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蔚樺
人間四月芳菲盡,嶺上桃花始盛開。就在今年芳菲將盡的時候,老戰友吳昉捧著他的一部詩稿《履痕足音》,來到我家要我寫篇序文。按照一般“定數”,為別人的著作寫序文,多是介紹或評論那著作的得失和特點。這就逼得我非把吳疇這部詩稿翻遍不可。
說實話,我讀過吳昉的小說散文,而且數目還算不少,可就沒聽說他也寫詩。
吳叻這部《履痕足音》詩稿對我的觸動,首先是它那蘊積深厚而又親切真實的生活內容。正如吳昉自己所說,他這部詩稿所收錄的一百三十多首詩作,幾乎是他此生生活經歷的真實記錄:是他人生旅途上所遇所感的急就章。所以翻開詩稿,一股股清新的生活之風,自然而然便撲面而來,既賞心悅目,又慰興遣懷;絲毫沒有無病呻吟、妄情假意的感覺。
從他入伍后過的第一個“八一”節所喝的《青春一碗酒》,到他邀請岑參跟他一起去放羊(《岑參伴我去放羊》),到他趕著馬車進昆明買菜(《趕馬兵哥哥》),到他面對邊疆奇景的沉迷和遐想(《河口奇景》),到他在成都青羊宮前疑思泛起(《青羊宮答疑》),到他在青巖鎮遇見了貴州下山虎(《青巖下山虎》),首首詩歌都飽含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不信你就讀讀這些詩吧:“青春不敵一碗酒,醉入洪荒赴幽州,醒來笑問老兵哥/方知天高地也厚”(《青春一碗酒》);“云山頂上多芭茅/芭茅長箭愛天高/恨那烏云遮太陽/箭箭麝香九重霄(《芭茅頌》);“天上有片七彩云/地上有座斗南城/為趕花汛滇邊來/千山萬水赴昆明,星光如水花如潮/波推浪涌盛世情/阿嗬一聲斗南頌/醉人花叢不識君”(《斗南頌》);“青巖下山虎/撲地擎天柱/門當且戶對/獅貅被驅逐,黔地本無驢/虎氣猶可書/張揚大牌坊/文明正可圖”(《青巖下山虎》)。如果說沒有豐富深厚的生活底蘊.恐怕就很難寫出這樣深沉厚重、意味深長的詩來。
是的,作為一個曾經在滇邊奔波過的老兵,吳昉放山羊、趕馬車、練神槍、赴邊防所。在所經過的那些地方,我也曾經去過。所以讀吳昉這些詩,自然而然便產生種種親切感,便惹起諸多無法抹掉的記憶,甚至勾引起重走重訪這些地方的強烈欲望。不過我想,即使沒有去過這些地方的讀者,讀了吳昉的這些詩歌,也一定會被其真切、有趣、濃郁的詩情畫意打動,也一定會受到強烈感染,也一定會激起更深的愛國熱情來。
誠然,有生活不見得就有底蘊。底蘊是長期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的結果。長期積累,偶然得之。長期以來,吳昉無論上戰場、去站崗、執勤訓練、旅游登山、玩賞花鳥、讀書寫稿、人生際遇、得失成敗、生離死別、愛情友情、物是人非……幾乎都要以詩紀之歌之.以情贊之頌之。題材非常廣泛.興趣不僅一處。至于發不發表.他本人并不在意。
讀吳防這部詩稿,你會感到他非常熱愛生活,非常熱愛事業,非常熱愛部隊,所以他的詩.總是情真意切,熱情澎湃。就像這首《番西邦峰》,那熾烈的情感,簡直在熊熊燃燒。
森森老林子覆蓋在山顛
淙淙山泉水嘩嘩漫深澗
茂草比人高密樹沒崖懸
盤旋上陡坡疊繞下高巖
幾棟茅草屋野戰有醫院
美機嗜血性轟炸不嫌遠
