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道清
黃姜是湖北省鄖西縣歷經二十余年艱辛培育而成的特色產業。二十多年來,鄖西黃姜產業經歷了由試驗推廣、規模擴張,到無序發展、盲目擴張,再到理性對待、科學發展的歷程。這一過程,也是我們積極探索科學發展思路,不斷增強科學決策能力的實踐過程。
一、看黃姜產業發展歷史,科學發展的差距得以顯現

黃姜,學名盾葉薯蕷,素有“藥中黃金”之譽,其植地分布在我國和墨西哥等少數幾個國家,在我國則主要生長在以鄖西為中心的秦巴山區。以黃姜為原料生產的皂素,被稱為“激素之母”,可以合成皮質激素、性激素、孕激素三大類186個系列2000多個產品,90%以上的激素類藥物都是用皂素合成的。
鄖西縣于1984年開始了長達10年的黃姜“野轉家”試驗和推廣工作,并取得成功。自1995年開始黃姜種植面積逐年擴張,到2003年春全縣種姜面積接近30萬畝。期間,全縣黃姜加工企業達到15家,設計皂素產能突破1000噸。僅2001年至2003年三年間,全縣農民售姜收入5.3億元,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2億元,整個產業提供稅收近5000萬元,黃姜產業成為鄖西這個“老、少、邊、窮、庫”縣份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但是,2003年以來,皂素市場價格一路下滑,由最高峰的53萬元/噸下跌到12萬元/噸,生產用姜收購價格由最高時2300元/噸下降到380元/噸,包括鄖西在內的國內所有黃姜生產、加工均遭受重創。
回顧黃姜產業發展史,結合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和實踐,我們切身地感受到,黃姜產業距離科學發展還有很大的差距。
一是從指導思想上看,對市場經濟規律把握不準。在“什么值錢種什么”的理念指導下,在“種一畝姜抵十畝糧”的比較效益驅動下,鄖西黃姜種植規模迅速擴大,并同時向周邊縣市、大江南北快速擴張,2003年下半年全國種姜面積達到300萬畝,而按當時國內皂素需求量3000噸計算,只需70萬畝基地即可完全滿足需求。這種盲目擴張、無序發展,導致“供大于求”、“姜賤傷農”的結果,整個產業難以持續發展。
二是從推進過程看,對產業發展規律研究不夠。產業發展之初,只重視“量”的擴張(擴大面積、加工),沒有關注“質”的提高(如產業標準體系的建立,黃姜種植優勢區的確立、黃姜原產地認證、黃姜高新技術的研發、秦巴區域內的產業分工與協作等);只注重初級產品皂素的生產,未及時延長產業鏈條,以致皂素產能過剩時,只能受制于人;沒有科學的發展規劃,只看到暫時的高收益,而過快擴大規模。這些,都反映了我們對產業發展規律研究不夠,致使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整個產業難以協調發展。
三是從環保約束上看,對生態保護的敏感性重要性認識不足。因為沒能實現達標排放,我縣先后有14家黃姜加工企業被關閉,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億元;由于富民生化、純陽生化兩家企業違規排污,被國家環保部門查處,先后有6名領導干部包括2名副縣級領導干部受到組織處理。特別是2003年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開工,鄖西正式被納入核心水源區,而黃姜加工治污科技攻關尚未啟動,“三廢”排放一時難以達標。這些,也是整個產業持續5年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對生態保護重視不夠,加工治污沒有徹底解決,黃姜產業發展一度陷于生死存亡的境地。
二、看黃姜產業發展現狀,科學發展的思想得以踐行
在黃姜市場價格急劇下滑之后,我縣一方面積極應對,確保整個產業安全度過低迷期;另一方面,認真反思發展得失,積極突破瓶頸制約,努力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最大限度保護姜農利益。早在2003年初,正值黃姜熱“爆棚”之際,我縣就向全縣姜農發出了市場風險預警,及時為發展過熱“降溫”。市場風險降臨之后,我縣又迅速應對,最大限度避免“姜賤傷農”。如:發揮各級黃姜產業協會作用,定期發布黃姜價格走向,指導姜農調整種姜計劃,保留黃姜種源,及時銷售黃姜;多途徑建立產業風險基金,對姜農實行補貼,有效減輕姜農種姜壓力;加強農企對接,建立企業穩定的優質原料基地,對基地內農戶種姜實行補貼;在稅費征收及信貸支持等方面對加工企業實行“免、減、緩、助”,確保企業敞開收姜。這些措施,有效地保護了姜農利益,穩定了姜農情緒,穩定了社會大局。
