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
飛雪送大師,舉國祭英靈
2009年10月31日清晨,中國其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內外的杰出科學家,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錢學森同志,走完了近一個世紀的輝煌人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深深熱愛的祖國和人民,離開了他為之不懈奮斗的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事業。
巨星隕落,天地同悲。漫天飄落的潔白雪花,猶如綿綿不絕的哀思,寄托著人們對一代科學泰斗的無盡懷念。從大漠戈壁的發射場到茫茫草原的兵器城,從崇山峻嶺的風洞群到遠涉大洋的測量船,從天山腳下的試驗基地到黃河之畔的測控中心……總裝備部廣大科技人員和干部戰士滿懷敬仰和惜別之情,深切緬懷錢學森同志的豐功偉績,深情追思錢學森同志的高風亮節。
錢學森同志是我國國防科技戰線一位卓越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曾擔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等,為新中國航天事業和武器裝備發展建設做出了歷史性貢獻。1991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1999年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09年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錢學森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學習的一生,是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不懈奮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勇攀科技高峰的創新精神,德馨品高的大家風范,永遠是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戰線學習的光輝榜樣。
在獻身祖國科技事業的非凡歷程中,錢學森得到了黨的三代領導核心和胡錦濤總書記的親切關懷。毛澤東同志十分關懷錢學森,對他的歸國親自過問,多次與他親切交談,征詢新中國科技發展大計。鄧小平同志深情指出,要記住那個年代,錢學森、李四光、錢三強那些老科學家,在那么困難的條件下,把“兩彈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來。江澤民同志多次聽取錢學森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意見建議,并號召向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同志學習,學習他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年過九旬的錢學森關愛備至。2008年初,胡錦濤同志親自來到錢學森家中,送上花籃,熱情問候,高度贊揚他的科學建樹和為“兩彈一星”事業立下的卓越功勛。胡錦濤同志特別強調,錢學森同志的系統工程理論,提出在處理復雜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從整體上加以把握,統籌考慮備方面因素,這很有創見。現在我們強調科學發展,就是注重統籌兼顧,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些不僅是錢學森同志的光榮,也是總裝備部全體官兵乃至所有科技工作者的光榮。
深切緬懷錢學森同志的光輝業績和崇高品德,必將更加激起我們對老一輩國防科技戰線科學家的崇敬之情,更加認清新世紀新階段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更加堅定推進武器裝備建設科學發展的堅強決心。
赤誠的愛國情懷
堅定的理想信念
錢學森同志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始終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信仰、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對黨的高度忠誠、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深情,堪稱當代愛國知識分子的杰出典范。
錢學森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早在1935年赴美國留學之前,他就立下學成必歸、報效祖國的誓言。他曾說,我是中國人,我到美國去,心里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要把科學技術學到手,為自己的祖國服務。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新中國成立后,錢學森回國的心情更加急迫。1950年夏,為了順利返回祖國,他向加州理工學院提出回國探親,但臨行前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拘捕,遭受無理羈留達5年之久。他不屈不撓、頑強斗爭,在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經過我國政府的嚴正交涉和國際友人的熱心援助,沖破重重阻力,于1955年10月回到祖國,并立即投入到新中國建設的熱潮中。錢學森始終堅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依靠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中國人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在科技上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有人問他: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他堅定地回答:外國人能干的,中國人為什么不能干?!這種強烈的民族自信心,激勵著他與廣大科技工作者一起,堅決貫徹黨中央、毛主席的戰略意圖,打破外國技術封鎖,克服種種困難,在較短時間內鑄就了“兩彈一星”的歷史豐碑,為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貢獻。錢學森自覺將個人志向與民族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為祖國強盛和人民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說,我作為一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如果人民最后對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滿意的話,那就是最高的獎賞。