醫生忙主刀護士背傷員
掩護戰友身舍命擋彈片
沒人畏血戰山慟水嗚咽
助人助到家援越用命援
新埋番西邦墳頭高過天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在援越抗美戰場上寫的,置身于血與火的戰斗中,自然心潮澎湃。然而據我觀察。吳昉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卻盡量壓制著自己的感情,一直在極為平靜地敘述和吟誦。直到把犧牲的戰友掩埋在西番邦峰頂上了,才抑制不住地發出“墳頭高過天”的悲慟感嘆。
吳昉作為戰地記者,曾參加過援越抗美的若干慘烈的戰斗,然而吳昉的這部詩稿,大多數篇章抒寫的卻是平凡的人生際遇,和他的親身經歷,有感而發,激情燃燒。自然很打動人。比如《八月出勻州》,就是這樣的好詩:
自斷卅年軍旅涯
不知我者謂何求
懶說人生知遇事
但忍濁水換美酒
難言軍中不平事
牢騷不解腹中慪
惟乞江濤推大浪
沖刷怨憤蕩煩憂
劍江滔滔不復還
心中塊壘自搓揉
好馬識途不用攆
勤牛奮蹄何須抽
人生挪活樹挪死
自信越劍勝吳鉤
換個活法新天地
不定蘇州賽杭州
但惜蛟龍失深水
最慕鷹隼得高秋
壯闊一生難偃息
八月洪水出勻州
由于受到不公正待遇,吳昉憤然跑到北京.找到總政治部領導,真誠而又迫切地要求轉業,終于得到了總政領導的應允,因而留下了這首相當悲壯而又慷慨激昂的詩篇。吳昉在遭遇了人生轉折重大問題的時候,沒有牢騷和消沉。表現出一個軍人的堅定信念。這不是常人能夠做到的。所以讀這詩,不僅十分令人感佩.也受到深刻的啟迪。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正是我國經濟改革大潮浪起云飛的時候,吳昉在錢塘江口觀賞錢塘江潮,很自然就聯想到了“巨瀾卷狂潮/狂潮舉水墻,水墻推白浪/白浪吞云天”的經濟改革大潮,于是便放開嗓子,縱情歌唱:“……摧枯拉朽勢,聲威何赫赫/直撞錢江頭/放眼大世界/經濟大潮涌/東海也造化/其勢無盡頭/浩浩藍天遠,雄視太平洋/噢噢復喧喧/民族復興事,巨瀾涌不絕/振興大中華/心底浪滔天!”(《觀錢塘潮》)這樣的詩,何止大氣磅礴,何止熱情澎湃?
吳昉的這種熱情,往往寄托在他深沉的冷靜之中。對于像巨石中藏著“中國共產黨”五個大字這樣極難遇到的天大奇事。很多人都抱著“但云救星石,深沉寄厚望,都云天下奇,惟望震天上”的態度和幻想,而他卻看到了另一面,更真實更深沉更美好的一面:“……綠水波不興,青山惟莽莽/北京到平塘/泰然又安祥/世間嗡嗡嚷/天自有主張/無論多奇異/自然一造化/感謝造物主/盡情來觀賞/唯心可安神/唯物能興邦/六神皆有主/鬼事沒商量!”這既是詩的文本體驗,情感的體驗,更是詩人的生命體驗,心靈體驗,科學體驗。
吳昉的詩歌中。富有哲理的篇章不少。先讀讀這首《東門雪松》吧:
老家地海邊萬里客西川
校場猶在北獨戍東門邊
枝椏數凋敝葉色現灰顏
惜堪成蔭涼痛被漏熱煎
并非水土異乃為人事牽
根封水門汀梢圍高墻院
陰冷無雪下熱渴起白煙
雅韻候微風幽姿待大雪
但看城南路蒼翠滴滿街
遙望彩云南蔥蘢成大觀
真是物象沛然,哲理沛然,生趣沛然。還有那一蓬金邊《吊蘭》,彷佛莖莖葉葉都含著哲理似的:“憑窗獨吊自成籃/團綠不懼滿庭
