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文會
圖1是2009年2月發表在“智弈象棋網”上的一則待判局面。這個待判局面是華工象棋網論壇上一棋友創作《短兵相接》排局解拆時形成的。
據棋友盧建華講,一部分棋友結論是紅方一“獻”一“捉”,黑方“二殺”,應由黑方變著。但有棋友提出:紅車一“獻”兼有“捉”和“殺”(紅車直接捉著黑車。且下著吃黑車立即將黑方將死),要從重判處,判紅車為“捉”或“殺”。為此雙方爭論不休。
這又是一個關于“獻”的話題。紅方車八進一,造成同兵種棋子的相互叫吃,按照有關“獻”的定義,應當首先考慮的是對方的反吃,也就是《87規則》曾提及的“第一反擊”,如果對方接受獻子后,不致立即被將死或立即在子力價值上遭受損失,就應當按“獻”處理。第二種意!也是被盲點所惑,沒有弄清“獻”的定義,把“捉”與“獻”混淆起來了。
黑方車4進1,走子前沒有“殺”,走子后形成“殺”,從沒殺到殺,按“殺”裁決。
紅方車八退一,在獻車的同時,又造成紅炮捉黑車,這是獻兼捉,按“捉”裁決。
黑方車4退1,仍然是“殺”。
綜上所述。筆者的觀點與第一種意見相同。紅方是一獻一捉,黑方是長殺,應由黑方變著。不變判負。
圖2是棋例相交叉的一個典型例子。若想準確地裁決出一著棋的走棋性質,務必精通規則條例,并且還要掌握各條例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明確在什么情況下應該使用哪個條例來裁決。只有這樣,才能在棋例交叉時,得心應手,準確無誤。
紅方車三平四,給車生根,造成了下一著炮五平七得黑炮。這著棋既符合捉的定義,也符合有關捉的概念,按理說,該判“捉”了。且慢!這個棋例盲點正隱藏在此。筆者把它給您揭示出來,公布于眾。原來在紅方車
三平四走子后,兩炮之間還存在著獻的關系,兩炮碰面威力互達,下一著應優先考慮黑炮吃紅炮。又因黑炮吃掉紅炮后,既不致立即被將死,又不致在子力價值上遭受損失,故判車三平四為“獻”。那位說了,“獻”兼“捉”不是應從重稱呼和裁決為“捉”嗎?為什么到這兒反倒從輕判處了?這里我只能先向那位朋友交代。當兩個相同棋子相碰時,如果用捉的定義去衡量,大多都符合捉的定義。此時一定要優先考慮對方吃子,即優先考慮按獻處理。獻是棋例領域中的特殊矛盾,特事應特辦。當然真正意義上的獻兼捉,務必要從重裁處。
黑方馬9退7捉車是捉。
紅方車四平三,用作根子捉馬,不考慮子力得失,判“捉”。
黑方馬7進9又是“捉”。
綜上所述,紅方是一閑一捉,屬允許著法。黑方是長捉。為禁止著法,應由黑方變著,不變判負。
圖3是兩車碰面,兩炮相對的一個饒有趣味的待判局面。
紅方車四退一,由兩車碰面兩炮相對變成只有兩炮相對了。此時的棋例交叉點是:甲認為紅方走子后,是從沒捉到捉,應當按捉裁處。并且列舉了紅方車四退一走子前后的變化,車四退一走子前倘若用紅炮吃黑炮,則要付出一車一炮的代價,得不償失,構不成捉。走子后再用紅炮吃黑炮,換炮后紅方多得一士。乙認為紅方車四退一后,兩炮之間是兌的關系,既然是兌,就要優先考慮黑炮吃紅炮。
在棋例交叉中,乙首選的是兌的條例。這也是他的高明之處,因為兌是特殊矛盾,應當把處理特殊矛盾放在一般矛盾之前。顯而易見,筆者贊成乙的觀點。
黑方車7進1又造成兩車相碰,雙方兩車碰面,本來應當優先考慮紅車吃黑車,然而紅車不能離線。否則會立即被黑方將死。故要考慮黑車是吃紅車。車7進1是捉。
同理,紅方續著車四進一還是“兌”。黑方續著車7退1仍是“捉”。
綜上所述,紅方是長兌,屬允許著法;黑方是長捉,為禁止著法;應由黑方變著,不變判負。
編輯小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