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 玲
清代有個叫繆垠的人,參加科舉考試落第,自覺無顏見自己的賢妻,便撰寫了一副對聯:“妻子望他龍虎日,功名于我馬牛風。”“龍虎日”,指登“龍虎榜”之日,或謂金榜題名之日。“馬牛風”,取俗語“風馬牛不相及”之意,歇后指“不相及”。“龍虎日”對“馬牛風”,屬對工巧,妙不可言。這副自嘲聯,自責自慰,頗具瀟灑氣、幽默感。
清代著名學者紀昀,少時與堂兄在一塾館讀書,一日放學后,未見其兄歸,忙回學館尋找。原來其兄被塾師出的一上聯難住了。塾師所出上聯為:“葦子編席席蓋葦。”紀昀一想:這有何難?便請求塾師讓他代堂兄應對。紀昀對曰:“牛皮擰鞭鞭打牛。”紀昀由此為其兄解了圍。聯語意為:用葦篾編的席子可苫蓋葦垛以防雨淋,用牛皮革條擰成的編繩又用來打牛。全聯巧用復辭和頂針格,而上下聯又各自首尾同字,實屬不易,只是未計平仄,顯得美中不足。
清人彭而述自幼聰明善對。某日家中來客,有位姓朱的客人出一上聯讓彭而述試對:“彭老者一身土氣。”“彭老者”三字均含有“土”,故有“一身土氣”之說。彭而述琢磨著:你“朱先生”三字均以“牛”字的頭部為上半部分,不是恰好可以應對嗎?于是他對道:“朱先生三個牛頭。”應該說,利用字形屬對,而又切合雙方姓氏,既工整又巧妙,但出句不恭,對句失敬,可視為戲言。
古時有人養了一頭小牛,時過三年,欲教它學犁,卻怎么也馴服不了它。某日,一位買牛人見此情形,便在田邊笑道:“欲辨禽音先近嶺,不知牛性怎扶犁。”此聯觸景得句,富有哲理。據說,那牛的主人不以為然,見買牛人口出狂言,一氣之下將牛低價賣給買牛人,結果買牛人很快馴服了那頭牛。
還有一副“牛聯”,雖然未著“牛”的字眼,卻運用了“牛”的典故。清時,河北天津府太守牛稔文為兒子操辦婚事。紀昀與牛太守是表兄弟,遂派人送去賀聯一副:“繡閣團圓同望月,香閨靜好對彈琴。”“同望月”與“對彈琴”,從字面上看是在贊羨新婚夫婦情投意合度蜜月,實際上還切入了“吳牛喘月”和“對牛彈琴”兩個成語典故。此聯用典切姓隱字,寓諧于莊,幽默風趣,耐人尋味,被后人傳為佳話。
盛唐云馳摘自《羊城晚報》編輯/米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