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霞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特大地震,嚴重波及陜西省,全省5個市、40個縣(市、區)的受災群眾達326萬人,其中傷亡人員3500多人;大量民房損毀,教育、衛生和工農業生產基礎設施遭到嚴重損壞,直接經濟損失達303.8億多元。
根據省政府的部署,經與省教育廳、衛生廳、民政廳反復協商并報經省政府救災指揮部批準,省慈善協會及時安排7500萬元,用于建設省政府確定的第一批災后重建項目。其中1000萬元,用于補助陳倉、城固、隴縣、留壩四縣區的特困倒房的987戶建房;4500萬元用于震災毀損嚴重的鳳縣、鎮巴、陳倉、隴縣、漢臺區、西鄉、紫陽縣的2所初級中學、5所中心小學的校舍重建:1000萬元用于鳳縣、佛坪災后23所衛生院重建;1000萬元用于勉縣敬老院重建。目前重建項目已全部落實。倒房戶中的87%已住進新房。
為確保災后每個重建項目都能保質保量地按期全部建成,省慈善協會依據省政府的要求,制訂并下發了《慈善資助地震災后重建項目管理辦法》及《慈善資助地震災后重建項目檢查和參與竣工驗收工作的安排意見》,于2008年10月7日專門召開會議,與項目所在市縣(區)政府和主管部門簽訂了項目協議,明確了項目建設規模、質量、時限要求及各方責任。同時安排了9名工作人員和4名有技術專長的志愿者,組成4個重建項目質量檢查督導組,分別對26個重建項目各個重要施工階段進行檢查。截止目前,他們已先后兩次下到建設工地進行督察,沒發現大的問題。
除以上安排之外,省慈協還在重陽節之際,救助1000名受災貧困老人;在春節前,安排128.8萬元慰問8050戶受災貧困戶,使更多的受災群眾感受到人間關愛,激勵災民樹立起戰勝困難,渡過難關的信心。
2008年,省慈協在抗震救災的同時,不放松原定的“南橋”、“北水”、“兩扶”、“三助”項目,由于工作扎實細致,取得良好的效果。全年建成慈安橋51座,為計劃20座的2.5倍;新資助貧困大學生220人,為計劃100人的2.2倍;新資助貧困高中生432人,為計劃200人的2.16倍;資建學校32所,為計劃10所的3倍;建成慈安水窖100口,揚水站1處(相當160口慈安水窖),超額完成了年度計劃。救助了153人(次)重癥患者。全年慈善救助受益總人數達43.8萬人(其中震災救助17.5萬人)。
協會還同西安高新醫院建立了1億元的仁欣慈善健康基金,從7月開始至年底,為283名先心病患者做了手術。與18家醫院合作,已為3000多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做了手術,使他們重見光明;與慈心慈善事業基金會和中華慈善總會合作,為2450名殘疾人和行動不便的人發放了輪椅;同楊凌東科麥迪森制藥有限公司合作,為4.1萬人發放了價值達809.89萬元藥品;與華商報社《華訊直遞》雜志和“我要上學網”合作,為116名孤兒和貧困小學生征得資助。
在對外合作項目中,宣明會全年為陜西引進3626萬元;香港關懷行動為414名肢體傷殘患者作了矯治手術;意大利香柏公司資助貧困生123名,為70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免費做了手術;引進電腦270臺(套),為15所學校配備了電化教室;通過“微笑列車”和“格列衛”項目,引進資金1260萬元,全年實施唇腭裂矯治手術255例,救助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80人;實施“易瑞沙”和“萬他維”項目,引進資金413.25萬元,救助貧困肺癌患者32人。
與此同時,協會加大了慈善理念的宣傳,同各新聞媒體加強了合作,舉行了“陜西慈善榜”發布活動。全省除9個縣外,11個市(區)、97個縣(區)都建立了慈善組織(含18個籌備組);慈善志愿者隊伍達到176支,志愿者達11489人:協會還與西安慈善會協同國際聯合之路——慈善總會、中華慈善總會舉辦了國際慈善論壇;召開了全省慈善宣傳工作座談會;及時推薦了“中華慈善獎”參評名單,經過評選,協會會長徐山林同志榮獲“慈善突出貢獻獎”,財務室主任霍世仁同志榮獲“全國慈善先進工作者獎”,理事曹玉過經銅川市民政局推薦當選為“全國慈善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