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宗 溫慧娟
昭君出塞
據史料記載,昭君本名王嬙,字昭君,出生在西漢南郡秭歸縣(今湖北省興山縣)。因人才出眾入選皇宮。西漢漢宣帝在位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段時期。那時候,匈奴內部由于貴族爭權奪利。勢力越來越衰弱。后來,匈奴內部發生分裂,5個單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單于打敗了,死傷了不少人馬。呼韓邪單于和大臣商量后,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帶著部下來朝見漢宣帝。呼韓邪單于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請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派了兩個將軍帶領1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此時,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呼韓邪單于十分感激。
漢宣帝去世以后,漢元帝繼位。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次來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漢元帝同意了。以前。漢朝和匈奴和親,都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賜個宮女給他。漢元帝吩咐人到后宮傳話:“誰愿意到匈奴去,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后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牢籠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夠出宮去,但是聽說要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這時,美麗的宮女昭君毅然報名,自愿到匈奴去和親。管事的大臣正在為無人應征而焦急,聽說昭君肯去,連忙把她的名字上報漢元帝。漢元帝吩咐辦事的大臣擇個日子,讓呼韓邪單于和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于得到這樣一個年輕美貌的妻子,高興和感激之情自不用說。呼韓邪單于和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如此美麗大方,多少有點兒舍不得,他想把昭君留下,可是已經晚了。漢元帝回到內官,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然有點兒像,但是完全沒有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后,一般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士畫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昭君不愿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查清這件事情后,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于和復株累單于不要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授給匈奴。打這以后,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呼韓邪單于封昭君為寧胡閼氏,即給匈奴人帶來和平安寧的皇后;漢元帝也堅信和親會給漢王朝帶來和平,所以改年號為“竟寧”,取意邊境安寧。
青冢擁黛
昭君來到塞外,住穹廬、披毯裘、吃畜肉、食熏酪,十分尊重當地人的習俗,做了許多和睦兩族關系的事情,深受當地人民的愛戴。后世人為了紀念她,挑土為她夯筑了墳墓。傳說在山西省北部及內蒙古地區有十多處昭君墓,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呼和浩特昭君墓(即青冢)、八拜昭君墓、朱堡昭君墓等。這些昭君墓各有來歷。其中不乏傳奇與神秘的色彩,構成了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有關青冢的記載最早見于盛唐時期,李白詩中曾有“死留青冢使人嗟”之句。在這諸多的昭君墓中,以呼和浩特昭君墓的知名度最大。它位于呼和浩特市南郊呼清公路9公里西側大黑河南岸的綠野中,高33米。墓身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巍峨高聳,遠望如山,蒙古語稱“特木兒烏爾虎”,意為“鐵壘”。每當入秋后,各處草地都已枯黃,唯有昭君墓上的草保持著青色,故昭君墓被稱為青冢。于是,“青冢擁黛”成了呼和浩特市的八景之一,昭君墓也歷來被視為民族團結的象征。
從胡漢和親到昭君文化
昭君出塞已經成為兩千多年來久傳不衰的經典故事。在中華民族眾多的巾幗英雄里,能夠進入藝術殿堂的不多,而昭君的形象卻已經進入了藝術殿堂的諸多領域:戲曲演之,劇本甚多,久演不衰;畫家繪之,朔風與紅顏千古不滅;音樂奏之,別說《昭君怨》、《王昭君》之類的琵琶曲了,連本來姓胡的琵琶也早就成了中原的樂器;至于詩詞、文章和故事,歷史上有誰能與之比肩呢?“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從西漢至今漫長的歲月中,人們都對昭君的舉動敬慕不已。
作為民族友好使者的王昭君。不僅受到中華各族人民的極大敬仰,也受到了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各族人民的普遍重視和歡迎。在世界歷史上,哪一個民族內部不團結,哪一個多民族國家中的各個民族彼此互相敵對,其后果是必然招致本民族自身的削弱或者受到外國、外族的欺凌。昭君文化的研究和弘揚,其意義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世界的。
內蒙古是一塊古老且民族文化燦爛的土地。由昭君出塞的故事衍生出的昭君文化,是我國極具民族特色和邊疆特點的歷史文化。
為了更好地弘揚昭君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內蒙古、了解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市于1999年推出了第一屆“中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內蒙古昭君文化研究會、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會等昭君文化研究和傳播組織紛紛成立。這一系列的舉措,打造出了符合區情、市情以及極具民族和地區特色的昭君文化品牌。充分發揮了昭君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從昭君文化到昭君文化節
昭君生長于長江中下游流域之香溪河畔,熏陶于黃河中下游流域之漢都長安。越長城而和親,成就于草原之單于庭。毋庸置疑,昭君的價值不只是政治的,也不只是文化的。她還更多地囊括了經濟和民族的,她也是內蒙古這塊大草原所獨有的。
1985年,也就是內蒙古成立40周年大慶的前兩年,呼和浩特市市委市政府就開始醞釀自己的獻禮節目。在1987年的大慶慶典上,呼和浩特市推出了一部規模宏大的歌舞劇《塞上昭君》。這部歌舞劇的上演引起了內蒙古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也就是從那一刻起,昭君意識漸人人心。1988年,首屆昭君廟會在呼和浩特市舉辦,時隔10年后的1999年,在中央、內蒙古和呼和浩特市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下,以“弘揚昭君文化,增強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發展”為中心的“中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正式舉辦,此后連年舉辦而且一屆比一屆規模大、水平高。2002年8月2日,第四屆昭君文化節開幕,歷時15天,共進行了包括文藝、旅游、經貿、理論研究等在內的28項活動。在文化節期間還推出了萬頭奶牛選美大賽、國際民間藝術節、昭君文化理論研討會、國際企業創新論壇城市產業發展高峰會議、走進陰山全國青少年夏令營活動、昭君墓民俗文化活動、青城狂歡夜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全市二百四十多萬群眾的參與熱情空前高漲。美國、加拿大、俄羅斯、蒙古、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友好人士和北京、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廣西、寧夏、湖北等省區十多個友好城市的代表參加了該屆昭君文化節。昭君文化為首府文化增加了豐厚的歷史底蘊,昭君文化節也成為呼和浩特走向世界、展示形象的平臺和名片。昭君文化節逐漸成為內蒙古特別是呼和浩特市對外宣傳的一塊金字招牌。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早就以南北朝時期的《敕勒歌》和悠久的草原文化而聞名于世。從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特色文化的角度看,這座城市以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構成了最有親和力的人文環境和投資環境,其中兩千多年前的昭君出塞、漢匈和親是最令我們感到自豪的歷史。昭君文化已經成為呼和浩特市文化的標志性載體。昭君已經成為呼和浩特遞向全世界的城市名片,也是呼和浩特形成核心競爭力和持久競爭力的重要精神支撐。
昭君文化節上的國內國際交流,讓世界了解了呼和浩特,也讓昭君文化從內蒙古走向全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