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伊朗、英國特約記者 沈小凱 霍斯歐 ●本報記者 邱永崢 段聰聰 ●陳 一
伊朗輿論與西方媒體相互進行飽和攻擊、伊朗英國相互驅逐外交官的同時,德黑蘭街頭卻在軍警的控制下越來越平靜。6月23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援引伊朗Press英文電視臺的消息稱,內賈德將于7月26日至8月19日之間宣誓就任新一屆總統。反對派改變伊朗大局的希望更顯渺茫了。在伊朗這次突如其來的騷亂中,西方倉促地踩了它們與中東之間的政治紅線,它的政治后果和伊朗未來的局勢一樣都令人難以看清。“伊朗內部的紛爭得到平息不容易,現在它與外部的死結被打得更緊了。”一位中國學者對《環球時報》說。
抗議者夜晚在屋頂上大喊
6月22日晚,伊朗憲法監護委員會發言人阿巴斯在接受Press英文電視臺采訪時宣布,此前外界傳言紛紛的“投票違規”現象確實存在,但不是在這次大選期間或統計選票的時候發生的,而是發生在總統候選人相互競爭的時候,與這次投票無關。他說:“如果總統選舉投票發生違規的話,我們憲法監護委員會會將受影響的投票站、地區、甚至整個城市的選票作廢,但幸運的是,這次總統選舉沒有發現任何的欺騙或者違規,所以不存在重新計票或者選舉不算的問題,選舉的結果不會被改變。”而法新社23日報道稱,穆薩維競選委員會周二表示,將很快公布一份有關選舉中“欺騙和違規”的完整報告。伊朗內政部23日警告反對派領導人“尊重法律和人民的投票”,同時排除了取消選舉結果的可能。
選票爭議的最新進展并沒有成為伊朗媒體的首要關注對象。伊朗媒體仍在猛批西方。《世界報》說美國中央情報局專門撥4億美元來引發伊朗大選騷亂。《德黑蘭時報》稱議會安全委員會正在重新審視和英國的關系。《伊朗時報》說革命衛隊已經開始空軍演習,外交部發言人加什加維嚴厲譴責西方國家對伊朗國內事務的干涉。伊朗國家電視臺每天的直播節目不斷請專家和發言人“揭露西方的陰謀”,說西方媒體都在撒謊。法新社23日報道稱,伊朗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譴責聯合國秘書長“干涉內政”。原來,潘基文23日呼吁伊朗政府停止使用強制手段逮捕、威脅和使用暴力對付平民。
就在伊朗與西方碰得火星四射的時候,德黑蘭的大街上這兩天卻顯得異常安靜,商鋪照常營業,整座城市陷入了沉靜。在市中心主要街道和重要的廣場周圍都布滿了防暴警察和全副武裝的巴基斯民兵。對于示威者來說,舉行抗議集會的機會微乎其微。只有少數抗議者在偏僻的街巷里進行抗議,高喊口號,但在大街上幾乎看不到任何抗議示威的人群出現。然而,每晚到了10點左右,這樣的安靜就會被一些叫喊聲打破。尤其是在富人聚集的北城,每天晚上,很多人會在漆黑的夜色下在樓頂上高喊“真主偉大”的口號,以此來支持改革派,但喊了不到10分鐘,就再也聽不到喊聲了,一切又陷入了平靜。“真主偉大”對于伊朗人來說有著極其特殊的意義。在30年前那場伊斯蘭革命前夕,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奠基人、已故領袖霍梅尼也是喊出這樣的口號,號召民眾起來發動伊斯蘭革命,推翻國王統治。
伊朗與英國相互驅逐外交官
這幾天,伊朗官方把矛頭指向西方,指責是西方干涉伊朗大選、引發騷亂。伊朗外交部專門召見英國、法國、荷蘭等國駐伊朗大使表示抗議。伊朗半官方通訊社法爾斯通訊社曾報道說,伊朗大學生23日會沖擊英國使館,有可能重演30年前占領前美國大使館的一幕。不過,23日一早,伊朗內政部就發布聲明說,沒有發出任何在使館門前進行游行的許可令,伊斯蘭大學生聯合會也宣布將取消這次游行,然而,仍有伊朗學生23日在英國使館門前進行了示威。伊朗外交部則于23日宣布召回伊朗駐英國大使。英國首相布朗當天宣布驅逐兩名伊朗外交官。這是伊朗在命令兩名英國外交官離境后英國采取的針鋒相對的措施。
在這次伊朗出現的騷亂中,英國首當其沖。英國廣播公司(BBC)21日報道說,伊朗外交部長穆塔基指責英國策劃破壞伊朗總統選舉,穆塔基說,一些英國人、其中包括情報部門的特工,在大選之前進入伊朗。上周五,伊朗精神領袖哈梅內伊也特別挑出英國,稱英國政府是所有西方國家政府中“最邪惡的”。
