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京生
在科學工作中,凡是提倡民主作風,學術民主發揚好的單位,科研成果就多,科學成就就大。相應的,也培養出許多科學人才,出大科學家。
——錢學森
錢學森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同時也是一位眼光高遠、誨人不倦的導師。在航天科技事業崗位上,當年在錢學森辛勤培養和真誠關懷下的年輕一代科學家,早已成為航天科技事業的第二代棟梁之才。航天專家、中國探月衛星工程首任總設計師孫家棟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他們和錢學森之間,有說不完的故事。
孫家棟:我尊敬的領導和良師益友
11月1日上午8點多,孫家棟手持一束潔白的菊花走進錢老家中。他面色悲慟,在錢老遺像前深深鞠躬,表達對錢老的無限哀思。作為錢老的學生和同事,他一直把繼承錢老的科學精神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
孫家棟站在錢老的靈堂里,看著錢老的照片,思緒萬千。孫家棟想起半年前,錢學森寫給他的80歲生日賀信。孫家棟院士:
您是我當年十分欣賞的一位年輕人,聽說您今年都80大壽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賀!
您是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成長起來的優秀科學家,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見證人。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首戰告捷起,到繞月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您幾十年來為中國航天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我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
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體,健康生活,做一名百歲航天老人。
謹祝生日快樂!夫人面前代致問候!
錢學森
二〇〇九年三月三日
孫家棟一字一句地看著信,心里涌動著陣陣激動。錢老是他的領導和恩師,比他年長18歲,在信中錢老竟7次用“您”這個稱呼,還稱他80歲為大壽,這些,他都“不敢當”。
錢老的兒子錢永剛告訴孫家棟:“信寫好后,我們又給錢老讀了一遍,錢老一字一句認真聽完后,簽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頗有感觸地說,家椽都要到80歲了,在我的眼里他好像還是一位28歲的小伙子。”
年近百歲的錢老仍然記憶猶新,孫家棟就是28歲時跟著他搞航天的。
孫家棟更忘不了錢學森帶領他搞航天的那個年代,忘不了錢學森在中國航天起步的那個年代帶領大家艱苦創業的日日夜夜。
孫家棟在蘇聯學習時就曾聽說過錢學森的名字,當時錢學森在國際上已經是知名的科學家。孫家棟下定決心留學回國后跟著錢學森干航天。
1956年2月,錢學森向黨中央、國務院呈遞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并分別向毛澤東、周恩來和幾位元帥陳述自己的想法。他的意見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肯定。
1956年10月8日,中國航天發展最早的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聶榮臻元帥親自主持研究院成立儀式,錢學森被任命為院長。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中國的導彈事業有規劃、有步驟、有機構、有組織地全面展開。1957年11月16日,正式批準成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即現在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周恩來總理任命錢學森兼任一分院院長。
1958年,孫家棟從蘇聯留學畢業回國,組織上分配他到國防部五院工作。讓他去搞火箭導彈,他真是又高興又擔心。高興的是他能在新中國剛剛創立兩年的國防尖端科技部門工作,可以為國家干一番事業;擔心的是,他自己學的是航空專業,導彈是什么樣子?怎么設計?怎么制造?心里一點底也沒有。但是聽領導和同志們給他講五院成立的背景,講國防建設的需要,講有錢老這樣的世界知名科學家帶領,有黨和國家的特別重視和支持,他的信心就逐步增強了。再一看周圍的同志,學力學的、數學的、化學的、紡織的、文史的,五花八門,就是沒有一個學導彈理論的,沒有一個人看見過真導彈。孫家棟所學的航空理論還算與導彈專業離得最近,這進一步增強了他的信心。
孫家棟被分配在一分院下轄的導彈總體設計部,開始了他對中國導彈的研制生涯。錢老非常重視總體部的工作,經常來檢查工作。那時候,錢學森親自編制課程大綱給大家講授導彈概論,他的課深入淺出,大家都愛聽。錢學森還請莊逢甘教授講空氣動力學,請梁守槃教授講火箭發動機,請朱正教授講制導,引導孫家棟這些年輕的留學生在學中干,在干中學。
錢學森平易近人,對青年人特別關懷、愛護。為了發揚技術民主,也為了培養年輕人,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堅持每周拿出時間和年輕科技人員討論重要技術問題。在討論中只要意見一致他便采納;意見不一致而又不是急辦的,留待下星期討論;如果是要急辦的事,則由他綜合大家的發言提出結論性意見。后來,孫家棟先后擔任了工程組長、研究室主任、總體部副主任,在設計、研制、試驗中,與錢老接觸越來越多。孫家棟向他匯報工作時,一開始心里總有點緊張,但錢老很和藹,總是笑呵呵地讓他慢慢講,若有什么不妥,他會耐心引導,或解釋清楚,或讓孫家棟回去好好想一想。錢學森對年輕人很少直接批評,就是在一些小節上也不例外。有一次開會正好是冬天,天氣比較冷,門窗都關著,因為有人抽煙,錢學森看到大家被嗆得咳嗽,便什么都沒講,起身走到窗前打開了一扇窗戶來散煙氣,使抽煙的同志感到自己不妥,立即把煙給熄滅了。
創業之初,蘇聯陸續支援中國幾發模型彈,派來一些專家。兩年時間,蘇聯就撕毀協議,撤走了所有專家,帶走了所有圖紙資料。中國的科技人員跟著錢學森,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發展航天事業的道路,研制出了中國的導彈。
但成功往往與失敗相伴。1962年,中國新研制的一種導彈在發射試驗時失敗了。經分析,主要是發動機和控制系統出的問題。這種導彈是前一種的改進型,目的是通過挖潛增加射程。挖潛的辦法,一是加長燃料貯箱、增加推進劑;二是提高發動機推力。然而,彈體加長了,卻沒考慮到彈性振動問題;發動機推力增加了,卻沒想到減少了焊接強度余量。加上地面試驗不夠充分,沒做全彈振動試車,導致了這次發射的失敗。這些都與總體設計和協調不夠有關,當時孫家棟所在的總體部壓力很大。在分析故障原因、總結教訓時,錢老看到年輕人都灰溜溜的,就主動給他們減壓。錢學森說:“如果說考慮不周的話,首先是我考慮不周,責任在我,不在你們。你們只管研究怎樣改進結構和試驗方法,大膽工作。你們所提的建議如果成功了,功勞是大家的,如果失敗了,大家一起來總結教訓,責任由我來承擔。”錢老一席話一下子把孫家棟他們的顧慮打消了。大家說,這么大的領導,這么大的科學家,試驗中出了問題自己把責任全包下來,我們年輕人跟著他干還有什么顧慮呀!
錢老言傳身教,勇于負責,深深感動和教育了孫家棟這些年輕的科技專家。孫家棟自己當了領導后,看到年輕人工作上有什么差錯,也常常像錢學森那樣,替他們擔責任,鼓勵他們放下包袱,把事情辦好。
錢學森嚴謹的工作作風尤其令孫家棟終生難忘。上個世紀60年代后期,中國自行研制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