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說,生病本身就是個不好的事情,去看病無論如何是談不到“享受”二字的。可從另外—個角度上看,如果我們能夠方便,有效,又不是很貴地把討厭的疾病除掉,這個過程也是可以稱之為“享受”的。
我有一個朋友,在香港學習期間,愛人來港陪讀,兩個人同樣可以享受當地的醫保。期間,愛人早產,急送當地醫院,又是住院又是搶救,醫院服務得無微不至,最后母子平安。到出院的時候去交醫療費,僅僅千把塊錢,而仔細看了看所有費用清單,總共要港幣6.7萬之多。他回來后跟我們說起這件事,大家都是感慨不已,這樣的就醫真稱得上“享受”啊!
說句實話,在國內,無論是在公費醫療時代,還是之前的醫改時代,看病一直都不是一個非常容易的事情。也許局限于我們的經濟綜合實力還不夠,目前看病確實沒有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來的方便和“享受”:公費醫療雖然非常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的到的;醫改以后,更是有不少人離醫院更加遙遠了。我家有個親戚,一直都不在可以享受醫療補貼的范圍內,以前醫院少,大夫也少,但是好在年輕倒是生病不多抗一抗也能過去。但是,歲數逐漸大了以后,病多了,就會對去醫院有種很復雜的心態,小病不用去醫院,我自己也知道怎么吃藥,大病去醫院也沒用,因為手里沒有那么多錢,看了一半的病到底要不要堅持呢?于是,藥店和各種健康類科普雜志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久而久之,還對自己的“醫術”頗為得意起來。經常一塊鍛煉身體的老幾位還互相交流經驗,好像一般問題真的就不用去醫院了,全能“自我診療”。我想,這種現象并不是只發生在我的身邊,可能大家周圍或多或少甚至自己都有這樣的想法和做法。開始,可能是一種無奈之舉,但是慢慢成了習慣,恐怕就多少有點對自己不負責任了。
今年從兩會之前媒體上就開始對新醫改的推出做出種種地猜想,當新醫改的討論稿出來以后,更是全方位的重點報道。不過,冗長的報告,對于老百姓來說,關心的只有一點;新醫改能讓我們得到多少好處?
經過和多位專家的訪問和了解,我們此期特別推出了我們平民百姓最關心的話題《我的后醫改生活烏托邦》,暢想一下在新醫改政策下,我們應該可以享受到的各種新的福利。雖然這一切并不是政策一出就能馬上百分百實現的,但是,畢竟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著,在光明的前景下,我們怎么會在乎多等那么幾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