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為
隨著陳凱歌新片《梅蘭芳》的上映,讓一代伶王梅蘭芳所鑄就的傳奇再次歷歷呈現,再次回到人們眼前。當年人們非梅戲不聽,即使天價演出,也一樣一票難求。梅蘭芳1930年去美國演出后,竟引得當時大蕭條時期的美國為之瘋狂,讓卓別林甘當粉絲前來祝賀……這位梨園的超級明星不僅在演藝界有超凡的成就,他的人生故事也和他演繹的那些才子佳人的悲歡離合一樣生動、美麗。
梅蘭芳,祖籍江蘇泰州,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一個梨園世家,其祖父是清代“同光名伶十三絕”之一的梅巧玲,伯父梅雨田是著名琴師。梅蘭芳4歲時父母雙亡,伯父將他過繼收養,并送他拜師學藝。
結發妻子王明華
1910年,梅蘭芳迎娶了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明華。那年梅蘭芳16歲,王明華18歲。王明華也出身于梨園世家,其父是旦角藝人王順福,其兄長是著名武生王毓樓,她的侄子是后來的著名老生王少樓。
當時,梅蘭芳正因嗓音變聲不得不在家休養,婚后不到一年,梅蘭芳就恢復了嗓音,不久即以《彩樓配》、《玉堂春》等戲走紅上海灘。此后他創作的新戲《孽海波瀾》、《嫦娥奔月》、《黛玉葬花》等,贏得一片叫好聲,“梅派”的藝術旗幟漸漸高揚。
那時的梅家,日子過得清苦,王明華卻毫不介意,將梅家打理得井井有條。在事業上,王明華也是梅蘭芳的好幫手。據說王明華對梳頭很在行,梅蘭芳初期演古裝戲時,總帶著一個木盒子,里面裝的就是王明華為他梳好的假發,梅蘭芳上臺前只需把假發往頭上一套,就可以了。
婚后第二年,王明華生了個兒子,取名大永;隔了一年又生了個女兒,喚作五十。每逢梅蘭芳散戲回家,就和孩子們嬉戲玩鬧。后來不知出于什么緣故,王明華自作主張做了節育手術。有一種說法是,她怕影響到梅蘭芳的事業。然而不幸的是,兩個孩子相繼因出麻疹而夭折。
中國人素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傳統思想,何況梨園向來重視家族的血緣傳承。梅蘭芳當然不會因為這個原因而拋棄結發妻子,但也不能不再娶。1921年,時當壯年的梅蘭芳迎娶了16歲的福芝芳為妻。
不久,王明華患上了當時最難治愈的疾病——肺結核,于1929年去世。下葬時,梅蘭芳和福芝芳讓年僅3歲的幼子梅葆琛替王明華打“領魂幡”,了卻了她生前無子的遺憾,并為王明華選定了京郊香山萬花山的墓地。
真情至愛孟小冬
梅蘭芳一生中,有一個傾心相愛卻最終無法擁有的女人,她就是民國時期有“冬皇”之譽的著名坤生孟小冬。
孟小冬生于1907年,9歲拜舅父、孫派老生仇永祥為蒙師,12歲在無錫新世界舞臺首演,18歲來到北京,專攻余派老生戲。孟小冬有著外柔內剛的性格和端凝莊重的氣質,一下就紅遍梨園。
1926年,北平政要王克敏慶生辰辦堂會,梅蘭芳與孟小冬一同被邀請。在這次堂會上,不知是誰提議讓梅蘭芳與孟小冬同臺表演《游龍戲鳳》。梅蘭芳飾演嫵媚輕盈、情竇初開的酒家少女李鳳姐,孟小冬飾演正德皇帝。她的扮相氣宇軒昂,座中人無不為之贊嘆。誰也不曾想,這次逢場作戲竟變成了“真情演出”。
1926年深秋,兩人傳出緋聞。《北洋畫報》刊發了梅孟兩人的相片,下面的說明文字分別是:“將娶孟小冬之梅蘭芳”、“將嫁梅蘭芳之孟小冬”。1927年,經當時的銀行家馮耿光證婚,梅蘭芳迎娶了孟小冬。
