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吉松
摘 要:盈余管理一直都是理論界和實務界研究的熱點。盈余管理廣泛地存在于上市公司,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勢。文章立足我國實際,研究我國的盈余管理的現狀,提出了治理盈余管理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動機治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6-063-02
一、文獻綜述
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在西方國家的會計理論界,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的關系研究也有十多年歷史。它之所以成為會計界研究的熱點和難點,是因為它具有普遍性、長期性及極大的負面影響性。因此,國內外學者都進行了大量且十分有效的研究工作,下面將回顧一下這方面的研究情況:斯威尼等(1994)在《Debt Covenant and Manipulation of Accruals》和《Debt-Covenant Violations and Managers》兩篇文章中指出,在公司被披露有負債契約違約情況的前一年,公司管理人員普遍作出了調增盈余的盈余管理行為,而在違約發生當年,有近一半公司預期有調減盈余行為,其他公司則作出了調增盈余的行為。Hayn(1995)指出,由于存在企業清算價值的底線,投資者對壞消息的反應比好消息弱,由此推斷,投資者較少因為壞消息改變投資對策,因而在對負向的盈余管理的審計中注冊會計師面臨的訴訟風險比正向盈余管理小。夏立軍等(2001)以2000年度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為研究對象, 結果表明注冊會計師并沒有揭示出這些公司針對監管政策(股票特別處理、暫停交易以及配股政策) 進行的盈余管理行為。孫錚、王躍堂(1999)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確實存在盈余管理的傾向,而且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與政府的監管政策不無相關,并指出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不僅有賴于高質量會計準則的建立,更離不開一個有效的準則執行支撐系統。Chen等選取了1995到1997所有上市公司作為樣本,以保牌(凈資產收益率大于零小于1%)和配股(凈資產收益率大于10%小于11%)作為盈余管理指標,其研究結果表明非標準審計意見與盈余管理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章永奎和劉峰(2002)選取1998年128家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公司和128家對照公司,通過橫截面擴展瓊斯模型計算可控應計利潤作為盈余管理指標,發現審計意見和盈余管理具有顯著相關性。
二、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現狀
1.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條件。從國內外學者對盈余管理概念的闡述來看,會計準則(包括會計制度)提供的選擇空間是產生盈余管理的主要條件。但在我國,除了會計準則這一主要因素外,還有一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給盈余管理提供了機會和條件,它們分別是審計市場、政府監督。下面將對這些因素進行具體闡述:
盡管各國的會計準則在不斷完善,盡量遏制盈余管理,但是我們看到盈余管理仍層出不窮。事實上,不論會計準則怎么發展,盈余管理是無法根本消除的。由于客觀和主觀上的原因,會計準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或漏洞,其不完善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的制定過程本身可能存在不合理因素。例如,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人員組成如果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會計準則就可能出現偏向性。其次,企業經營方式的多樣化,不同企業的具體情形千差萬別,會計準則不可能制定得很完備,勢必留有一定的余地,即對于同一類經濟業務,會計準則規定了很多可選擇的會計政策。最后,會計準則與會計實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滯性。會計準則的缺陷會使企業在準則外會計事項的確認和計量方面因“無法可依”而帶有很大的彈性。
注冊會計師審計是把握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真實性的關鍵一環,審計意見相當于是公司財務報表可以流向社會的檢驗單。然而由于我國審計市場的惡性競爭、審計需求不足,導致我國注冊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獨立性不強的重要原因之一,從而使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不能嚴格恪守獨立原則。因此,審計人員即使發現上市公司存在利潤操縱行為也會置之不理,甚至是協同、幫助上市公司作假,客觀上促進了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縱行為。如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為銀廣夏出具嚴重失實的審計報告,華倫會計師事務所為黎明股份出具不實審計報告。
對證券市場和上市公司的監管向來是政府工作的一個重點,其首要目標是保護投資者的利益。證券監管的核心是對信息的監管,而信息監管的核心在于會計信息的監管。但由于法律的不完備性、執法的不到位、懲罰力度不夠,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便經常發生于這些監管的夾縫中。例如很多監管政策很多都規定了一個相對單一的會計指標,資產收益率就是其中一個,相對單一的會計指標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標明確、難度降低。
2.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一般的盈余管理理論認為盈余管理動機主要有:報酬動機、債務契約動機、稅收動機、政治成本動機、代理人競爭動機、資本市場動機。但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環境、經濟環境等方面與其他國家有很大的不同,從而導致我國盈余管理的動機具有中國特色。具體體現在:
(1)避稅、債務契約、報酬契約動機存在但并不強烈。對于我國上市公司,不論上市前后,令地方政府和上市公司絞盡腦汁的常常是高報利潤,避稅的動機不強烈,甚至為了美化報表不惜多交稅。當然,若一些上市公司本身經營業績很好了,可能有會考慮避稅的問題。
