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4歲的閔惠芬已經退休,可她的退休生活很特別——她把1年分成3份——三分之一時間在外演出,三分之一參加社會活動,三分之一在家搞新曲目的創作。
閔惠芬習慣簡單,簡單的生活,簡單的行走,一副瀟灑、自在的藝術家風姿。出門演出她常常一人獨行,長長的二胡,高、中、低音一套三把自己背著。閔惠芬說自己從來不保養,從來不減肥,從來不講究,而且什么苦都能吃,什么樣的罪都能受,什么樣的福也能享。手指對閔惠芬來說特別重要,但是對于忙碌的閔惠芬來說,忙里偷閑做做家務,是她的一種休息方式。她有兩個拿手菜,牛肉煲湯和涼拌菜,每次家里人聚餐時,這兩樣菜都吃得凈光。她家里只請了一位鐘點工,一個禮拜來兩次,一是打掃衛生,二是為自己的寵物波斯貓洗澡。這只純白色的波絲貓對她特別有感情,每次她從外面回來就喵喵地叫個不停,跳到她懷里像個孩子似的跟她親昵,對不認識的人卻從不吱聲。
雖然大家都羨慕閔惠芬事業紅火、家庭美滿,可她卻謙虛地表示自己有許多不足,譬如說跳不好交際舞,還沒有轉兩圈就找不到方向了;對電腦也不感興趣,手指拉二胡很聽使喚,敲鍵盤就不聽招呼了。“兒子說我敲鍵盤的手笨得像只豬爪子,用手機發信息也不在行,等將來有時間了,一定要攻克電腦”,閔惠芬總是這樣不服輸。
同別的藝術家相比,一樣的是從小的熱愛,一往情深的追求,鍥而不舍地苦練;不一樣的是閔惠芬獨特的個性、氣質和風度。七八歲的時候,有一回閔惠芬隨父親到朋友家,突然她發現一把廢棄的二胡后竟然對主人開口說:“送給我好嗎?”主人覺得不可思議:“你要它做什么用?”回答是:“我要學。”一旁的著名二胡演奏家的父親十分驚訝,女兒學二胡的要求過去幾次提出過,他每次都以“沒有女孩子拉二胡”為由拒絕她,沒想到她如此執著,父親從此不再反對。
就是這一把原是要和垃圾一起丟棄的討來的二胡,陪伴著閔惠芬成為上海民族樂團大師級老演奏家,被評價為“世界最著名的弦樂演奏家之一”、“連休止符也充滿音樂”。
1975年,她為毛主席錄制京劇唱段,這次“特殊任務”也提供了一個契機,讓閔惠芬產生了“器樂聲腔化”的想法,嘗試用戲曲唱腔來拓寬二胡演奏的空間。“二胡聲腔化”是這位民樂名家創造的特殊演奏方式,也使她成為當今民樂界首屈一指的大師級人物。
1981年年末,閔惠芬不幸患了癌癥,可堅強的她動完手術后,搖搖晃晃地去上海音樂學院聽課,躺在病床上創作。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曾被她演奏的《江河水》感動得眼淚嘩嘩直流……她還是中國第一個提著二胡走進維也納金色大廳,讓全世界認識二胡、認識中國民樂的演奏家。
音樂藝術對于閔惠芬來說是個無止境的話題。閔惠芬說,練功是演員的本分,算不得辛苦,演員親自去為自己抓作品才是再辛苦不過的事。正是因為有這種危機意識,往往是這個新曲子才拉著,閔惠芬已經開始籌劃下一個新的作品了,這就是她不斷有新作問世的秘訣。
閔惠芬說:“我這一輩子為弘揚民族音樂,目不斜視。”為了自己熱愛的民族音樂,閔惠芬開過多少場這樣的音樂會,她已記不清了,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工廠到農村,從大學校園到少年宮、幼兒園,都留下過她的足跡。最讓她感動的是一次到江蘇演出,在露天大廣場演奏不到一半時,廣場的中間突然打出一條巨幅,上面寫著“愛民樂,就要愛閔惠芬”。閔惠芬說:“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激動得熱淚盈眶,這是人民對我的最高獎賞,比任何一種獎項都珍貴,我把人民的鼓勵作為動力,在普及音樂事業上貢獻力量。”1994年以后,閔惠芬的正式演出任務增多了,就是在這樣繁重的演出任務面前,她和同伴仍然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和晚上時間搞講座式音樂會,為保護民族音樂而奮力疾呼。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