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立平 王翠華
當業者都在討論如何虛實結合、借力使力時,臺灣最大的報業集團聯合報系斥資1.5億元新臺幣(下同)成立了聯合在線。有別于其他同業的數字內容制造商或數字內容提供者,聯合在線將自己定位為“全面數字內容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并得到第一屆“數字出版金鼎獎”的肯定,這其中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之處呢?
從傳統媒體邁向數字媒體
出版參考:首先請李先生對貴公司做一個簡單的介紹吧。
李彥甫:我們事業體主要包括聯合新聞網、聯合知識庫、數位閱讀網等。其中:聯合新聞網是一個綜合型的網站,整合了聯合報系的《聯合報》《經濟日報》《聯合晚報》《世界日報》《歐洲日報》等五報的專業內容,還有其他合作期刊的內容。
聯合知識庫完整收錄聯合報系所有報紙過去50年來出刊發行的1000萬則以上新聞,還有300多萬張新聞照片,數據庫不僅提供了新聞數據的檢索,更衍生了數字典藏歷史的社會責任。近年又陸續與《動腦雜志》《科學人雜志》《商業周刊》《天下雜志》《遠見雜志》及《華視新聞》等合作建制了雜志的知識庫。
數字閱讀網是一個數字出版的平臺,內有:電子報、電子書、電子雜志、互動雜志、個人出版服務等。目前已有萬種以上的內容可供選擇。
出版參考:您提到的這些產品,讀者在上面都可以看到新聞,請問彼此之間有什么區別?
李:首先要強調一個觀念,我們一開始就將自己定位是網絡新聞媒體,以提供服務為切入點,而非是報紙的電子版。
我們以7天做一個分界,7天之內的新聞可以在聯合新聞網查到,7天以上的新聞就要到聯合知識庫去查。這兩個網站提供的就是一般的web閱讀界面,數字閱讀網則原汁原味呈現書籍、報紙、雜志等原出版品在實體紙本上的閱讀效果,將版面設計一起帶上網絡,打破過去電子報、電子書閱讀無法呈現真實版面的困境。
不同的營運模式導致不同的贏利方式
出版參考:我們都知道聯合報系一直是臺灣最大的傳媒之一,公司取得“內容資源”是否會方便一些?成本也更低一些?
李:事實并非如此。我們要取得報系的“內容”,一樣要依市場價格付費,就像租用報系的大樓的價格和租用其他大樓一樣。因為我們是上市公司,財務必須公開透明,損益也需如實呈現,這樣才算是對股東、投資人負責。
出版參考:這樣聽來,您和其他同業相比并沒有較多的優勢,可不可以談談貴公司是如何贏利的?
李:正因為我們不只為聯合報系服務,其他的內容擁有者(像作者、出版社)才會更愿意與我們合作。其實我們這幾個網站是用不同的模式在經營:1聯合新聞網,提供的是完全免費的新聞服務,讀者隨時可以在線閱讀,主要收益來自廣告,2聯合知識庫提供的是數據庫的服務,是收費型網站,因為“知識有價,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已逐漸被接受,我們采用會員制經營,依會員身份的不同,收費標準不同(每年收費從2000-20000元)、提供不同的服務內容;3數字閱讀網的收益則主要來自電子書刊的銷售,還有個人出版的服務。
通路合作內容差異產品優化
出版參考:聯合新聞網,聯合知識庫都是以聯合報系的內容為主,與其他同業形成明顯區隔、具有競爭優勢,但是數字閱讀網在通路與內容上和很多業者都有重疊,譬如遠流、華藝、漢珍,公司有什么樣的競爭策略呢?
李:其實我們和同業不只是競爭關系,更多的是合作關系,畢竟臺灣市場太小,我們應該合作先把餅做大,這樣贏利自然就提高了。譬如說,華藝以服務圖書館等機構團體為主(B to B),而我們是服務一般消費者為主(B to c),那B to c這一塊我們就可以合作。像漢珍的強項是數字內容的銷售通路,我們的強項是數字內容的開發轉制平臺,那我們也可以把產品交給他們來銷售。
出版參考:就算有所區隔但難免重疊,選題雷同甚至相同的產品,讀者自會比較,您覺得您產品的優勢在哪里?
李:我們的電子書是采用PDF格式,使用最普及的Adobe Reader就可以讀。很多PDF格式的電子書就是原版照翻,但我們還會針對書籍內容、特性、類別,重新編排,進行優化閱讀設計,讓書籍的版面更適合在計算機屏幕上閱讀,我們稱作全屏幕優化版面。有的電子書還有全屏幕互動版面,提供多層次快捷目錄、全文檢索、在線筆記、熒光筆鉛筆劃線、頁面切換快捷鍵等,讀者還可以連結到作家網站或博客,也可以閱讀結合音樂、動畫與影片的電子書。這些都是吸引讀者的加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