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林
那一年的夏天,我國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爆發了歷史上罕見的大洪水。荊州、沙市、岳陽、武漢、九江、景德鎮、齊齊哈爾、大慶、哈爾濱接連告急,人民的生命財產處于洪水的嚴重威脅之中。
長江、松花江流域的水災還在頻頻告急,中華慈善總會的抗洪賑災還在緊張地進行中,年近七旬的閻明復還正在為此到處奔走日夜操勞。
這一天,電子工業部胡啟立部長介紹日本的NHK捐助給中華慈善總會10臺海事衛星,用于長江、松花江大水災的救援工作。閻明復很高興,他知道這價值不菲的10臺海事衛星對水患災區多么重要。他參加了這個在京廣大廈舉行的捐贈儀式,中央電視臺記者采訪、報道了這件事。當天晚上中央電視臺播放這條消息時,閻明復的老伴兒吳克良正好在家看電視。她看見一個人舉著捐贈牌和日本友人、胡啟立部長站在一起,但這個人有領帶沒有腦袋。吳克良從領帶上認出是自己的丈夫閻明復,感覺這事情有些蹊蹺。
那晚閻明復因為在總會處理賑災的事情很晚才回家。老伴兒對他說:“你今天上電視被‘斬頭了1只有領帶沒有腦袋。”
“是嗎?”閻明復只是這樣問了一句,還笑了笑。
是自嘲還是毫不在意?
他并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里,他心里的東西已經很多了。
閻明復從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崗位退下后,我曾多次聽他說,他一生中做過許多事,他覺得最有意義、最值得回憶的就是他在大百科出版社的工作和他在慈善總會的工作。
1998年的抗洪賑災,應該是他記憶中最深刻的一段。
這一年六月份,閻明復領導下的中華慈善總會就已經注意并詳細掌握了南方水災的災情,并開始了對南方水災的賑災救援。
7月22日,閻明復到天津參加畫家申石輝的慈善捐助儀式時特別講到了長江的水災。閻明復心情不無沉重地告訴天津的朋友們,由于水災,災區人們多年積蓄的糧食或被大水沖跑,或被大水浸泡之后發霉不能再食用,因此急需口糧。他告訴大家,黨和政府在領導那里的人民戰勝洪災的同時,也在生活上給予災民許多的關心與支援,幫助那里的人們渡過難關。他說,中華慈善總會考慮并注意到,面對災害,在國家幫助的同時,那種民間的、人民群眾廣泛的支持與幫助也是必不可少的。那時,在閻明復的主持下,中華慈善總會已經聯絡了全國工商聯、全國企業家協會、全國個體勞動者協會、全國青聯等單位共同發出呼吁,呼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對災區人民進行廣泛的、主要是小額的積少成多的捐助。中華慈善總會還同時向全國七十多個團體會員發出倡議,希望各團體會員單位緊急動員起來,想災區群眾所想,急災區群眾所急,和災區人民同舟共濟,有難同當,為抗洪賑災募集資金和緊急救援物資。這一倡議立即得到了全國各地慈善會的積極響應。曾遭受過地震災害的張家口地區的慈善會雖然還在困難之中,也幾次通過中華慈善總會捐款給遭受水災的百姓。
仿佛就在一夜之間,中國的百姓、企業、社會團體都行動起來了,紛紛為水災災民捐款、捐物,一種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抗洪賑災熱潮在中國社會迅速形成。總會開展賑災募捐后,我急忙趕往那里。
早上5點,我就從天津出發,到北京中華慈善總會的時候,還不到8點。我常來這里,往日8點半到時都顯得有點兒早。
遠遠地,二龍路甲33號大門上面6個醒目的紅色大字:“中華慈善總會”就像翻滾的江水一下沖開心的閘門,使我的心跳驟然加快了許多。
