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1708年的某一天,“西方音樂之父”巴赫前往魏瑪,帶著身懷六甲的妻子。
巴赫來自彌豪森城,這個出版了他的處女作的城市。然而,統治“彌城”的極端虔信派要求禮拜時禁用管風琴,這等于端了巴赫的飯碗。而且“彌城”工資超低,雖然巴赫的妻子持家有方,但巴赫依然悲嘆:“我們的生活極其節儉,卻連房租都交不起,并時時困于意外支出。生活何等艱難!”巴赫只好跳槽。
巴赫的爹是一個樂隊號手。巴赫是家中的老幺,在少年時期相繼喪母和喪父,后來投靠了大他十幾歲的大哥。
巴赫高中畢業時,成績優秀,上大學綽綽有余。可已有了4個孩子的大嫂再次懷孕,家中娃滿為患,恰逢嵐堡米歇利斯修道院唱詩班招生,大哥便托人推薦巴赫。身無分文旅費,被大哥一家像瘟神一樣推出門去的巴赫與同學艾格格帶著干糧,在陰晴不定的4月天里徒步走到嵐堡。
該唱詩班每年錄取12個“高音出色的窮孩子”,巴赫與艾格格雙雙中榜。巴赫獲最高獎學金,免費住讀,發零用錢,冬天有免費木柴。可巴赫仍然勤工助學——為貴族學生擦鞋、幫人收拾屋子和幫人去城里買東西以賺錢。
后來他便來到了魏瑪城。幾年后,該城哈勒圣母教堂的管風琴師去世,巴赫前去應聘。不久后收到了聘書。
哈勒圣母教堂的薪水不高,巴赫根本沒打算去。他把聘書拿給自己原來供職的修道院負責人翁威廉侯爵看。在巴赫露骨的暗示下,翁威廉擢升他為“音樂會總監”,薪水豐厚,巴赫躍居魏瑪音樂界的薪金老大。
巴赫漲了薪水,卻失去了翁威廉的信任。后來翁威廉讓巴赫指導拉丁學校的唱詩班,巴赫又因為沒有報酬而再三推辭。
巴赫漲薪兩年后,宮廷樂正去世,魏瑪人都認為這把交椅非巴赫莫屬,巴赫也這么認為,可翁威廉不同意。巴赫隨即申請升官,翁威廉拒不作答,還停止供應巴赫樂譜紙。
巴赫展示了窮孩子的強悍:他停止為宮廷作曲,申請辭職。
翁威廉大怒:“我不批!”
兩人正在勢同水火之際,另一位領導翁奧德娶了葛屯侯爵李傲德之妹為妻。李大舅子聽說巴赫在鬧辭職,立邀巴赫擔任宮廷樂正,加薪,提升為宮廷官員,全權負責該鎮所有的宮廷音樂,兼任宮廷音樂教習。巴赫不假思索地簽下合同。
其實,巴赫未必真想去彈丸小鎮葛屯,他其實還是想提高待遇。可翁威廉很反感巴赫利用領導之間的矛盾自肥,他認為巴赫是他招募的,理當忠于他,可巴赫卻要投奔翁奧德的大舅子。他明知翁威廉愛聽法國音樂,卻經常演奏翁奧德喜歡的意大利音樂。這不是用音樂沖擊政治么?
老賬新賬一起算,翁威廉下令將巴赫投入監獄,因為他“違反國家規定”:任何仆役未經侯爵批準不得提出辭職。
巴赫枯坐獄中無聊,遂提筆作管風琴眾贊歌為嬉。巴赫計劃在牢中寫滿164部眾贊歌,涵蓋整個新教教歷節日。
巴赫對自己命運的判斷顯然太過悲觀,不到4周,在翁奧德和李傲德的雙重壓力下,翁威廉下令釋放巴赫。于是巴赫計劃中的164部眾贊歌只完成了一小半,后合編成集,即赫赫有名的《風琴小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