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79(2009年1月號)
1979年,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最為深遠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試點開始運行,這一年,在深圳、包括蛇口試辦經濟特區的偉大創意得到中央政府的批準;這一年,企業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開始啟動:這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7部法律得到審議和執行,這一年,保險行業,民航業等經濟領域重新煥發生機……
這是新中國翻天覆地的一年,更是人民破除思想禁錮,看到改革機遇的一年!
在這百廢待興的一年里,他們在哪里?他們在思考什么,做什么7他們正面臨著什么樣的困境與機遇?……
本期的封面故事聚焦于那個特殊時代的特定產物——紅頂商人和后來的知名的企業家,經濟學者,社會名人,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歷和生動講述,我們為讀者記錄了關于1979年的那些精彩故事。中國商人之年(2009年2月號)
本刊自2006年以來,連續三年關注“老板過年”,旨在以輕松,有趣、有益的文字,描繪中國經濟的前沿人物在商場打拼一年之后的一個鮮為人知的側面,力圖以人文的情懷和人情的目光,展示中國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的形象。事實證明,我們的努力獲得了廣大讀者的贊許。
在對2009年的期待之中,我們一如既往地推出了同一主題的封面策劃:“中國商人之年”,目的除了繼承并發揚我們一貫的風格一堅持以人文的情懷口人情的目光為中國商人作素描,打造自己的欄目品牌,更有對2008和2009的時代焦點——全球經濟危機的特別關注。
我們希望通過對老板過年的敘述,揭示全球經濟危機對中國商人乃至全體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的影響。而經濟危機到底離我們有多近或者有多遠7相信,通過對全體國人的盛事過年的關注,人們一定會從中找到答案。
中企海外“抄底”盛宴(2009年3月號)
次貸危機深化之后,一些中國企業突然發現原來很多遙不可及的并購目標忽然觸手可及,收購價格變得越來越有誘惑力。這些中國企業海外“抄底”的沖動再次被激活。今年2月,甚至有企業家建議,應該將海外“抄底”上升為國家戰略。
然而,研究發現,近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原因一是部分企業的投機心態,二是后期整合困難,并購方和被并購方無法克服文化、法律等方面的障礙,以至于無法形成合力。
本刊通過對近期發生的并購案例或至今仍然存在變化的著名并購案例的報道,結臺專家點評,解讀企業海外并購中的難點和重點,分析企業在海外并購過程中的得與失,希望能夠幫助試圖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樹立起更為合理的并購思路和心態。
企業家代表解密危機(2009年4月號)
在全球日益深化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嚴峻考驗的時候,今年的兩會”成了世界矚目的焦點。
大難當頭,中國能否順利完成“十一五”的規劃目標7能否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7能否最先走出當前這場世界性的大災難?
人們在拭目以待。 2009年,危機的概念比從前任何時候都深入人心。它讓所有人都感到了冷,感到了痛。 可是“危機”到底是什么?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以思辨視角預示著危機,是一個矛盾對立的統一體,它既包含著危險,危難,也包含著機會,機遇。因此,遭遇危機,其結局不是只有毀滅,還應該有涅磐。
參加今年“兩會”的部分企業家代表,以他們的“御冬之術”或者“過冬之道”,為我們揭開了中國經濟戰勝危難,抓住機會的“冰山一角”。
中國民營航空邊走邊嘆(2009年5,El號)
2008年,欠費,停飛,“改嫁”、破產……這些關鍵詞如同籠罩在民營航空公司頭上的陰霾,揮之不去。實際上,國內幾乎所有航空公司都難以為繼。此前,三大國有航空公司都已經預告了2008年業績虧損。民航業發展的歷程說明,能飛起來,只是民營航空的第一步,關鍵還有一個哺乳期,如果市場環境好,哺乳期就短,民營航空公司就可以盡快度過這一時期,實現自力更生,否則,就需要母體不斷“輸血”,以補充資金。如果母體實力不濟,就會出現生存危機。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局勢下,認清局勢并掌控方向,對中國民營航空業所受到的影響和未來的發展態勢予以翔實的剖析,無論是對中國民營航空的長遠發展,還是對民營航空業的破局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跨國公司非常時期的非常建議(2009年6月號)
每當經濟危機來襲,裁員往往被企業視為最為快速、有效的收縮方式。但面對裁員可能帶來的人才流失,大筆的善后費以及“后遺癥”,比如后續能力衰減,公司美譽度受損等問題,使得跨國公司在是否裁員的問題上相比年輕的本土企業有著較為成熟的考量。
風雨飄搖之中是否還可以用其他的方式縮減成本、韜光養晦呢?即便是裁員,如何把裁員變成一個優“剩”劣汰,苦練內功的好機會?如何做到精細化裁員,以避免人才流失?如何在裁員時避免勞資糾紛?重要的是如何在經濟低迷期為公司儲備足夠的人才,以備經濟復蘇時有能力迅速起跑?