原來沒有這些字,因為這幢十幾層高的大樓,只第7層是中華慈善總會的辦公所在地,現在,仿佛整幢大樓都“慈善”了。
門前,進出的人絡繹不絕,男女老少都有,有父母牽著兒女的,有一家祖孫三代相互攙扶著的。也有一個個的老人、一個個的中年、一個個的青年、一個個的孩子,全都匆匆地進,匆匆地出。
哦,今天是周六,本該休息的日子。
緊前面,一個拄著雙拐的男人走得好快,上臺階也快。我真怕他摔倒,想跟上,扶他一把,終未能追上。另一個坐輪椅的,顯然要慢許多。他的雙腿都不能站立行走。他身邊有他漂亮的妻子和一個天真可愛的女孩兒。
他們都走進去了,走進中華慈善總會的大門。
里面的人真多啊!都擠在大廳迎面和左面的長條桌面前,我看見迎面懸掛著“中華慈善總會抗洪救災捐贈站”的條幅。
他們都是來捐款的。我和他們走在一起,看見那個坐著輪椅的殘疾人被妻子女兒推著,來到一個靠邊兒的捐款臺前,從容地從口袋里取出厚厚一沓百元鈔票,共5000元,全捐了,這差不多是他全年的工資。
他好像是代表自己來捐款的,妻子和女兒全力支持著他。關于他自己,他不想多說什么,但我看見他的眼里閃著一種讓人激動不已的淚花。我想,關于他那雙不能站立的雙腿,關于他的生活,一定有著許多動人的故事。他們走了,還是那樣從容。
那邊的那個孩子,只有三四歲,一只手攥著一沓百元的鈔票,一只手舉著隨時往嘴里送的糖果。年輕媽媽彎下腰對孩子說:“記得每天看電視時媽媽給你講什么?那些被水淹的叔叔阿姨們和小朋友們多么苦啊!那些救人的解放軍們多么好啊!寶寶把這些錢給他們買好吃的好不好啊?”
孩子顯然有點不太情愿地把錢交給了捐款臺的阿姨。孩子還不太懂事,但顯然已經懂得了這錢能買好東西給自己。
孩子的一雙大眼晴忽閃著,看周圍那些爭先恐后為災區捐款捐物的哥哥姐姐,忽然把另一只舉著糖果的小手也伸到捐款臺上:“給那里小朋友吃。”媽媽一把抱住孩子,高興地連連說:“這才是媽媽的好寶寶!這才是媽媽的好寶寶!”
過去,她的孩子還從來沒有把糖果給過別人,甚至父母。這位年輕媽媽的一片苦心沒有白費,她在努力著使孩子從小就懂得關心別人,她在培養著孩子的慈善仁愛之心。
那個從山西來的8歲的小男孩兒顯然已經很懂事了。前幾天,他和媽媽來北京看爸爸,看到電視里長江流域受災的情況,就一直纏著媽媽來這里捐款。他讓媽媽從老遠的地方把自己帶來,將自己積攢的52元零花錢都捐給了災區。他很鄭重其事地說,這些錢是給災區的小朋友買書和書包的,還說等開學時再把自己擁有的兩個書包中的一個新的捐給災區的小朋友。那個手里拎著一包衣物的中年漢子,臉上有些苦澀:“下崗了,幾個月沒拿工資,不然就捐款了……”我看著他,心里涌上一股熱浪。“我還會上崗的,很快,那時候……”他話沒有說完就轉身走了,水泥地在他的腳下咚咚地響。
一個老太太,就只她自己,一個年過七旬的老太太,是單獨來的,竟拖來十幾個包袱。其實,她完全可以等兒孫有空時陪著來,可她不能等了,簡直一刻也不能等了,災民們需要啊。老太太是打的來的,司機幫著老太太把大包小包往慈善總會的捐款站上搬。忽然,老太太想起還沒付車費,趕忙拿出錢來,司機高低不收,老太太非得給,往車樓子里放,可最終還是讓司機把錢扔了出來。
司機沒說什么,可我感覺著他在說,說比起老太太
他的這點貢獻太小。我注意到,來這里送人的出租車,十有八九都不想收費。
自走進來,自置身在中華慈善總會的募捐臺前,我的心情就無法再平靜。
我知道自己接觸的還太少太少。但是,就是這太少的實例,已讓我激動不已了。
在中華慈善總會樓上樓下,在他們不大的辦公空間里,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一種巨大的沖擊力。
