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年間,唐縣(今河南唐河縣)生員曹柏品赴省參加鄉試,高中舉人榜首。第一名舉人被尊稱為解元,聲譽很高。按照當時的規矩,應在解元的家鄉建立牌坊予以旌表。南陽府和唐縣聯手,很快在曹柏品家門口的大道上建起一座舉人坊。
牌坊落成那天,知府和知縣都到了現場。牌坊兩邊的石柱上面還是一片空白,等待知府題寫對聯。知府早年曾中過狀元,自然是滿腹錦繡,揮筆就寫出了上聯:
“二三千人中,文章魁首。”
還沒有寫出下聯,眾人就喝起彩來,盛贊知府不愧是狀元出身,果然出手不凡。當然,這半副對聯確也寫出了實情,全省參加鄉試的生員有兩千多人,曹柏品脫穎而出,考了第一,不是魁首是什么?眾人正期盼知府寫出更加精彩的下聯時,不料他卻把大狼毫遞到了知縣手上,說:“你是曹柏品的父母官,這個下聯應該由你寫才對!”
知縣一怔,馬上明白了知府的用心:知府是在等著看他的笑話呢!原來,他這個知縣不是走的正途,也就是說不是通過科舉入仕,而是通過雜途進入官場的。他是行伍出身,因軍功且負了傷才轉入地方,做了個未入流的典史,而后從巡檢、主簿、縣丞一路升上來,最近才做了知縣。傳說這個狀元知府向來看不起雜途出身的官員,果不其然,今天這不是拿題寫舉人坊對聯來難為自己嗎?不過,一個人既然能從典史升到七品知縣,也絕非等閑之輩。只見他略一思索,問知府道:“也照大人那樣寫實嗎?”
知府有些不屑地說:“下聯呼應上聯,這是寫對聯的常識。”
知縣不再說話,揮筆寫出了下聯:
“四五十年來,父子解元!”
知府把知縣的下聯念了一遍,問:“曹柏品的父親也曾中過解元?”
知縣點了點頭,朗聲介紹起來。曹家家學淵源,曹柏品的父親早年參加鄉試時也拔得頭籌。只是那時還沒有建坊的制度,沒有旌表罷了。此事雖然已經過去40多年,但縣志上記得很明白,鄉賢耆碩也口碑相傳。知縣自己不是科舉出身,但特別崇敬文化,到任以后就把本縣科舉教育的點點滴滴調查得明明白白……
知府暗自臉紅,想不到一個未入流的小吏對地方教育這樣爛熟于心,把下聯對得如此絲絲入扣。他翹起大拇指連說了3個“高”字,從此以后再不敢小瞧雜途官員。
府、縣共為一座牌坊題聯,也被傳為佳話。
(責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