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幾十萬年漫長的進化中,為了適應自然環境的溫度、濕度、氣壓、光照以及宇宙輻射等變化,逐漸形成了與太陽運行相適應的“日鐘”,與月球盈虧相適應的“月鐘”,與四季變換相適應的“季鐘”,與地球公轉相適應的“年鐘”。同時又因遺傳、環境及時間諸多因素的影響,產生了多種多樣的生物節律。
科學家研究了生物節律與疾病及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從而誕生了一門新學科——時間生物學。依據人體內生物鐘節律進行養生保健和治療疾病,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息時間應順應生物鐘
古代醫學家早就認識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生死之根本也。逆之則招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道也?!边@真是至理名言。生活在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中,無視生物鐘的存在,作息無規律,長時間熬夜,連連超負荷工作,似乎是再正常不過了。日久累積,就會使人體生物鐘紊亂,大腦興奮與抑制節律失調,各種激素分泌失衡,易引起神經衰弱、高血壓、心腦血管病、潰瘍病等,使健康受到損害。因此,每個人在生活中應學會利用生物鐘養生,順應生物鐘節律,安排好作息時間,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張弛有度,動靜結合,緩解身心疲勞,使生物鐘正常運行。
讓陽光來調節生物鐘
科學家們發現,人體大腦中的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受陽光的控制,白天抑制,夜晚分泌,使人保持著睡眠與覺醒的節律。在冬季,因光照時間縮短,大部分老年人不常外出活動,精神萎靡,情緒低沉,倦息乏力,嗜睡,這就是“冬季抑郁癥”的體現。如果讓患者在室外多活動,曬曬太陽,或對臥病在床的病人進行模擬日光照射,則會
改變褪黑激素的分泌,使生理節律恢復正常。上夜班的工作者或乘飛機越過好幾個時區的人,會因生理節奏紊亂
而患上慢性疲勞癥或時差病,對付這種不適應癥,可以嘗試情緒放松,多曬太陽,漸漸就恢復正常了。
人體生物鐘優化用藥
美國時間生物學創始人之一的奧列·列波爾教授認為,如果人們每天都能在特定的時間內服藥,就可以達到理想的療效。人體的生命活動是有晝夜節律的,藥物的時間節律則以生物鐘為基礎,同時又受外部環境影響及機體內部因素的制約,這么一來,人體在各個時間段對藥物的敏感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依據人體的生物鐘來設計最佳用藥方案,則可減少毒副作用,提高治愈率。例如,肺結核病人在凌晨3時服利福平,可使病人痰菌轉陰率高于平時服藥的25%。冠心病患者,往往易在早晨6時發生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甚至心跳驟停導致猝死,上午10~11時達到高峰,所以心血管病患者應注意在此時間段服藥或提前用藥。心力衰竭病人對洋地黃等強心藥的敏感性,在凌晨4時比其他時間高40倍,在這個時間用藥應減少劑量,以免發生副作用。糖尿病患者凌晨4時對胰島素最為敏感,用小劑量可獲良效。早晨7時服用消炎痛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與晚上7時服用相比,血液有效藥濃度相差40%。早晨6時服腸溶阿斯匹林,藥效高,可維持22小時。上午8時服用激素類藥物療效最佳,對體內腎上腺分泌功能影響最小。應用抗組織胺類藥物,早晨7時服用藥效可維持15~17小時,晚上7時服用則只能維持6~8小時。用抗癌藥阿糖苷治療白血病,上午8時和11時給大劑量,晚上8時和11時給小劑量,比通常用法療效好,患者生存率可提高50%。目前,醫學家們已經發現了20多個藥物治療癌癥的比較理想的時間。
生物鐘的發現和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奧秘,給醫學科研的發展帶來了依據。只要我們掌握了時間與疾病、健康之間的內在聯系,順應生物鐘節律來進行養生保健,那么就可活得健康,過得自由,祛病延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