8月9日,星期天,緊急救援行動開始的第一天。一大早,7點剛過,一個解放軍小戰士趕了幾十里的路,從部隊駐地趕到慈善總會捐贈站,捐出了他的全部積蓄500元人民幣。不一會兒,一位退伍的老軍人,也從十幾里外趕來,掏出1200元現金,還帶來16件干凈的衣物。一個來自安徽的打工仔,剛從某飯店辭職,趕到捐贈站,傾囊捐出所有的錢財共86.40元,只留了一元錢作為回住地的車費。當工作人員請他留下點生活費時,他動情地說:“都捐了吧,我怎么都能湊合,總比災區的人好過。”
一個中年人來到慈善總會的捐款臺,放下3萬元就走,他沒有留下姓名,但人們還是知道了他是葉劍英元帥的后代。
坐在輪椅的那位老奶奶已經90歲了,她的重孫女,一個漂亮的中法混血兒推著她來到捐款臺前,老奶奶60歲的女兒告訴工作人員,他們剛剛和法國的女兒、女婿通了電話,法國人的女婿一再要求,他們三口人代表全家四代人來到中華慈善總會捐款。
這是一個特殊的班集體,北京廣渠門中學97級宏志班的同學們,他們來自一些特別困難的家庭,又都學習十分優秀。他們曾得到社會各界的幫助。現在,他們也來捐款了,5000元,這是他們全班同學暑期打工賺來的。他們說:“我們這些同學一直得到社會的關愛與支持,能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愛心的社會里,是多么幸福和幸運。如今,面對遭受巨大洪澇災害的人們,我們也要獻上自己的愛。”
我看到兩位穿著鐵路制服的捐款者,她們是廣西南寧5/6次列車的代表,剛到北京就趕來了,把車上工作人員和旅客的捐款43746元交到總會,她們這次列車途經災區,許多旅客都親眼目睹災情,所以捐款十分踴躍。第二天早上,我又看到了這兩位捐款者,她們正進行第二次捐贈。
在總會的幾天里,我每天都能看到在北京的,或來北京旅游的外國人到這里捐款。雖然語言不通,但他們的心和我們是相通的。
在總會的一間辦公室,我看到署名“一個普通人”的來信,信中寫道:“從電視及廣播中了解到災區受災的情況,心里非常不安。我是一名身患絕癥的病人,在這場與特大洪水的搏斗中幫不上忙,特選20張百元新票捐給災區,算是一個普通共產黨員向黨交的一份黨費吧。”我注意到,像這樣的來信還很多很多,可惜我實在無法一一閱讀,因為一個捐贈儀式馬上就要開始。
這里多數是企業家,在眾多的平民百姓的積少成多的捐贈之中,頗具實力的企業家們也緊緊地跟上了。他們中有國有企業的,也有集體和民營的,他們的捐贈都很多,100萬、200萬、500萬、1000萬……都爭先恐后地多捐。和那些不愿留名的個人捐助者不同,他們都特別注意打出自己的品牌,注意自己的形象宣傳。他們是有愛心的,熱心公益事業,都非常成功的。我想,當他們的消費者、用戶看到他們在這里獻愛心,一定會對他們的信譽、他們的產品更加信賴。他們中也有許多感人的事例,我看到穿著藏袍的青海制藥廠廠長等一行人專程從青海趕來,向災區捐款100萬元,其中包括20萬元現金和價值80萬元的藥品。這些藥品是藏藥廠職工加班加點為災區生產的急需的腸胃藥品。他們說,平時都是祖國各地同胞支援藏區建設,現在他們也要把藏族同胞的一片心意獻給災區人民。開會時,我旁邊坐著一位來自山東的企業家,他所在的企業已經捐給災區500萬元,他個人也要捐10萬元。在極熱烈的氣氛中,我聽到他用手機給家里打電話:“你那里還有多少現金?”對方答:“14萬。”他說:“都捐了吧。”對方問:“那家里的生活怎么辦?”他說:“沒關系,咱們再拼命干。”我聽著,深深地被感動著。
我當然也知道,現在也還有不少這樣的有錢人,各種企業的頭頭,他們寧愿用好多的錢,請客送禮拉關系,卻不肯對慈善事業有絲毫的表示,甚至表現出一種極度的反感。我敢斷言,這些人決不會取得真正的成功,不會有大的出息。
我還是被感動著,因為這里讓人感動的事情實在太多。