二是科學制訂規劃,統籌黃姜產業協調發展。痛定思痛之余,我縣沒有因為受挫而喪失發展信心,轉而制訂了科學的發展規劃,具體包括黃姜系列標準的研發(包括種子、專用肥、黃姜栽培技術規程、皂素工業水污染排放標準等),黃姜科技創新(如黃姜高含皂甙研究、皂素提取新工藝攻關、黃姜資源綜合利用研發等),新型皂素工業發展規劃,以及秦巴區域黃姜大市場發展規劃等等,規劃中提出了“基地10萬畝、皂素1000噸”的中期發展目標。《規劃》以縣政府文件下發,在近五年中持之以恒地加以實施,從而實現了整個產業統籌協調發展。
三是突破瓶頸制約,促進黃姜產業持續發展。鄖西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區,加工治污能否徹底解決,直接關系到黃姜產業的生死存亡。近年來,鄖西縣委、縣政府站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的政治高度,對開荒種姜進行了全面整治,有力地保護了姜區生態環境。同時,果斷關停黃姜加工企業,只保留了百科皂素一家企業進行加工治污科研攻關;在財政異常拮據的情況下,投入近千萬元,與北京大學、武漢工程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強力合作,黃姜加工治污及資源綜合利用攻關取得了全面突破。黃姜本身無毒無害,無重金屬污染,隨著治污這一瓶頸的徹底突破,皂素精深加工快速發展,加上黃姜本身富含的淀粉、纖維素、色素、單寧酸等實現綜合利用,以及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優質氣體燃料甲烷得以回收利用,整個產業顯現出現新一輪的發展態勢。
三、看黃姜產業發展前景,科學發展的能力得以增強
首先,皂素市場強勁復蘇,發展的希望重燃。自2007年6月以來,皂素市場價格已由最低谷的12萬元/噸上升到32萬元/噸,目前基本穩定在28萬元/噸左右;黃姜收購價格也由最低谷的380元/噸上升到900元/噸,部分中間商囤積貨源,上門收購價已突破1000元/噸,農民種姜可實現保本微利。
其次,皂素需求依然強勢,發展前景看好。從市場需求看,甾體激素藥類物是僅次于抗生素的第二大類藥物。就目前的科學技術,薯蕷皂素作為甾體激素類藥物的基礎原料,提取的低成本優勢十分明顯,其它原料不可替代。同時,在黃姜產業鏈中,越居后的產品,開發難度越大,市場價格越高,開發的潛力越大。如:皂素加工成雙烯,噸價提高50%;雙烯生產黃體酮,又可增值50%;去氫表雄酮能夠改善介于疾病和不適之間的亞健康狀態,被稱作“青春之源”。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經常在與黃姜直接或間接打交道,如地塞米松、黃體酮,還有一些同志用的“偉哥”,以及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地奧心血康,都是用黃姜作原料,精深加工而成的。另外,以黃姜為原料生產的滅螺藥效果好,無污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占黃姜干物質90%的淀粉和纖維素正在得到開發,整個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
第三,“中國黃姜之鄉”基礎依然牢固,科學發展的能力將會顯著增強。我縣堅持“低潮發展,高潮受益”,目前保留黃姜種源5.4萬畝,可確保10-15萬畝的商品姜基地迅速恢復;設計年產500噸皂素的湖北百科皂素公司在經歷市場洗禮之后,進一步成熟壯大,與北京大學環工所成功合作,實現達標排放,在全國第一家率先安裝在線環保監測裝置,可全天候接受國家環保部門監控;經過積極爭取,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唯一一家被國家發改委立項批復的黃姜加工園區——鄖西縣黃姜生態科技園,已經全面啟動建設,黃姜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皂素精細深加工成為可能。一系列黃姜產業科技創新走在全國前列,鄖西已經搶得了發展的先機。更振奮人心的是,2008年8月底,上海“鄂滬經貿洽談會”期間,上海新理益集團(控股湖北百科皂素公司的母公司天茂實業集團)董事長劉益謙先生向李鴻忠省長提出在鄖西縣投資1.2億元,建設1000噸皂素生產基地,形成年產值10億元的皂素工業體系,得到李省長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我們堅信,有科學發展觀作指導,有省委、省政府和各位專家的鼎力支持,有引以為鑒的經驗教訓,有“中國黃姜之鄉”牢固基礎作后盾,有上海新理益集團的強力介入,鄖西的黃姜產業必將步入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軌道!
(作者:中共鄖西縣委常委、副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