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樺
《今日中國》雜志是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目前惟一的多文種(中、英、法、德、西、阿文)綜合性對外報道月刊。該雜志在1952年由宋慶齡先生創辦,作為國家級外宣媒體,被世界各國廣為關注。在半個多世紀的對外宣傳工作實踐中,《今日中國》抓準了“說什么”和“怎樣說”這兩個重點,強化新聞特性,在。大”、“新”、“實”三個字上做好文章,在充滿雜音的國際輿論環境中,善于抓住重大事件,做好重點報道;抓住新奇角度,做好熱點報道。
抓住重大事件做好重點報道
新聞的特性之一,就是及時報道“人們欲知而未知或應知而未知的新近發生的事實”,也就是及時報道人們關注的重大事件。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或者抓搶新聞的速度,選擇新聞價值的角度不如境外媒體,我們的對外傳播工作就會十分被動。因此,抓住“大”字做好文章,及時準確地抓住重大新聞,策劃采訪角度和報道方式,從報道事件和報道方法兩個方面,都能形成“獨家”的優勢,我們的對外傳播就掌握了主動權。
2009年2月份,《今日中國》記者獲得了2008年度中國外文局重大題材報道獎。這個獎項記錄了《今日中國》在2008年4月份那場藏獨風波之中,經歷的一次重大事件的報道。2008年3月14日,西藏發生了有著藏獨背景的騷亂事件。此事被西方對我懷有敵意的媒體和政客當作抵制北京奧運會的借口,顯然這些敵對勢力是害怕中國的高速發展。特別是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大大提升了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今日中國》作為一個對外傳播的重要陣地,也不能例外地投身其中。當《今日中國》第一時間獲知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將作為法國總統薩科奇特使訪問中國,修復中法關系,便迅速安排資深記者大膽構想“抓大事件,訪大人物,揭大秘密”,及時做好這一重大事件的報道。在法國駐華使館的幫助下,記者如愿以償,不僅在第一時間贏得了一個獨家采訪機會,而且第一個解密了薩科奇總統寫給胡錦濤主席信函的全部內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記者毫不回避藏獨分子在巴黎阻撓奧運火炬傳遞的事實,請拉法蘭本人回答對西藏問題的看法和立場、解決中法關系途徑等問題。本篇題材重大,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及時有效地傳播了中國政府在重大問題的正確觀點,正確維護了國家形象和北京奧運。
這篇報道發出之后,法國駐華使館官方網站、中國網等網站迅即轉發,《今日中國》因此成為拉法蘭訪華這一重大新聞事件報道陣容中,最受關注的中國媒體。
抓住新奇角度做好熱點報道
《今日中國》雜志作為國家重要的對外傳播陣地,在長期的實踐中,非常強調了解并適合不同國度的人們的認知方式,力求提高對外傳播影響力。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前夕,派出精兵強將深入災區,實地采訪災區的現狀和民眾的生活狀況,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回答了人們的懸念。一年后的追蹤報道,也體現了該刊的人文關懷。
眾所周知,在大地震中地處災區的羌族受損嚴重,有些境外媒體甚至枉自揣測羌文化可能會因此消失。正是針對境外讀者關注的這一熱點話題,《今日中國》記者實地采訪了位于震中的古羌王遺都——蘿卜寨,寫就了《廢墟上的鍋莊舞》。
在采訪前,記者首先通過汶川文體局,了解到羌族文化的代表性元素,有釋比、羊皮鼓,金絲猴法器、鍋莊舞、羌繡和整個村落互相連通的、迷宮一樣的建筑樣式。所以,整篇地震災區羌文化保護的報道,就是圍繞這些鮮為人知的新奇的細節,來描述震災對羌文化的破壞,描述羌人堅強的精神信仰,再現羌人的生活場景,同時詳盡描述了政府為全面搶救、保護和傳承羌文化正在做的實實在在的努力。這篇報道發表以后,也迅即被許多網站轉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不僅可以從這篇報道中獲知一條十分重要的信息,即羌文化不僅不會衰落,而且在政府強有力的救護下,一定可以傳承并能發揚下去,而且人們細致地了解到羌文化的許多新奇的細節,還引導讀者走進了羌人“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
抓住事實說話做好常規報道
盡管突發事件、熱點事件、重大事件是對外傳播媒體絕不能疏忽的重要工作,大量的常規報道則是同樣不能疏忽的日常工作。從提高對外傳播的影響力來說,隨時關注境外媒體對我們的種種評價,特別是歪曲和誤解,加以校正和駁斥,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新聞的特性之三就是用事實說話。只有生動的、客觀的,真實的事實才具有雄辯的影響力。選擇合適的采訪對象,是抓住事實說話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針對境外媒體總喜歡以偏概全地報道中國的問題,混淆視聽,《今日中國》采訪報道了一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外國友人。如定居在中國的美國學者龍安志等,通過他們的切身感受,用事實說明,中國比他們未接觸前想象的要好得多。雜志非常注重在常規報道中采訪來自不同國度的人們,用他們的真實感受去影響他們的同胞。
選擇合適的采訪內容,是抓住事實說話的另一個重要手段。當采訪內容很難出奇的時候,就要善于選擇合適的采訪內容,使報道的事實更易于被人們接受,并激發人們欲知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