互作用,讓我們更加聰明,記憶力更好,通過神經系統自動進入虛擬現實環境。
北京科技大學科學技術與文明研究中心章梅芳老師告訴記者,未來機器人雖然已經能夠說話和走路,機器人仍然只是一種機器,但是,當它們擁有了性別和情感之后,它們將成為一種100%的人造新物種,到那個時候人類千百年來制定的倫理觀將全面被顛覆。
具有智慧和情感的機器人大概不會甘于服從人類驅使吧。正如著名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預言的那樣,要讓機器人適用于現實社會,就必須讓它們有自己的選擇,然而一旦它們有了選擇權,就有可能違抗人類的指令,機器人的反抗也許會帶給人類巨大的威脅。同時,由于機器人的力量非常強大,設計上的一個小疏漏就有可能造成大麻煩。通過極其復雜的工程制造出的機器人或許會由于一個不經意的計算錯誤迷失“本性”,釀成大禍。
不過,不少科學家也認為,如果不是由于災難等因素使人類滅亡,人類的終極進化應該是機器人,機器人必將取代人類主宰整個世界。機器人并不是通過與人類的戰爭取得世界的主宰權,而是人類本身進化成了機器人。
皆大歡喜生個“機器娃”?
如果科幻小說中的有思維、有欲望、有滿足感、與人類一樣有自己的“個性”,甚至還擁有“性別”的機器人和你戀愛,你敢于沖破“世俗的偏見”嗎?
也許你會說科幻離現實太遠,無論是時光隧道還是外星人只是人類的想像而已,現在大談特談這樣一個機器“物種”是不是有點為時尚早?其實不然。韓國的一名科學家從2000年起就開始沿著創造這樣一個新“物種”的方向努力,其中一個叫金正勛的韓國科學家已經發明了一種“人造染色體”。宋教授告訴記者,人造染色體也是一種染色體,只是對其重新組合。據稱這些人造染色體可以讓機器人“好色”,并最終能夠“生育”,實現自我繁殖。這些染色體將被安裝到一個機器人身上,而這個機器人將能夠擁有感知、邏輯推理和欲望等人類才擁有的能力。
如果機器人真的和人產生感情,甚至結婚生子,那么人類的概念就模糊了,生下的是人,是機器人,還是半人半機器?到那個時候。人類和機器人能不能平等,日常生活中機器人高效率的能力,會讓人類的心理失衡嗎?
章梅芳老師說,人類和機器人界限的打破,很多女性主義者都為此感到振奮,他們認為改變了人類性別生理的劃分、性別歧視,但另一方面它也暗示了某種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等級關系。
章梅芳說,現在人類都害怕未來機器人的威脅,那是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一旦智能機器人超過了我們智慧的話,我們和機器人的位置就完全顛倒了。顛倒以后,如果人能實現和機器人和諧共處,從而化解對未來可能存在的機器人失控狀況的擔憂,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