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倉
蔣介石及其“黨國體制”日漸進入歷史的深處。作為后代人,既無利害關系,也無個人好惡,我們研究他的執政史主要是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蔣介石在任期內創造過不少歷史紀錄,其中兼任職務之多,堪稱絕世無雙的兼職冠軍。
關于蔣介石兼職的數量有三種說法:一說“正職72,兼職上千”;一說“專兼職30多個(未計20多個掛名的軍校校長)”;另一說除了黨、政、軍、議會4個“一把手”職位外,長期兼職50多個,臨時兼職不計其數。三種說法的差別在于“正職”與“兼職”的統計口徑不一,“正職”與“兼職”總和差距不大。
蔣介石大量兼職始于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蔣介石擔任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國民黨總裁兩職。1939年12月,汪精衛投靠日本,當上南京偽政權頭子。汪走后,蔣接任汪原來擔任的行政院長、國民參政會議長等職,集黨務、行政、軍事、議會四權于一身。抗戰八年間,蔣介石兼職與日俱增,據初步考證統計,先后擔任50多個職務。其中黨內3職,分別是國民黨總裁、國民黨中政會主席、中央黨政聯席會主席;行政9職,分別是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中央設計院主席、全國禁煙總監、航空委員會委員長(宋美齡任秘書長)、四川省政府主席、四川禁煙分監、四川生產計劃委員會主任委員、川康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軍事4職,具體為政府軍委會委員長、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第八戰區司令長官、盟軍中國戰區司令長官;議會2職,分別是國民參政會議長(后改為主席團主席)、國民參政會川康建設期成會會長;議事和協調機構6職,具體有全國動員委員會會長、新生活運動總會會長、全國精神動委會會長、青年從軍運動委員會主委、中中交農四聯(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聯合管理)總處理事長、全國節約勸儲總會長;群眾團體和民間社團6職,包括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中國童子軍總會會長、中國滑翔總會會長、留日同學會會長、中華復興總社社長、勵志社社長;國民教育和干部教育4職,分別是中央大學校長、中央政校校長、中央青年干部學校校長、中央警官學校校長;軍事學校校長20多個,包括陸軍、航空、防空、化學兵、機械兵、通訊兵、憲兵等專業,一律由蔣擔任校長,另設教育長主持日常工作。
蔣介石兼職過多,原因有三:其一,時也。“戰時體制”客觀上需要政府集中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資源,社會各階層也認可并容忍蔣介石的專制集權。抗戰勝利后,特別是進入和平建設時期,社會管理的繁雜,獨裁者勢必應接不暇。其二,勢也。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只有蔣介石有實力“擺平”各方。其三,人也。蔣介石個性決定了他愛攬權不善授權,細致不大方,多疑不放手,越級管理,越級指揮,嚴重的事務主義執政風格。同樣是處在“戰時體制”,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除擔任最高領導外,沒有其他兼職,照樣贏得戰爭。在同樣的體制和環境之內,先后扮演同樣的角色,蔣介石遠不如其長子蔣經國灑脫大方。
蔣介石愛兼任校長,并將個人偏好制度化,這是蔣介石兼職最顯著的特色。從正面看,蔣介石十分重視高等教育和干部教育。二戰期間,斯大林政府動員教授學者扛槍上戰場。蔣介石政府堅定不移地將教育科研機構向大后方轉移,保存并發展以西南聯合大學為龍頭的教育科研隊伍。抗戰期間,他在回答社會上關于戰時教育方針的爭議時指出,教育是一場民族復興的長期戰爭,“平時要像戰時(拼搏),戰時要像平時(辦學)”。從個人政治思想、意圖和現實需要看,蔣介石深受曾國藩“秀才帶兵”理念的影響,崇拜德國的“精英治軍”思想。蔣介石是個跑江湖出身的軍人,喜歡與同輩豪杰結義,更喜好收晚輩才俊為弟子。辦學校,兼校長,可以批量“生產”所謂“天子門生”,擴張實力。
蔣介石兼職過多的弊端十分明顯。過多兼職集中責任、風險、矛盾,并給下級以推卸責任的理由;自毀政治形象,自己把自己打扮成徹頭徹尾的大獨裁者。最高領導自己任命自己兼任中央部門、地方政府和大學主管,自我授權,有失體統;越級兼職破壞分級管理秩序,導致“科層機制”失效,管理混亂,抑制人才成長。作為職業軍人,違背“指揮三個部門效率最高,直接指揮不宜超過十人”的指揮常識,貽笑大方。
唐馳摘自:雜文月刊2008年6期 編輯/孟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