總會的工作人員錢鐘民同志對我說:“你現在看到的還是太小的一部分,因為我們已經進入信息時代,大多數捐款都是通過電匯進行的。”
他告訴我,從8月12日起,中國郵政通過中央電視臺向全社會宣布,只要你想向中華慈善總會捐贈,匯款單中只要附上郵編和總會的大名就可以了,不必再像普通匯款那樣必須寫出收款單位的詳細地址。這一舉措中國郵政已以文件形式下發全國其所屬單位實施。同時,總會的鄰居,中國電信在向災區捐贈200萬元以后,又推出了800810399免費捐贈熱線。該號碼與中華慈善總會對外公布的8條熱線相聯,只要撥打這個電話號碼,無論你要捐贈還是咨詢,電話都是免費的。
這一措施的最大受益者是捐贈人和被救助者,因為無論多遠,它都不會占用捐贈者捐款以外的哪怕一分錢,而這一點一直是慈善總會的渴求之處,中國電信的舉措則幫助慈善總會完善了這一思想。作為中介機構,慈善總會與捐贈者之間還存在一定距離。在當今社會,捐贈者任何時間與精力的耗費,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到捐贈者的情緒,同時這也不符合信息時代的要求,而新的捐贈手段的引進則提升了慈善事業的動作機能,將公益事業推向了更高的層次。我看到了,看到了這一更高層次的新事物,我走進慈善總會那間大約有40平方米的服務中心,四張辦公桌,一個前臺。在這里工作的大都是來自首都高校的志愿者,其中8位在接熱線,兩位志愿者在電腦中輸入各種統計數據、制表打字,兩位志愿者發傳真、復印。此外幾個志愿者算是機動人員,里里外外地忙活。總會的工作人員也忙進忙出,整個辦公室,每一個人都是不安靜的。電話鈴、復印聲、打字聲、腳步聲,聲聲不斷。
在賑災聯絡組的辦公室,我又看到了這里的負責人楊團,已經是下午兩點了,她還未顧得上吃中午飯。她是中華慈善總會的副秘書長,在年初張北地震的大救助之后便病倒了。現在,她其實還病著,她是靠著藥物,靠著一個慈善工作者的高度責任感,靠著她對災區人民的深厚情誼,在這里堅持堅持再堅持的。
在總會的日夜里,我看到那里的工作人員義工,也包括閻明復、吳建國這些常年的“大義工”,常在白天或深夜遇到盒飯、方便面斷頓的時候。當我把這一情況告訴我們《慈善》雜志社的社長、天津慈善協會會長陸煥生的時候,正在天津緊張地組織抗洪賑災募捐的陸會長馬上安排常務副會長趙玉衡送去了滿滿一汽車天津生產的康師傅方便面。
中華慈善總會的工作是出色的,中華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是出色的。閻明復會長多次講:“來這里工作
的人,一定要有奉獻精神,想要發財的不要來。”他們努力奉獻著,為的就是把全國人民的捐款收好,管好,確保一分不差地送到災民手里。在這次的緊急救援行動中,總會設立了籌募、救援、宣傳、后勤、聯絡等5個小組,分工合作,確保抗洪賑災萬無一失。為確保大家捐贈的款物不出任何差錯,總會特設立了監察委員會,專門請了3位曾經做過監察工作和會計工作的老同志坐鎮財務監督,每天進行檢查,一筆一筆入帳。此外,總會還聘請了國家級審計事務所對捐款落實情況進行公開審計,并將向社會發公告。
中華慈善總會的這種做法和作風是一貫的,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得到海內外捐贈者的高度信任,一位五十多歲的工程師,星期天從家里出來,騎了一個半小時的自行車,到總會捐款。他對我說,張北地震時他也曾通過中華慈善總會捐款。他知道閻明復、吳建國等總會領導幾次帶隊去張北震區。他很鄭重地對我說,來這里捐款一定會使自己的愿望得以實現,絲毫不必擔心會落到貪官污吏手里。