本期的封面故事圍繞以上的相關問題,采訪了不同行業的跨國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他們在當下這種非常時期的人才策略或許會成為中國企業的一面“鏡子”。
悲情CEO(2009年7月號)
金融危機之下不僅造就了一批豪邁英雄,同時也造就了一批悲情英雄。
何謂悲情,是指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多多少少都具有悲劇的宿命色彩:他們無一不資質過人,能力超常,但他們——
要么生不逢時,還未及施展超人的“武功”,局面就已經完全失控,而且董事、股東以及場外的觀眾也已失去耐心,于四面楚歌之中“逼宮”出局;
要么功勛無數,輝煌一世,卻因偶然的失誤,一失足成千古恨;
要么辛苦奮斗一輩子,好不容易抵達幸福的彼岸,剛要開始過自己理想的生活,但大難突至,不得不老驥伏櫪,白發上陣,再戰江湖……
“壯志未酬身先死”也好,無奈白發再出征也罷,商海之爭,成也英雄,敗也英雄。因禍得福的豪邁CEO也好,因禍得“禍”的悲情CEO也罷,他們起伏跌宕的人生軌跡,都將是這場百年難遇之危機的精彩之處。
仰天長嘯,扼腕唏噓……業已遠去的或者正在突圍的悲情CEO們,一個個地走進我們的視野,伴隨而至的是眼下這場經濟惡戰的滾滾硝煙……
互聯網10年商業巨變(2009年8月號)
自1999年末起新浪,搜狐,網易等一批做內容的門戶網站成為互聯網明星企業,當年以王志東、張朝陽等為代表的“知識英雄”成為最流行的時代名詞。
那一年,馬云與另外17人在杭州創辦了阿里巴巴網站;同一年,從硅谷回到中關村的李彥宏創建了百度……
從一片喧囂的網絡泡沫中起步,中國互聯網的商業變革已經走過10年。歷經2001年的風暴而洗盡鉛華,到如今已成為中堅力量。中國互聯網的企業和企業家們在商業生存的考驗中,已探索出適合中國互聯網市場的商業模式。
在眼下這場危機中,以新浪,搜狐及網易為首的門戶網站依然堅挺,阿里巴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網上貿易平臺:百度目前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技術公司……
總結互聯網十年的商業變革,以及企業與企業家的光榮與夢想,將是一項具有承上啟下意義的工作,也是為中國商業互聯網的下一個十年奠定基礎。
一汽集團中國聯通SOHO中國企穩三甲(2009年9月號)
全球金融危機的余悸仍在,中國卻一枝獨秀地進入新一輪的市場盛宴。
支持當前企穩回暖的,是上半年7.37萬億元的新增貸款,更是其所代表的政策取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于7月初表態,認為經濟企穩但基礎未牢,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核心目標是保增長、保就業。
2009年二季度的經濟數據更為樂觀。GDP增速高達7.9%,比一季度高出1.8個百分點,上半年累計增長率為7.1%。顯然,經濟增長已經形成強勁的勢頭。
經歷了一輪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們的企業從中學到了什么?
本刊遴選了三家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表現卓越的中國公司,旨在從他們身上探尋可以共同分享的經驗和教訓。審視在這場危與機的較量中,他們如何脫穎而出?如何為明天布局?
60年60人6個特寫(2009年10月號)
建國60年之際,我們跟隨歷史的足跡,緬懷中國商業史上那些曾經推動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他們曾經懷著報效國家改變命運的商業理想和智慧,為推動中國商業的文明與進步而前赴后繼……
奮進30年夢想新起點(2009年11月號)
外企服務集團的30年,是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的30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改革開放宏偉事業的歷史篇章。1979年,FESC0派出了第一名員工,一切事業剛剛起步。截至目前,集團服務的外派員工達到35萬人,30年來累計外派員工超過50萬人,服務客戶公司8770家,其中在京的“全球500強”企業中,90%以上選擇了FESCO的服務。業務范圍涵蓋人力資源服務全領域,包括人事社保代理,員工派遣、招聘獵頭、薪酬福利、教育培訓,保險經紀、管理咨詢等多個方面,擁有一支3000人左右的員工隊伍。集團建立了以北京為中心,覆蓋全國的業務網絡,在上海,廣州等12個城市建立了投資公司,溫州,無錫等46個城市建立了分公司,與全國100余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2008年集團收入123億元,同比增長32Yo,進入北京市國資委監管企業排名前十位。2007-2009年,集團連續進入中國企業500強。2009年,集團入選北京最具影響力50強企業。FESCO已經成為中國人力資源領域內最具影響力的品牌之一。
后危機時代(2009年12月號)
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格局將會出現什么變化,我們面對的將是怎樣一個世界。已成為目前多方關注的問題。
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不久前做了一次題為“危機之后”的演講。在演講中,他指出,“危機之后”的一大特點,就是世界經濟力量和經濟增長模式需要重新平衡。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作為金融危機中心的美國“將目睹其經濟實力和影響力的下降”,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力量。他的這個判斷基于第一,中國“強有力地”應對了這場危機,中國仍有繼續執行當前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空間;第二,中國經濟快速復蘇,其他國家從中受益,這增強了中國的影響力。佐利克還直言“事實上,今天,中國正成為世界經濟的支穩定力量。”
當前世界各國正在為“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的新一輪大發展積極做準備,中國經濟已領先步入企穩回升的關鍵階段。在4萬億投資計劃和10萬億新增銀行貸款的緩沖下,中國企業最危險的時刻已經過去,中國經濟正在從“保增長”向調結構’過渡,轉型升級已成為當下的重中之重。“后危機時代”對于企業來說,應該是一個標本兼治的時代。
展望未來,專家普遍認為,世界經濟前景仍不明朗,危機留下的創傷對全球經濟體系造成深遠影響,“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如此可見,前路依然撲朔迷離。
事實表明,“后金融危機時代”還存有大量的“不確定性”,可謂“一切皆有可能”。
在辭舊迎新之際,我們共同來解析這個似乎暫時還無解的問題,無疑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