這樁婚事福芝芳當然不高興。1929年,梅蘭芳要赴美演出,福芝芳和孟小冬都有可能以夫人身份隨同前往。當時的福芝芳已身懷六甲,可是出于害怕梅蘭芳攜孟小冬出訪,她竟然請來日本醫生,毅然墮胎。
這種尷尬局面在梅孟婚后第三年愈演愈烈,并最終演變出一場“戴孝風波”。1930年,梅蘭芳的伯母去世,孟小冬奔喪來到梅宅,卻被下人拒之門外,理由是梅夫人福芝芳不承認她有戴孝的資格。而懷有身孕的福芝芳則揚言,若是孟小冬進門戴孝,她就自盡,連帶腹內胎兒再搭上一條人命。
梅蘭芳再三央求,請來了孟小冬的舅父,眾人勸走小冬,才勉強平息了這場風波。此事讓孟小冬認清了自己難有正妻的身份。其實對于孟小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名分,而是自己愛著的那個男人的態度。但梅蘭芳始終無法在孟小冬和福芝芳之間作出取舍。
次年夏,孟小冬向梅蘭芳提出離婚。對于兩人的婚變,當時說法很多,有人說是孟小冬的戲迷槍擊梅府,導致兩人最終反目;也有人說是出現了“第三者”……其實孟小冬本人的啟事已經講得很清楚,她自憐為“孤弱女子”、“身世苦惱”,敘說自己因無法忍受在梅家的不堪處境,決定離婚。她哀怨地嘆息:“是我負人?抑人負我?”
兩人解除婚姻關系后,孟小冬一度消沉,閉門謝客,還曾經絕食,甚至傳說欲皈依佛門。1950年,43歲的孟小冬嫁給62歲的杜月笙做第六房夫人。第二年,杜月笙病逝,從此孟小冬獨居香港。1967年移居臺北,1977年5月去世。
白首伉儷福芝芳
如果說孟小冬對梅蘭芳是不舍和傷痛,那么,福芝芳與他就是一生相互的溫暖。
福芝芳生在北京一個旗人家庭,幼年喪父,隨母親長大,因家境貧寒,從小學唱八角鼓為生,后改習京劇旦角。曾有過“天驕梅蘭芳”之譽。福芝芳美麗端莊,善于持家。嫁給梅蘭芳后,她不再登臺,在家中照顧梅蘭芳和一家大小的飲食起居。因為她沒有上過學,梅蘭芳給她請來教師教她寫字讀書,勤奮上進的福芝芳從《百家姓》學起,一直學到《古文觀止》和《左傳》。
福芝芳與梅蘭芳共生了9個孩子,5男4女,可惜只有4個長大成人。福芝芳為孩子的成長傾注了全部心血,孩子們每年所穿的毛衣毛褲都是她親手編織。抗日戰爭期間,梅蘭芳蓄須明志,沒有收入,福芝芳典當首飾,與丈夫一起甘愿貧寒而保持了民族的氣節。兒子梅葆琛(行四)畢業于上海震旦大學理工學院,分配在北京市建筑設計院工作,是個工程師。排行第五的兒子是梅紹武,1946年,梅紹武考入杭州之江大學電機系,成為梅家第一個大學生。這對于從來沒有受過正規學校教育卻又渴望知識的梅蘭芳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喜訊。為此,他和夫人一起親自送兒到杭州。次年暑假,得聞司徒雷登任校長的燕京大學到上海招生,酷愛外語的梅紹武前往報考,順利被西語系錄取。女兒梅葆(行七)和小兒子梅葆玖(行九)繼承了梅家的事業,都從事京劇表演藝術。與乃父一樣,梅葆玖也是10歲登臺,至今仍然活躍在舞臺上。
“文化大革命”期間,福芝芳盡全力保護梅蘭芳遺留下來的藏書曲譜和手稿行頭,為今人留下了珍貴的史料。
桃之妖妖摘自《看世界》 2009年01期 編輯/李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