幾十年來,他始終把這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錢學森對中國共產黨高度忠誠。無論是國家處在順利發展時期,還是遭遇暫時波折和困難,他始終對黨高度信賴。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遇到經濟困難時,他毫不猶豫地將幾千元稿費全部作為黨費交給黨小組長,以表達與黨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難之情。“文化大革命”中,他在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直接領導和支持下,排除各種干擾,一心致力于國防科技事業。錢學森對黨的感情無比真摯。他曾說,這一輩子有過三次非常激動的時刻,其中,一次是被接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時,“簡直激動得睡不著覺”;一次是中組部把他和雷鋒、焦裕祿、王進喜、史來賀一起,作為解放40年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優秀代表時,“心情激動極了”。錢學森的這兩次激動,充分體現了他對黨的熱愛和忠誠。1991年10月,他獲得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時,激動地說,我個人僅是滄海之一粟,真正偉大的是黨、人民和我們的祖國。
錢學森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早在青年時代,他就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閱讀了《資本論》、《自然辯證法》等;回國后,他認真學習毛澤東思想,刻苦研讀《實踐論》、《矛盾論》等哲學著作;改革開放以來,他堅持與時俱進,特別注重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刻苦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以敏銳的政治眼光,緊密聯系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科學和理論研究工作,在自然科學領域和社會科學領域提出了許多創見。他始終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智慧的源泉,全部科學、理論都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在近一個世紀的人生歷程中,錢學森把一個科學家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一名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取得震驚世界的科學成就的同時,達到了超乎常人的人生境界。
深切緬懷錢學森同志,就要像他那樣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始終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自覺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中央軍委保持高度一致;就要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帶頭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始終保持人民軍隊的性質、本色和作風;就要始終以推進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
設跨越發展為崇高使命,自覺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個人選擇與黨的需要、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為實現富國強軍的宏偉目標不懈奮斗。
非凡的創新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
錢學森同志始終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以自己的遠見卓識,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謀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特別是國防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以淵博知識和超凡智慧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為我國導彈航天事業發展作出了許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貢獻,是一位勇于開拓、善于創新的杰出科學家。
錢學森視野開闊,思維超前,善于根據中央的總體部署和要求,通過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引領國防科技事業發展。在美國學習工作期間,他就意識到導彈在未來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回國后不久,在周恩來總理鼓勵和支持下,他起草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為我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創建與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在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制定新中國第一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1956-1967)時,他擔任綜合組組長,主持起草建立噴氣和火箭技術項目的報告書,為推動新中國的科學技術、工業、農業、國防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主持制定的《我國地地導彈發展途徑的意見》,科學規劃了我國中近程、中程、中遠程和洲際導彈的長遠發展。他向中央提出的我國人造衛星研究計劃及衛星發展的“三部曲”,描繪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的宏偉藍圖。
