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萬里
眼下,解決朝核危機的鑰匙依然握在美國手里。朝核問題的核心矛盾在于朝鮮與美國的關系。由于美國拒絕在外交上承認朝鮮,雙方至今仍處于暫時休戰狀態,在法理上還是敵對關系。以此為前提,朝鮮一方面在道義上獲得了發展核力量和導彈技術以保衛國家安全的正當性,另一方面利用國際社會對核擴散的關注,換取了外交主動性乃至其他戰略和經濟利益。
在朝核危機中,朝鮮一直明確地把外交斗爭的矛頭指向美國,尋求與美國的雙邊直接談判,甚至在私下里毫不掩飾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各方的鄙視和不屑。2006年12月,朝鮮代表在柏林與美國代表的會談中很直白地表示,六方會談機制根本沒有用,朝鮮希望甩開北京,直接與美國對話來解決問題。近期朝鮮做出的一系列過激舉動,顯然是為了引起美國決策者的關注。美國的下一步反應成為決定朝核問題走向的關鍵。
從理論上看,美國的反應無非有三種:進一步強硬,維持現狀和進一步緩和。目前看來,美國在朝核問題上進一步強硬基本沒有可能,美朝之間本來就沒有什么聯系,除了動武之外美國沒有別的硬牌可打,而動武的代價太大,后果難測,盟國也反對,早就被排除在政策考慮之外。進一步緩和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但空間有限,軟牌不可能軟到對朝全面妥協。因此,維持現狀還是美國最方便的政策選擇。
今天美朝關系的狀況大致可以類比三十年前的中美關系,1972年尼克松訪華突破中美僵局,這是從全球戰略的高度做出的決策,不過在之后中美兩國還付出了7年的時間才走向建交和關系的全面正常化,這主要因為雙邊國內政治的障礙。
當下的美朝關系,在全球戰略層面上,朝鮮的分量尚不足以讓奧巴馬政府下決心從根本上改變對朝政策。在美國的全球戰略棋盤上,還有一堆更為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例如: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推進反恐,穩定和改善同包括伊朗在內的中東國家關系,以及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等等。因此,美國的對朝政策目標依然是兩個方面:一、防止朝鮮的核武器與導彈技術擴散;二、推動朝鮮去核化。前一個目標是切膚之痛,在“反擴散倡議”的框架下美國及其盟國可以不惜動用一切手段;而后一個目標相對長遠,美國依然堅持和平手段及六方會談的主渠道。
在國內政治層面上,需要在根本上轉變對朝鮮的認識,改變美朝關系的性質,承認朝鮮現政權并且與其建立正常的外交關系。這個代價是巨大的,美國沒有做好準備。在布什政府末期,盡管當時的美國東亞助理國務卿希爾付出了個人的巨大努力,推動“213共同文件”達成,并促使朝鮮炸毀寧邊核反應堆的冷卻塔,但美朝關系還是失去了一次突破機會。美國國內政治的障礙,尤其是以副總統切尼為代表的強硬派力量的阻撓和拖延是主因之一。奧巴馬政府近期在中東、俄羅斯等一系列熱點地區采取了緩和與對話的姿態,甚至在伊朗問題上都伸出“對話之手”,但在朝鮮問題上并沒有更多的橄欖枝。
在外交層面上,朝鮮在兩場危機中出爾反爾、反反復復的行為更加劇了美國對它的不信任。在反復多次的退出、挑釁、再重新加入談判的游戲之后,美國戰略界普遍認為朝鮮不是一個值得信賴的談判對象,因此拒絕在雙邊框架中與朝鮮達成一對一協議。
2006年12月,美朝在柏林就“213共同文件”達成基本諒解,當時朝鮮代表提議立即簽署雙邊協議,而美國代表明確表示,協議必須到北京、在六方會談的框架下簽署。美國方面顯然對雙邊協議沒有把握,而希望借助六方會談的多邊框架來加強協議的效力。由此可見,雖然朝核問題的根本矛盾在美朝之間,但北京還是華盛頓通往平壤的必經之路。▲(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副教授。)
環球時報200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