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林
“陽光工程”是由政府公共財政支持,主要在糧食主產區、勞動力主要輸出地區、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開展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領域就業前的職業技能培訓示范項目。按照“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管、農民受益”的原則組織實施。旨在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就業技能,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實現穩定就業和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
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缺乏轉移就業的職業技能,難以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難以在城鎮實現穩定就業,難以提升從業的崗位層次。為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農業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設部從2004年起,共同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簡稱“陽光工程”)。
組織實施:
(一)組織領導。在國務院領導下,由農業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設部共同組織實施。成立全國陽光工程辦公室,負責制定政策、綜合協調和項目監管。各地在黨委和政府統籌領導下,成立陽光工程辦公室,負責組織開展本轄區的陽光工程各項工作。
(二)培訓管理。各地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以訂單培訓的形式,面向社會招標確定項目實施單位(一般為職業技術學院)。培訓單位根據用工需求,制定培訓計劃,安排培訓課程,組織開展培訓和就業服務工作。
(三)資金管理。培訓經費實行政府和農民個人共同分擔的機制。政府補助資金由中央財政扶持資金和地方財政扶持資金組成。政府補助資金通過培訓券方式或培訓機構降低收費標準方式直接讓農民受益,不用于培訓單位基本建設、培訓條件建設和技能鑒定。
(四)監督檢查。建立行政領導責任制,逐級落實責任。向社會公布培訓單位、培訓任務、培訓專業、收費標準及資金補助等情況,設立舉報電話,接受社會監督。建立培訓項目法人責任制,承擔項目的培訓單位對項目的申報、實施和資金使用負責。開展培訓項目檢查驗收,重點檢查農民培訓臺賬、農民轉移就業臺賬和補助資金使用情況。發現有違反相關規定的,將進行嚴肅處理。(北京 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