錢學森銳意進取,善于開拓,組織領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推動了我國國防科學技術迅猛發展。1956年10月,他受命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院,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建起一支朝氣蓬勃的科研隊伍,攻克掌握一批國防科技關鍵技術。1960年2月,他指導設計的我國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發射成功。同年11月,他協助聶榮臻成功組織了我國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發射試驗。1964年6月,他作為發射場最高技術負責人,同現場總指揮張愛萍一起組織指揮了我國第一枚改進后的中近程地地導彈飛行試驗。1966年10月,他作為技術總負責人,協助聶榮臻組織實施了我國首次導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把國防現代化建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1970年4月,他牽頭組織實施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任務,成為新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錢學森擔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后,全身心投入國防科學技術領導工作,參與組織實施我國導彈航天技術領域重大型號研制和發射試驗,并開始從更高層次思考其他領域諸多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提出了許多創新、超前的思想。
錢學森尊重規律,科學求實,模范實踐周恩來總理提出的“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科研試驗方針,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一貫倡導,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必須嚴格堅持“高度的政治思想性、高度的科學計劃性、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在科研試驗管理中,他提出的“把故障消滅在地面”原則,已成為幾代航天人研制、試驗工作的行為規范。在科學工作中,他積極倡導科學民主和學術民主,努力營造和諧的科研環境,有效地發揮了集體智慧,激發了廣大科技人員的創造熱情,成為尖端科技發展的優良傳統。在科研試驗中,他經常深入一線,在工地、試驗場一待就是一兩個月,大大小小的技術問題在他的《工作手冊》中都有詳細記錄,這種嚴謹細致的科研作風,堪稱國防科技戰線的典范。
深切緬懷錢學森同志,就要像他那樣具有寬闊的戰略視野和前瞻的戰略思維,加強頂層設計,搞好長遠規劃,使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更好地適應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需要;就要具有勇攀科技高峰的創新精神,牢固樹立敢為人先、敢于超越的雄心壯志,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制約發展瓶頸,盡快在核心技術、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堅定不移地走以自主創新為主的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發展道路;就要堅持把胡主席“精心組織、精心指揮、精心實施,確保萬無一失、確保成功”要求作為根本遵循,把確保圓滿成功作為最高標準,依靠科學、尊重規律,嚴慎細實、精益求精,以科學精神和求實作風努力創造一流業績。
強烈的愛才意識博大的育才胸襟
錢學森同志高度關注人才隊伍建設,始終把培養人才、扶植人才作為自己的崇高使命,大力倡導培養科技帥才和將才,造就了一大批堪當歷史重任的一流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
錢學森始終從戰略高度思考謀劃人才培養。他曾經向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提出建議,深刻闡述培養我國科技帥才和將才的重要性、迫切性,并具體提出了培養途徑和方法。他堅決落實中央科教興國和科技強軍戰略,十分重視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和學科專業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為適應未來高技術條件下戰爭的需要,他較早提出要盡快提高我軍指揮員科學文化素質,培養一批博士軍長和博士師長。198s年以來,他還多次與有關部門討論人才培養問題,提出“現在要培養一批工程師加科學家加思想家的人才”。2007年,96歲高齡的錢學森通過助手表這他“成天思考”、“念念不忘”、“憂慮”的問題,就是中國目前缺乏拔尖的科技領軍人才。他說:“這是一件關系國家長遠的大事,要辦好。”最近幾年,錢學森多次對前去看望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講,一定要重視創新型科技領軍人才的培養。這些,充分體現了他對當代科技發展大勢的敏銳把握,充分體現了他對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深謀遠慮。
錢學森對扶植年輕一代充滿熱情。他說:“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要靠老的,但更重要的要靠年輕人,要靠他們敢想,中國的科學技術才能夠發展。”在中國導彈事業起步初期,專業人才匱乏,他既當領導,又當老師。在火箭、導彈研究院成立當天,他就為新分配來的100多名大學生講授《導彈概論》,幾十年持之以恒,這些人中的佼佼者后來成為我國航天技術領域的棟梁之才。他們深情地回憶說,從未見過像錢老那樣熱心培養年輕人的大科學家。為了使我國的空氣動力學研究盡快趕上世界步伐,錢學森殫精竭慮,傾其所學,積極籌建研究機構,親自擬定學科教材,為新中國第一代空氣動力研究人才的成長付出了大量心血。錢學森還倡導設立了“中國科協青年科技獎”,鼓勵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特別是尖子人才脫穎而出,培養造就了一批優秀的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錢學森善于發現和使用人才。千里馬常有,而伯樂難尋。錢學森是“千里馬”,更是發現“千里馬”的伯樂。1964年,我國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導彈發射試驗時,出現了射程不夠的重大技術問題,當時研制隊伍中最年輕的王永志,提出了具有獨到見解的解決辦法,得到了錢學森的充分肯定和采納,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錢學森發現了王永志領異標新的科學資質,不斷給予培養和鼓勵,又積極推薦他擔任新型導彈的總設計師。后來,王永志成長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任總設計師。正是由于錢學森求賢若渴的寬廣胸襟,一批像王永志一樣的青年俊才,很快走上關鍵崗位,
