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擁軍: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神經內科主任,卒中單元主任;北京市腦血管病搶救治療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問:許多老年人對腦中風缺乏常識,有的人會在病癥襲來時因茫然而束手無策,或采取措施不當加重病情,您的權威指點也許會讓這樣的病人豁然開朗。
王擁軍:關于腦中風,很多人在認識上其實存在一些誤區,首先就是拿它不當回事,尤其是小中風。
所謂小中風就是一過性的小發作,一般1—2分鐘,最多10來分鐘,病人感覺一側肢體麻木或者無力,或出現說話不清楚,醫學上叫做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有時會是一次,有時會多次,這是非常危險的癥狀,因為小中風是大中風的前奏,此時對醫生來講是最好的處理時機,處理及時一般不會留下后遺癥。否則也會出大問題,在未來一周出現問題的概率最大。
原則上講,出現過小中風的病人,百分之三十會出現嚴重的中風。來北京天壇院就診的病人,很多都曾經有一過性的小中風,但都沒有引起他們足夠的重視。例如有一個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的病人,去年12月與人打麻將時突然口齒不清,出去遛個彎兒就好了,沒有引起重視,結果今年3月就徹底癱瘓,不可治愈了。如果當時就去看醫生,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對小中風的忽略,往往造成半身不遂的后果,可到了那時醫學的能力就十分有限了。這種病發現越早越輕,救治的效果越好。
在我國,小中風的就診率實際上非常低,假如說現在全國有100萬就診病人,至少還有900萬病人沒有來治,這和大家思想上普遍麻痹大意關系很大。
問:除了思想上麻痹、不重視,大家可能也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對付這個病最好。
王擁軍:有些人預防二次中風有點“急功近利”。一次中風之后,醫生說你不可以再犯第二次了,一定要預防。從預防方面講醫學只能有兩類辦法,一類是去除不良的生活習慣,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一類就是服藥。中國老百姓喜歡輸液,這是很大的誤區。
因為第一不可能任何藥物都能起作用;第二,任何藥物都有半衰期,一般藥物的半衰期不會超過幾天,不可能輸幾次液就能管一年。到現在為止,還沒有靜脈輸液就能預防腦血管病的藥物。輸液帶來的不良后果,一是可能會把更有效的治療給放棄了;二是由于所有的藥物都有不良反應,靜脈輸液肯定比口服的不良反應要多。
醫生的原則是,能口服的藥物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靜脈輸液。直接用靜脈輸液的方法比較前面兩個辦法不利因素更多一些。
問:現在醫療廣告滿天飛,也常常弄得腦血管病人無所適從。
王擁軍:不能正確識別什么是基本治療和非基本治療,被一些虛假廣告所蒙騙的現象的確挺普遍的,門診中經常出現這樣的例子。有一天晚上,我把車開到北京郊外,打開車上的廣播電臺,用中波一個個搜,每一個臺聽10分鐘,發現至少有一半是醫藥廣告。方式很隱蔽,有的以專家熱線的形式,有的以采訪的形式,有的以新聞發布會的形式。
我有一個病人,因腦血管狹窄給他做了一個小手術,出院時給他開了兩種藥,每種藥至少吃12個月,出院2個月時,他看到了一份很有名的報紙,那份報紙用了整整4個版的篇幅來介紹一種藥,結果,他信以為真,擅自停了醫生給他開的藥,改服廣告上的藥,醫生給他開的藥是公費,每月才幾百元,而廣告上的藥自費,每月要4000多元。結果換藥之后一個月就偏癱了,此時醫生也無能為力了,病人和家屬都十分后悔。
還有一個50多歲的男士,由女兒陪同從青海來就診。一坐下就沖我傻笑,對于醫生的問話也不太理解。據他女兒講,病人有糖尿病,不好好吃藥,非信路邊的小廣告,自己買野藥。降糖藥中都含有西藥,而且藥量又不是一種西藥的量,都很便宜,但不良反應很嚴重,結果這位病人一下子吃成低血糖了,昏迷了12個小時,救醒后就成了癡呆。
所以說,現在的虛假廣告對我們的治療干擾很大,病人出院時醫生明明把二次預防措施寫得好好的,回去病人一聽廣告宣傳,說這個藥可以去根,那個藥可以治本,往往就被“忽悠”了。
凡是我認識的病人,出院時我都會跟他講一句話,所有管用的藥品都是不允許做廣告的,國家有廣告法,處方藥不可以做廣告,所有做廣告的藥都是不那么管用的藥,如果它要是真管用,效果特好,政府肯定就把它轉為處方藥了。
問:關于這個病,在治療階段還有什么需要特別提醒患者配合的?
王擁軍:中風病人發病后的康復十分麻煩,中國人往往習慣于依賴于儀器、設備,其實康復后最最重要的是主動鍛煉。
再有就是患者患病后,家屬的情緒會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病人一旦情緒不佳,常常不好好吃藥、不配合康復。反過來也一樣。如果有一方老人得了腦中風,其配偶得抑郁的幾率至少占50%。可許多患者和家屬都不明白這一點,兒女把目光都盯在了病人身上,往往忽視了老人的另一半。殊不知人的情緒是會傳染的,家屬尤其是配偶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病人的康復;病人也會影響配偶向自己的病靠攏。兩個人一起生活了一輩子,已經形成默契,往往一個眼神都能被感染,這是周圍的人特別需要注意的。
還有一個需要普遍重視的問題,就是腦中風患者出現越來越年輕化的傾向。
很多人認為腦中風是老年人的專利,實際上現在有11%的腦中風發生在45歲以下的年輕人身上,病房中常常能看到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現在的年輕人社會壓力大,加之抽煙、喝酒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大大增加了中風的幾率,必須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