那一個上午,只我注意到的這類捐款者就有16人之多,我還知道有一位遠在我國香港的慈善家,他曾多次在內地捐款,寬慰過,也失望迷惘過,他一直希望能在國內找到一家信譽最好、效益最高的慈善機構。這一年春節前后,他通過中華慈善總會向寧夏地區捐款100萬元,要求分發給1萬個貧困戶每戶100元,并希望在一周之內完成。慈善總會的同志們即刻與當地慈善會攜手,選擇了幾個貧困縣,迅速向貧困戶下發,不到一周就完成了這項善舉。很快,受助人的花名冊就送到了老先生手里。從此,這位慈善家便經常通過中華慈善總會來實現他的善良愿望。1998年6月,中華慈善總會剛剛發起對遭受水災人民的救助,這位老先生立即又捐款400萬元。
那些日子,我也看到了慈善總會的同志們是怎樣工作的。面對那么多像潮水一樣捐款、捐物的群眾,他們好像連喘息的時間都沒有。他們許多人年紀也不輕了,有的還病著,是靠著藥物,靠著一個慈善工作者的高度責任感,靠著對災區人民的深厚情義堅持堅持再堅持的。很多工作人員一邊吃著盒飯,一邊還在清點、造冊、記錄,還在工作。他們差不多都忘記了自己,忘記了自己的家庭、親屬,都在拼了命地工作。閻明復是非常了解他們的。我就聽到閻明復幾次很清楚很具體地談到總會許多同志的身體、家庭和他們的工作情況。每當談到他們,閻明復,這位飽經風霜老人的那一雙慈祥的大眼,常浸滿熱淚:“大家都這么干,我們這些老頭兒能不干嗎?”可大家卻說:“慈善總會數閻會長年紀最大,身體也不是很好。可他干的工作比我們哪一個都多。我們哪一個也比不上他那樣精力旺盛,那樣不知疲倦。”大家說的的確是實情。那時,我曾跟隨閻會長干了大半天。我應該算是還比較年輕的,每天早上還練武術,身體也是很好的。而且,我也并沒直接干什么,只是跟著閻會長記錄點什么、傳個信什么的,可那天我都吃不消了,閻會長卻照舊在不停地處理各種事務。那天,閻會長下午兩點才吃上午飯——一盒康師傅方便面。
在廣泛發動的同時,閻會長還找到廣播電視管理總局的主要領導同志,提出和中央電視臺一起辦一場賑災義演。第二天,便得到了中央電視臺負責人肯定的答復。他們對閻會長說,中央電視臺正在準備搞一場,不知道找誰來合作,正好你們提出來,就由我們兩家辦。中央電視臺的同志還說,那時候,廣州已經搞了一場義演,湖南搞了一場,上海也搞了一場義演。因此,中央電視臺再不舉辦義演就落后了。中華慈善總會和中央電視臺一拍即合。閻會長提出,中國紅十字會也有一筆錢,也同意捐出來,可以三家聯合搞這場義演。于是,就形成了中央電視臺、中國紅十字會、中華慈善總會的三家聯合。
8月16日,《我們萬眾一心》大型電視義演晚會成功地舉辦了。全國人民都被那次義演震撼著、感動著。那一段時間里,中華慈善總會共接收了十多萬筆從全國各地郵局、銀行匯來和捐助者直接送上門的捐款3億多元,以及價值3億多元人民幣的捐贈物資。總會還聯合全國工商聯、中國企業家協會和中國個體勞動者協會募集款物24億元。1998年我國收到來自民間的募捐總額為72億元人民幣。中華慈善總會直接和間接的募捐款物占到全國賑災募捐總額的2/5以上。這樣大的數字對支援搶險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自然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義演之后不到一周,中華慈善總會會長閻明復,副會長萬紹芬、吳建國、陸煥生等總會領導便相繼帶隊去了湖北、江西、湖南、黑龍江等地重災區慰問災民、考察災情、發放救災款物并檢查救災款物的發放情況。
閻明復當時去的是湖北,他和同志們一起頭頂烈日,腳踩污泥,輾轉在各個受災現場,并總是深入到災民之中。
正當他為抗洪賑災忘我地奔走忙碌時,忽然接到總會的副會長吳建國打給他的電話。吳建國在電話中有點不知所措地說:“中央電視臺的領導傳過來話說,說不同意你帶隊到災區發放救災物資……”