由于我國證券市場投機氛圍很濃、“一股獨大”等因素,導致企業的股權籌資成本很低,所以上市公司都偏好股權籌資,其資產負債率一般較低。很多實證研究都發現了這一點。但如果上市公司遇到財務危機而又不能進行股權籌資的情況,那么只能依靠借款渡過難關。面臨資金短缺的上市公司為了獲得金融機構資金,或獲得貸款后注意到本年度的一些財務指標有偏離債務條款的趨勢或已經偏離時,也會有較強的盈余管理動機以避免懲罰。
不論在哪個國家,幾乎盈余管理的報酬動機都是存在,包括我國在內。因為盈余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局部或私人利益,若對管理層沒有好處,他們就沒有必要冒著一定的風險進行盈余管理。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我國經理人市場才剛剛建立,只有少數上市公司開始對董事長或總經理等經營者的管理報酬契約中使用凈資產收益率、凈收益增長率等盈余指標。所以報酬契約的動機體現得并不是很明顯。
(2)應付監管政策是盈余管理的主要動機。許多人認為發行股票可以“圈錢”,可以給企業甚至個人帶來極大的好處。但在我國,企業想要上市必須滿足一些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連續三年盈利,故為了取得上市資格,公司有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尤其是那些經營業績不佳的公司,更需要通過各種手段進行盈余管理以來獲得良好的經營業績,取得上市資格。
我國不發達的資本市場中的配股融資成本低于公司舉債融資成本,而且配股資金幾乎是無代價使用。由于配股對上市公司來說意味著可以融入大量低成本的資金,能否獲得配股資格對于一個上市公司極為重要,但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能獲得配股資格,因為我國證監會制定的配股政策始終包含著會計盈余指標。它要求公司最近3年會計年度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因此,對于凈資產收益率未能達到配股要求但接近配股及格線的上市公司可能會采取盈余管理手段來達到配股要求,爭取配股。按照我國有關規定,如果上市公司連續兩年虧損,或者當年每股凈資產低于面值,或者財務狀況異常時,將進行特別處理(即ST處理)。若其繼續虧損,終止其上市,公司以及其管理人員、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利害關系人的利益都將受到損失,這顯然是公司管理人員不愿看到的。因此,ST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愿望是相當強烈的,管理層往往會采取有利于自己的會計方法和程序,甚至不惜違規違法,以保全上市交易資格。
三、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對策
1.建立健全審計委員會制度。審計委員會是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財務監督起著很大作用。很多學者研究表明,公司在建立審計委員會制度后,有利于遏止管理層對財務報告進行盈余操縱,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但從目前我國情況來看,審計委員會制度還未完全發揮作用,還需要完善。對于建立健全審計委員會制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增加獨立董事在審計委員會中的比例以保證審計委員會的相對獨立性;明確審計委員會的權利和責任。
2.完善會計師事務所聘用制度。我們考察了中國證監會對證券許可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處罰公告,絕大多數涉案公司聘任的都是本地會計師事務所,且聘任期均較長,審計獨立性很可能存在重大減損。完善會計師事務所的聘用和更換機制,為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1)證監會應加強對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對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變更事務所行為予以處罰,同時,應鼓勵因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而遭到解聘的會計師事務所勇敢站出來說明真相,使上市公司妄圖收買審計意見的行為不能得逞。(2)實行定期輪換會計師制度,嚴格限制會計師對同一企業審計的年限。銀廣廈和安然事件告訴我們,會計師事務所與被審單位過長的親密接觸,是導致購買會計行為,會計師事務所喪失獨立性,陷入通同合謀作弊泥沼的重要原因。依據現實情況,所定期限不能過長,也不易過短,以免影響工作效率。目前可暫定為4~5年一屆,且對同一企業的審計工作不能連任兩屆以上。
3.不斷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和執業能力。我們不斷要加強注冊會計師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建立起“他律”和“自律”相結合的職業道德規范模式,使注冊會計師的個人修養得到不斷提高,對公司、政府、社會始終保持誠信。同時,注冊會計師協會應加強注冊會計師的知識培訓,不斷提高專業勝任能力,特別要提高識別盈余管理的能力。
當然,盈余管理涉及很多方面,僅僅依靠審計方面的措施來治理盈余管理是遠遠不夠,還應與其他措施相結合,例如: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縮小盈余管理的空間;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強化股東會和監事會對高管人員的監督;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完善上市、配股、停牌和退市等監管政策,減少盈余管理的外部誘因;完善管理人員薪酬制度,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等等。
參考文獻:
1.夏立軍,楊海斌.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盈余的反應[J].審計研究,2001(4)
2.孫錚,王躍堂.資源配置與盈余操作之實證研究.財經研究,1999(4)
3.6.章永奎,劉峰.盈余管理與審計意見相關性實證研究[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2(1)
4.李淑華.上市公司年度報告審計意見之實證研究——統計特征及其信息涵義[J].審計研究資料,1998(8)
5.蔡春,楊麟,陳曉媛,陳鈺泓.上市公司審計意見類型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滬深股市2003年A股年報資料的研究[J].財經科學,2005(1)
(作者單位:鎮江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鎮江 212016)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