芳/小莖豈甘低垂下/金葉片片都昂揚,身旁有樹也不攀/只向深處覓情緣/有節有根一叢綠,蓬勃欣然向云天。”就是家鄉極為常見火棘紅子。詩人也挖掘出其中的哲理:“我本是山中火棘紅子/人們喜歡叫我火把果/為遮蔽裸露高巖石板/愛唱盤根錯節的戀歌/眷顧故鄉的深山野嶺/荊棘也拼命紅裝素裹/為鄉里鄉親和和美美/把果實染紅嗆醉浸酡。”
吳昉很少寫愛情詩。但其中寥寥幾首,卻寫得深意綿綿,情趣高雅,有大氣象,不墮纖細。且又讀讀這首視角獨特的《醉茶暈街》吧:
別人會醉酒我卻會醉茶
不為茶過濃只因心太淡
愛你恁多年轉身被拋下
別問心多寒只怪太癡憨
世路雖無窮勞生卻有限
如今失戀苦茶水解憂煩
別人會暈車我卻會暈街
不因長街遠只因心太寬
愛情漩渦大無法試深淺
愛又無是非難分高與下
歲月多蹉跎我還那么傻
如今思戀苦長街暫舒緩
真是一唱三嘆,水火纏綿,情意無限啊。還有一首情真意切、嫣然爛漫的《嫣然一笑》,把個愛戀之情寫得非常真切,感人至深:
嫣然一笑好爛漫
再回眸時心驚顫
急撓腦門尋鎮定
忙掩熱臉躲慌亂
捫心暗問何以然
原來心中藏深戀
揮灑胸中無限意
燦然一片艷陽天
眼前熱戀中的戀人.只是爛漫一笑,再回眸時,便把他的魂兒勾去了。之后便變成了“燦然一片”對“嫣然一笑”,你看他愛得多么真切,多么深沉,多么純潔,多么陽光!
作為一個曾經做過省廳機關領導工作的吳昉,他所關注的生活面是很廣的,因而他詩歌的涉及面也是很廣的。尤其那一組關注農民工的歌。吟唱得深沉蓊郁,非常感人:“……背兜和棒棒/有繩沒籮筐/既不是大名/綽號也不像/隨喊隨時應/招手即到場/不計多辛苦/不嫌累和臟/只要有活干/總比白挨強/只要有活干/喊啥管他娘!”詩人不僅對農民工給予極大的同情,而且把自己揉進了農民工隊伍,同他們一起喜怒哀樂,一起悲歡離合。尤其那首《杏花雨》,把農民工的離情別緒和好運慰籍,像一場久久的杏花雨那樣,直潤透了我們的心靈。再讀下去,《鳴蟬歌》、《異鄉客》、《蛙鼓詞》、《春運曲》、《悲空巢》、《嘆留守》,似乎篇篇都是佳作,篇篇都令人感到凝沉持重、真摯感人、不能釋手。
吳昉說,他寫詩往往不是為了發表。但我看,不管是否發表,是否示人或自娛,都能夠嚴謹對待,從不馬兒虎之。尤其難能可貴的,就是從不放倒人生坐標,不降低生活品位,很講究詩感詩意詩味。吳昉幾十年來,生性溫良,真誠敦厚,開朗率直,不會阿諛奉承,不會溜須拍馬,不熱衷追求功名利祿。“小來思報國。不是為封候”,“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淡泊灑脫、志趣高遠的個性特征,催化了詩人獨有的風格和特點。因而他的詩就寫得開朗明亮,激昂慷慨,音樂感很強。
作為吳昉的戰友和詩友,我愛讀吳昉的詩,我贊賞吳昉的詩,更愿向廣大讀者推薦吳昉的詩。
作為一名干部,吳昉對黨忠貞;作為一位朋友,吳昉對人忠誠;作為一位詩人,吳昉對藝術真實。吳昉勤奮刻苦,生活儉樸,愛職敬業,興趣儒雅。看吳昉的作品,你會得出結論:文如其人:觀吳防的為人,你也會得出結論:人如其文。作品與做人的有機統一,便形成吳昉作品的亮點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