成為國防科技事業的中堅力量。為了國防科技事業后繼有人,保證年輕一代盡早擔當重任,錢學森甘居幕后。在制訂第二代戰略導彈研制計劃時,他提出由第二代人掛帥當總設計師。1981年,他又懇請組織上免去他國防科委副主任職務,并推薦了可以接班的人選,給年輕人盡快成長創造條件。錢學森這種甘當人梯、舉賢薦能的崇高境界,充分展現了一代科學巨匠的博大胸懷。
深切緬懷錢學森同志,就要像他那樣以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把培養高素質科技人才作為義不容辭的崇高使命,不斷增強推進人才戰略工程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就要堅持依靠偉大事業凝聚人才,依托實踐平臺錘煉人才,完善制度機制保障人才,采取超常舉措催生人才,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能夠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具有一流水平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就要大力營造“四個尊重”的良好氛圍,千方百計排憂解難,傾盡全力悉心幫助,促進人才快速成長,脫穎而出,確保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事業后繼有人、持續發展。
卓然的大家風范高尚的人格魅力
錢學森同志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杰出典范,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在他身上都有體現。在他心中,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他不僅以自己嚴謹的科學精神為人類進步做出卓越的貢獻,更以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一個科學家的高尚品質。
錢學森襟懷坦蕩,光明磊落。他一生成就卓著,榮譽無數,但始終以淡定之心,坦然面對。他為人處事有自己的原則,堅持不題詞,不為別人的書寫序,不參加任何成果鑒定會,不出席任何應景活動,不兼任榮譽性職務。有人把在他指導下發表的論文署上他的名字,他很鄭重地給作者回信說:“把我的名字放在文章的作者中是不對的,我決不同意,這不是什么客氣,科學論文只能署干實活的人。這是科學論文的慣例,好學風,我們務必遵守!至要,至要!!!”錢學森的傳奇經歷和偉人風范為世人敬仰,許多著名作家、記者要為他著書立傳,他都嚴詞拒絕。當經中央批準的《中共黨史人物傳》把他列入編寫條目時,他不再堅持己見,而是服從組織決定,但明確提出,寫傳不能為個人歌功頌德,而要實事求是,反映一個時代,我只是恰逢其時,做了該做的工作。
錢學森淡泊名利,品行高潔。他一生有三個“不在意”:一是對“官”不在意,他長期擔任要職,但始終把自己當做勞動人民的一分子;二是對“錢”不在意,他常說我姓錢,但不愛錢;三是對“名”不在意,他認為科技人員要鉆進科學世界,注重研究學問,不要為名所累。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他多次主動要求降低待遇。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他一直居住在一座普通的公寓單元房,組織上幾次要給他調換,每次他都婉言謝絕。1958年,錢學森所著《工程控制論》一書被譯成中文出版,并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稿酬加上獎金共計115萬元。這115萬元被他悉數捐出,用于給中國科技大學力學系的學生買學習用具。多年來,他還一直牽掛著西部地區的發展,曾把自己獲得的數百萬元巨額獎金捐獻出來,用于沙漠環境的治理。聶榮臻元帥曾高度評價他:“總是艱苦奮斗地工作,艱苦樸素地生活,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錢學森虛懷若谷,行為世范。他年輕時不迷信權威,成為權威后不自恃為高。他說過:“在科學上,沒有什么認識是最后的。在任何新的領域,我們都是小學生。”1964年,有一位遠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學院的年輕人給他寫信,指出他的一篇論文中有一處錯誤。錢學森虛心接受,親筆回信表示感謝,并建議這位年輕人把意見寫成文章,由他推薦給專業刊物公開發表。錢學森的科學成就舉世矚目,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始終嚴謹謙遜。他一貫反對別人稱他為“導彈之父”或“航天之父”,總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告訴大家,像“兩彈一星”這樣的大科學工程,不是哪一個人兩個人能干成功的,一切成就歸于黨,歸于集體。這是他的肺腑之言。
深切緬懷錢學森同志,就要像他那樣襟懷坦蕩、光明磊落,堅持原則、維護大局,清正廉潔、知榮明恥,始終保持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就要積極進取、甘于奉獻,一心撲在事業上,不計較個人得失,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就要戒驕戒躁、永不懈怠,在成績面前不居功,在榮譽面前不自傲,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和昂揚斗志。
斯人已去,風范永存。一個科學家取得的成就可能會被后人超越,但他的科學精神卻永遠不會過時。錢學森同志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所做出的卓越貢獻,黨和人民不會忘記;他為祖國的富強、民族的振興、人民的幸福所付出的智慧和心血,黨和人民不會忘記:他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黨和人民不會忘記。我們總裝全體官兵決心化悲痛為力量,學習他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推進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又好又快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人民科學家錢學森同志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責任編輯蘭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