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渠縣有一個“長壽村”,你隨便敲開一家門,都可能看見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景象。而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的身影中,也不乏八九十歲高齡的老人。全村1700多人,目前健在的老人中,年齡最大的107歲,90歲以上的5人,80歲以上的24人。按醫學慣例,90歲以上人口比例達到萬分之一,就可以列為長壽調查地區,渠縣文崇鎮廟壩村被稱為“長壽村”當之無愧。
村里年齡最長的107歲的陳丕中依然精神抖擻,容光煥發。“耳朵已經不好使了,要對著耳門子使勁地吼才能聽到。”陳丕中50多歲的孫子陳中澤說,“但眼睛‘尖’著呢,一點也不花,早兩年還能跟我們一起打長牌貼胡子,就是現在家里來客什么的,老遠就能瞅見。”
陳丕中生性勤快,身體也好,他最見不得有人偷懶,特別愛教訓小輩兒:“莫懶喲,當心二天沒吃的。”除了行使家長的權利,教育家人陳丕中也有一套,最重要的是他以身作則。陳丕中100歲時不顧家人勸阻下田栽秧,動作比年輕人利索;105歲的時候,他還到坡上放牛,有一回被牛擠下了田坎,自己翻身就爬了起來,什么事兒也沒有。“一輩子只進過兩三回醫院,平時有個感冒啥的,家人擔心得不得了,可他睡一覺就好了。”
陳丕中口味比較清淡,吃不得辣椒。陳中澤說,“但他胃口好,不挑食,一頓能吃一碗干飯,遇上有肉的時候,還能吃上兩大碗飯”。老人牙齒已經掉光了,蒸蛋、蒸肉啊,都是他的最愛。“不喝酒,頂多喝點自家釀的醪糟水,但葉子煙是每天必抽。睡眠也好,早上6點鐘起床,晚上8點睡覺,雷都打不動,很有規律。”
陳丕中一家六世同堂,一家子大大小小加起來共有100多人。4個子女中目前健在的還有3個:大兒子陳元安87歲,二女兒陳元益82歲,幺兒子陳元太76歲,加上86歲的大兒媳王啟珍,都還身體硬朗,是做農活的一把好手。他們的子女都在外打工,家里的幾畝土地就靠陳元安老兩口打整。除了在田間耕種、操持家務、照顧父親外,87歲的陳元安還會一門手藝——篾活,用山上砍來的竹子編成背篼、籃子,然后再到鎮上換點錢補貼家用。日子雖然過得艱辛,但陳元安很知足,“一輩子都這么過來了,也不覺得苦。就是想讓父親多活幾年吧!”陳元安這樣說。
家里出了村子里最長壽的老人,8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3個,陳家因此在當地頗有名氣。當然,還有不少的人慕名前來討教延年益壽的秘方。2005年,北京大學老齡健康與家庭研究中心曾派人前往陳家進行過調查。
有的人說,老人長壽與當地的水分不開,這里家家戶戶都有一口水井,井里的水清徹甘甜,冬暖夏涼,夏天水冰涼,冬天水微熱,隨時舀一瓢就可以喝。不過,也有人認為,老人長壽與勤勞有關,“不到100歲不退休。”這句話在廟壩村廣為流傳。“勤勞、善良、樂觀,是我家的長壽秘訣。”這是陳丕中孫子陳中澤的回答。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