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麗娜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公司規模不斷擴大,一些公司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目標而不顧社會公共利益,從而引起嚴重的社會問題。權利意識的覺醒使人們對“公司社會責任”呼聲日益高漲。文章以我國現行公司法關于公司社會責任的規定為出發點,對這一問題進行初步探討,并對如何準確理解公司社會責任提出一些基本看法。
關鍵詞:公司;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F426.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8937(2009)24-0176-01
大陸最早研究公司社會責任理論的學者之一劉俊海的定義是:公司不能僅僅以最大限度地為股東們贏利和賺錢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應當最大限度的增進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會利益。
1我國公司社會責任的現狀分析
①我國公司社會責任的立法規定。公司法第5條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監督,承擔社會責任。第17條第一款規定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首先要依法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其次要依法參加社會保險,再次要加強勞動保護。除了公司法的規定外,其他相關法律對市場經營主體社會責任的規定同樣適用于公司,如保護環境,依法納稅,分擔社會就業等社會責任。上述內容看,公司法對公司社會責任規定較為抽象,單一,主要是公司對職工的社會責任。②我國公司社會責任的立法缺陷。對于公司是否應當承擔社會責任,我國立法已給出肯定答案。但公司社會責任內容龐雜,非公司法中簡單的一項條款所能囊括。學者劉連煜將公司承擔社會責任分為三個層次,即遵守法令責任、實踐公司倫理之責任和謂之自行裁量責任。新《公司法》并沒有準確界定公司社會責任概念,《公司法》和其他專門立法中沒有明確提出這些法律規定的責任就是公司社會責任,使公司社會責任立法不成體系,沒有系統化約束和保障。
2我國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與完善
①嚴格貫徹新《公司法》規定。完善與公司社會責任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司法力度。在中國,實現公司社會責任首先要實現企業的守法責任,這是對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最低要求。例如, 對于新《公司法》規定的職工享有職業培訓和崗位培訓,參加社會保險以及關于報酬、工作時間的規定,股東享有的提出訴訟、退出公司等規定都應該嚴格貫徹落實,公司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剝奪其權利和自由。
②完善公司違反社會責任的法律責任及權利救濟制度。我國新《公司法》雖然明確規定了公司應承擔社會責任,但仍缺乏公司社會責任承擔的方式,為避免法律執行力不足,需要公司法與其他相關法律相配合,達成完善的體系。
公司作為一個法律和社會中的人,占有和處置了社會大部分資源,也就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如環境保護、勞動安全、社會保障等。片面強調公司營利性,也釀生了諸多社會問題,如欺詐消費者、污染環境、損害債權人等。目前普遍存在公司缺乏誠信,唯利是圖,不注重員工福利等問題,新《公司法》沒有明確規定。關于司法救濟,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新《公司法》第205條規定“公司在合并、分立、減少注冊資本或進行清算時,不依照本法規定通知或者公告債權人的,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改正,對公司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于損害職工和小股東權益的法律責任則完全沒有規定。當務之急是在現有法律基礎上完善發展新《公司法》關于公司社會責任的規定,與其他配套法律如《刑法》《民法通則》等銜接。
③引導企業參與社會責任標準認證。企業社會責任的推展離不開相關社會責任標準的認證活動。這類認證應在政府的指導和監督下,從社會、經濟、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情況給予客觀評估,定期公布評估結果,使之成為權威的參考依據。社會責任標準認證客觀上形成一種約束機制,促使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因此政府應當引導企業參與認證。根據我國國情,認真研究國際上相關標準建立我國企業社會責任認證制度。
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發源于美國,產生伊始便引發爭論無數,有關公司社會責任內涵外延的爭辯加速了公司突破營利的唯一目的性。關于公司社會責任的討論也由側重于道德倫理層次向法律層次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現代企業,在追求營利的同時,應以高度責任感關注賴以生存、并將繼續向其索取財富的社會。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不可能永續經營,一個缺少強烈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的社會,也不可能健康發展。惟有力爭牟利、遵守法律、重視倫理并樂善好施的企業,方堪稱為真正對社會負責任的企業,方能在自身發展中與社會形成良性互動,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