閻明復聽到這個消息以后,感到這個事情不是很簡單。所以很快就收兵返回了,救災物資的發放就委托當地省委、省政府的領導負責。就這樣,閻明復也沒有忘記向他看望的一位病中的老漢告別,并告訴老人放心,到北京后,他一定盡快把老人需要的藥快遞過來。
回北京后,閻明復先安排秘書,把災區老人需要的藥找到,并即刻快遞過去。然后他就想:“為了我們的慈善事業,為了我們那許許多多熱心的捐贈者,我應該向中央電視臺表示我的歉意。”
當時,閻明復還以為中央電視臺對他有意見,是因為中華慈善總會去受災地區發放救災物資沒有事先與中央電視臺聯絡的緣故。
閻明復在給楊偉光臺長寫的親筆信中說:“我們中華慈善總會這次募捐是和中央電視臺、中國紅十字會共同組織的,可我們去災區發放救災物資事先卻沒有跟中央電視臺商量。”閻明復在信中說這是他的失誤,是不應該的。
總會的同志都不同意他們的會長寫這封檢討信。副秘書長楊團著急地對閻會長說:“你這樣的領導怎么能為這事向一個臺長檢討呢?”
閻明復還是堅持寫了,并堅持送到中央電視臺。他想自己應該多為我們剛剛發展起來的慈善事業著想。
中華慈善總會的同志把閻明復寫給楊偉光臺長的檢討信送到電視臺的時候,楊臺長的秘書說:“我們臺長其實對閻部長沒有什么意見,只是……”秘書一臉的無奈,還想往下說,但終于沒有說出來。
后來,從電視臺的記者那里傳過話來說是中宣部那位最高領導對有關閻明復的報道有指示,說這樣一個“六四”中被免職的人頻頻出現在新聞報道中是不行的,還說閻明復在出風頭。
從那時起,中央電視臺就不再報道中華慈善總會的消息。
閻明復感到問題嚴重了,他這時又想起了他被中央電視臺“斬首”的事。
我聽見他說:“我閻明復算什么呀?不報道我沒關系,可不能因為我就不報道中華慈善總會、不報道中國的慈善事業啊!我決不能因為自己影響中國的慈善事業,所以一定要辭去這個民間組織的領導職務。”
為了不使中國的慈善事業受到損害,閻明復向民政部打緊急報告,提出辭去中華慈善總會會長職務的請求。
上級領導沒有批準閻明復的辭職報告,明確指示他要繼續抓好中華慈善總會的全面工作。
閻明復依舊在為慈善事業努力工作著,為了不辜負捐贈者的愿望,為了需要慈善救助的困難群體及時得到幫助,他不能、也沒有時間過多地考慮個人的臉面、得失。他想:為困難百姓辦好事、實事,我還是有這個權利和義務的。他還是那樣忙碌。
中央電視臺那一段時間里沒有報道中華慈善總會的任何消息。可包括北京電視臺在內的地方電視臺和其他新聞媒體不但沒有減少對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慈善事業的報道,反而更增多了許多。
1999年2月,國務委員司馬義·艾買提同志聽取中華慈善總會的工作匯報,充分肯定中華慈善總會創辦5年來所取得的顯著成績后特別提到了這次抗洪救災工作,他說:“尤其值得褒揚的是,在98抗洪救災斗爭中,中華慈善總會急災區群眾之所急,及時采取各種有效方式,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募捐活動,從海內外爭取到了大量的救災捐贈,有效地幫助了災區群眾抵御洪災,恢復生產,重建家園。一連數月,總會的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團結拼搏,克服困難,高效工作,為抗洪救災做出了積極貢獻,為中央分了憂,為百姓解了愁,發揮了民間組織應有的積極作用。這充分表明中華慈善總會是一個充滿愛心的戰斗集體。”
不久,國務院授予中華慈善總會“民族團結先進模范單位”的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