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鋒 吳 曄
摘要:排污權交易市場的建立,作為一種經濟激勵手段被廣泛應用;尤其體現于大氣及水污染防治中。美國既是污染大國,也是污染防治的強國;我國水污染排污權交易市場的建立,亦可從中獲取一定先進經驗。
關鍵詞:水污染;排污權;交易市場
中圖分類號:D922.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8937(2009)24-0062-01
1 美國水污染排污權交易制度
美國排污權交易制度,主要囊括在《污染防治法》和《清潔水法》兩部法律中。《污染防治法》制定于1990年,美國國家環保局是該部法律的執行機關。國家環保局內部還設立了一個污染預防辦公室,負責協助環保局長履行促進清潔生產的職責。
《清潔水法》制定于1972年,排污權交易制度早先確立于大氣污染防治中,后推廣至污水控制。“據統計,到1999年11月為止,美國成功地進行了16宗有關水環境的排污交易,其中大部分是涉及富營養化物質磷和氮的交易”。美國排污權交易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采取的交易方式有四種,分別為‘泡泡總量控制、排污補償、排污權銀行儲蓄和容量節余;泡泡總量控制,就是指將某一地區看成一個大泡泡,只要該地區實際污染排放總量沒有超出地區總量控制,該地區內的企業之間就可自由進行排污權交易;排污補償,就是指在空氣質量未達標地區允許新建或擴建污染源,但該新建或擴建污染源必須提供鄰近污染源產生的額外排放削減量作為補償量,使該地區總污染量并未增加;排污權銀行儲蓄,就是指企業可以通過減少排放量而將其節余下來存放在指定的‘銀行以備日后使用或再出售;容量節余,就是指某一工廠可以通過減少工廠內其他污染源的排放來實現工廠整體上的凈收益”。第二階段的排污權交易主要針對二氧化硫在全國范圍內的削減,不再局限于第一階段的“泡泡”區域,而是將排污權交易市場推廣至全國。而對于水污染,排污權交易模式仍局限于“泡泡總量控制”,這是水污染之多變性、流動性和區域性所決定的;從水污染來源點來看,城鎮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污染數量眾多且分散,還會隨著人口而流動,其監測費用與難度相對較高;從河流區域性來看,一條河流或一個湖泊流域的覆蓋面常常跨越幾個行政區,如田納西河就流經弗吉尼亞、北卡羅來納、佐治亞、阿拉巴馬、密西西比、田納西和肯塔基7個州。美國排污權交易的市場主體主要有三類:達標企業(原有經營者)、投資者(新建經營者)和環保組織;環保組織的加入,則能通過儲存排污權從而推動區域污染總量的絕對減少,加快改善區域環境質量。
2我國水污染排污權交易市場建構之借鑒
水污染排污權市場之建立較之大氣污染有一定的難度,這是因為水污染自身具有的多變性、流動性以及區域性所致。那么何妨不以區域為對象,建立一個區域性排污權交易市場。就太湖流域而言,“2007年11月,江蘇省環保廳正式宣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排污權交易制度將在太湖流域地區試點實施;就COD排污權而言,其初始價格為,化工企業為每千克10.5元,印染企業為每千克5.2元,造紙企業為1.8元,釀造企業為2.3元,其他企業則為4.5元”。按照江蘇省排污權交易市場建設規劃,從2010年起,太湖流域水污染物排污權交易市場將會初步形成;但太湖流域區并非只有江蘇一省,還有浙江與上海這一省一市,兩省一市需在各自水污染物排污權交易市場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摒棄地方之間的差別,最終形成整個長三角地區一體化式的排污權交易市場。
關于排污權初始分配方式,“我國正在太湖流域實行排污權有償分配的試點,將排污指標作為資源實行初始有償分配”。就目前中國的企業水污染“貢獻”來說,此種有償分配的方式適合推廣適用,而非像美國一樣以無償分配為主。首先,就現有排污企業而言,有償分配將會刺激其削減排放指標的積極性。其次,如果適用無償分配,就會產生這樣一個困境;新建企業為進入市場,只能向原有無償獲得排污權的排污企業購買排污權,該原排污企業無形之中就獲得了一個巨大的商機;而這也會增加政府部門“權力尋租”的可能性。
關于排污權交易主體。排污權交易主體中,應當納入環保組織和人民政府。其一、納入環保組織的原因,在于其可通過交易得到排污權以后,將該排污權徹底凍結以改變市場上現實存在的排污權總量,促使區域環境總量進一步削減、區域環境進一步改善。雖然我國環保組織剛剛起步,并無充足的資金與實力去和大企業抗衡,但權利始終要給予,否則就等于自己親手掐滅了希望。其二、政府的介入,則可扮演排污權市場價格調控者的角色;如果排污權價格偏低,此時政府就需大量買入;如果市場價格偏高,則需將手中儲存的排污權投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