相比西方人受到的待遇,在伊朗的中國人情況要好很多。在伊朗的中國人大概有2000多人,大多是來自國有大中型企業。大多數人表示,他們的生活并沒受到多大影響,不過工作受到了限制。有的公司一個月來,不到下午3點就讓大家提前下班,伊朗員工也想早點回去,唯恐路上遇到沖突。有的中資公司也擔心項目擱淺,因局勢影響,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沒有心思進行業務談判。中國駐伊朗使館在騷亂爆發兩天后向每位中資企業員工發出通知,告誡大家不要去人多的地方,保護自身安全。
沖突各方都心存顧慮
對于伊朗國內出現的平靜,英國廣播公司23日報道稱,經歷過上周末嚴重的沖突后,伊朗出現了一種不安定的對峙氣氛,星期一又出現了警察和抗議者的小規模沖突。伊朗目前的局勢是政府和反對派雙方都在權衡他們各自的選項。就伊朗政府而言,有跡象顯示領導層在如何壓制抗議運動上出現了分裂,有持更加強硬立場的,也有主張做出一些妥協的。就反對派一方而言,他們認識到政府將繼續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進行壓制。他們現在正在討論是否舉行全國罷工。
美國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卡里姆·桑德賈布爾認為,有跡象顯示反對活動正進入“非暴力抵抗”的新階段。反對派不再舉行大規模的集會,卻把焦點放在“非暴力抵抗”上,包括讓商人、勞動者和伊朗經濟關鍵部門舉行罷工。盡管集會人群沒有以前的規模那么大,但是沖突卻遠遠沒有得到解決。美國《底特律自由報》則認為,歐洲領導人已加大了向伊朗施加壓力的力度,這比美國總統奧巴馬顯得更加強硬,而奧巴馬則把同伊朗的接觸作為其外交政策的基石。不過與奧巴馬相同的是,歐洲領導人同時也緩和了他們的反應,擔心越過紅線后可能會使伊朗的異議人士的處境更加困難,同時破壞遏制伊朗核野心的努力。歐洲還沒有討論對伊朗進行外交制裁或者限制貿易關系,因為這可能引起伊朗的反彈,伊朗越來越被認為是應對阿富汗、伊拉克和阿以沖突等地區問題的不可缺少的伙伴。
該報認為,美國對伊朗幾乎沒有可以施加影響的“杠桿作用”,兩國在1980年斷交后,美國對伊朗實施了貿易制裁。而歐洲則與伊朗具有廣泛的貿易關系,也在努力遏制伊朗核計劃中扮演著首席談判代表的角色,但是歐洲不愿意利用經濟杠桿就伊朗的抗議活動向其施加壓力。歐盟成員只是召見了伊朗外交官就抗議暴力事件提出了嚴厲警告。德國總理默克爾呼吁伊朗重新計票,但是沒有說選舉存在舞弊。
改革派底氣不足是重要原因
對于伊朗局勢,中國學者更注重從內部進行分析。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鳳認為,伊朗國內雙方都沒有貿然將斗爭深化,于是造成目前的這種僵持局面。王鳳認為,在過去幾年的伊朗政壇上,改革派實際上是被邊緣化了。對于這次大規模示威活動,改革派沒有充分的組織和準備,西方也沒有準備好。盡管西方一抓住機會就想宣揚他們的民主、人權、自由,但是對于伊朗他們盡量避免直接卷入。不過不排除美歐那些企圖推翻伊朗政權的人和組織的卷入。他們的立場又與伊朗國內的改革派不同,與美歐政府也不同。
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亞非所副研究員田文林認為,伊朗出現僵持局面內因是主要的。表面上看,保守派與改革派各有精神領袖和政壇重量級人物支持,旗鼓相當,而實際上有強力部門支持的保守派應該可以控制得住局勢。內賈德本人人氣很旺,再加上哈梅內伊的支持。如果反對派做得太過分,將有可能失去民心。雖然游行示威聲勢浩大,但是改革派底氣不足。美國目前的表態很謹慎,這與奧巴馬政府新的對伊朗政策有關,同時現在也還沒到外力加在哪邊情況就會發生變化的時機。如果事態越來越糟,美國介入的力量會越來越大。
對于伊朗局勢未來的發展,王鳳認為,這種僵持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應該說雙方都為自己留有讓步的余地,同時在幕后做一些工作。田文林認為,伊朗局勢未來發展存在變數,要看伊朗各派如何智慧地處理它們之間的分歧。▲
環球時報200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