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華
如何保護民族企業是一個熱門話題。但現在有一種傾向,談到民族企業,就主要是指國企,將“保護民族企業”等同于保護國企,甚至上綱上線到了愛不愛國的高度。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一些國企低下的效率、巨大的浪費和陳舊的體制,是導致中國企業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最大因素。照他們的看法,既然國企如此不濟,不妨將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重新分配,向更有效率的企業(如民營企業)傾斜,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才是保護民族企業的最佳途徑。
讓國企自生自滅是極大的資源浪費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國企擁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如完善的研發和產供銷體系、雄厚的基礎實力和深厚的積累底蘊等。不僅如此,國企容納了為數龐大的就業人口,在一些城市甚至“一座國企一座城”,“大企業、小社會”的模式在許多地方仍很普遍。簡單套用單純市場模式“優勝劣汰”,讓國企自生自滅,既不現實,也是極大的資源浪費。即使市場化發達的美歐各國,也并不采用如此激進的模式。
但毋庸置疑,將國企等同于民族企業,將保護民族企業曲解為對國企的一味溺愛,更不可取。《呂氏春秋》中提到一個故事,楚王出去打獵,不慎遺失了一張寶弓,屬下想去尋找,楚王笑道,一個楚國人丟東西,另一個楚國人撿到東西,對楚國并無損失,又何必去尋找呢?國企是民族企業,其他所有制的企業同樣是中國人自己經營、自己管理的民族企業,它們的專利同樣是民族的專利,它們的利潤和成就同樣也是民族的利潤和成就。
只把國企當作民族企業,將一切政策、資源和資金的傾斜都靠向國企,甚至不惜抽肥補瘦,以犧牲民營企業利益、犧牲市場公平為代價,讓國企能好歹贏一場,多少吃一口,實在是一種片面而落后的思想觀念。
對國企的過分扶植往往會事與愿違
創造條件,讓國企這個“嫡長子”能活得更好,當然十分重要,畢竟國企的地位和重要性在那兒擺著。國企能否搞好,關乎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這絕非一般民企所能比擬,得到一些傾斜和照顧,也是理所當然的。
但對國企過分的扶植往往會事與愿違。得到大量政策、資源傾斜的國企,并未表現出和“家長”期望值一致的生存和發展能力。恰恰相反,它們中相當一部分生產效率低下,資金回籠困難,市場反應慢,在殘酷的國內外競爭中屢屢碰得頭破血流。不僅如此,添油般的持續扶持,往往變成了沒完沒了地填補無底洞,屢敗屢戰非但未能保護民族利益,反倒把提供扶持的其他企業甚至整個產業鏈拉下水。
保護民族企業應一碗水端平
有競爭才會有生命力。事實上,國企并不總是“缺乏競爭力”的代名詞。在蘇聯全盛時期,航空、軍工等產業都是國企當家,但它們的發展十分迅猛,許多產品即使在市場競爭環境下也有相當生命力,如著名的米格-21戰斗機、T-54坦克和AK步槍等就是明例。個中奧妙,便是蘇聯人在國企經營中同樣引入毫不含糊的平等競爭、優勝劣汰體制。在這種體制下,老資格的槍械大師西蒙諾夫和托卡列夫會給士兵出身的業余設計者卡拉什尼科夫讓路;名門出身的飛機設計師波利卡爾波夫會不敵徒弟輩的拉沃奇金;“朝中有人”的飛機設計大師米高揚、圖波列夫同樣在競爭中幾起幾伏,完全靠設計和產品說話。
“寵兒多敗家”。只有引入健全平等的競爭機制,才能真正讓國企煥發青春,發揮出與自己實力相稱的產業競爭優勢。一味寵溺、呵護,只能讓它們變成不諳市場規律、經不起風雨洗禮的“少爺秧子”,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民企垮了,國企同樣也扶不起。保護民族企業的初衷,很可能換來損害民族企業利益的結果。
保護民族企業不能總是想著國企,應一碗水端平,給各種所有制的企業創造平等競爭的氛圍。一方面,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論國企民企,只要經營良好,發展迅速,有創造力、競爭力,能為國家創造利稅,就是民族企業的成功,就是民族經濟的榮耀;另一方面,國有企業這個國家的“嫡長子”必須經受公平市場競爭的考驗,才能革除自身弊端,洗卻嬌驕二氣。國家為國企所投注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才能得到應有的保障和回報。▲(作者是旅加學者。)
環球時報2009-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