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江民
摘 要:目前,很多在校大學生對高校“兩課”缺乏興趣,甚至厭學。文章認為主要原因是教學的方法問題。文章結合《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和效果,從研討教學作用和實施運用的層面,分析在授課中采用研討教學法的一些心得體會,以期對高校“兩課”教學改革有所裨益。
關鍵詞:“兩課” 《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 研討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6-099-02
高校“兩課”是指我國現階段在普通高校開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2006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對政治課進行改革。現調整后的兩課課程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等。長期以來,由于傳統觀念和經濟社會發展等諸多原因,《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方法仍然缺乏創新的力度和普及度。隨著科技發展,多媒體已經進入課堂教學,但是,很多“兩課”教師仍然停留在在“一張嘴、一根粉筆、一塊黑板”的比較傳統的教學狀態,即使運用多媒體教學,也是簡單的應用(僅把課本上的知識要點做成PPT使用,只是減輕了教師的課堂負擔),多媒體教學成為了一種形式。許多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得不到充分運用和展現。從學生的角度看,僅滿足于對政治理論知識的背誦記憶,但對如何理解和應用卻知之甚少,更談不上主動、積極、自覺的學習。其結果,使我們高校“兩課”難以在這種課堂教學中培養出既有一定理論功底、又具備理解和運用政治理論知識的人才。解決上述問題的途徑之一,就是改進《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的教學方法。研討教學法就是其中一種值得普遍推廣采用的重要的方法。
一、研討教學法的作用
研討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圍繞某一問題或者專題問題進行研究探討性的學習,讓學生在獨立思考、教師引導、互相啟發或爭辯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取得認知思維和情感思維的高效率,提高學生富有創造性的學習能力,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近年來,研討教學法在《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越來越得到推廣。研討教學法有很多自身優點,它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助于變單純“灌輸式”教學為學生“參與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理論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改變教師唱“獨角戲”的局面。具體說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完善《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的教學方法體系。傳統教學是單純灌輸式的教學,學生是被動的、機械的。系統的理論闡述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途徑。通過研討來講解理論意味著在復雜枯燥的理論闡述中引入各式各樣實際生活的元素。研討的話題一般現實有很大聯系,且經過篩選、提煉的,具有典型的特點,使學生易于產生心理、情感方面的認同和感悟,為理性認識的獲得打下堅實的感性認識基礎。灌輸法與研討法相互支持,可相得益彰。
2.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效率。現代學習理論認為,認知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參入的建構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否積極活躍,情緒是否輕松愉快,對于知識能否順利獲得并轉化為長期記憶尤為重要。《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的知識點多,內容豐富繁雜。教授本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法律素質,進一步提高政治素質,增強政治理念,以及培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研討教學法,以“問題”啟思,憑“研討”創新,打破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努力使學生參與《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學習,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學生經過緊張積極的思維活動,在教師的點撥、引導和不同觀點的交流碰撞之中,學會了思考和遷移,完成了知識的內化。
3.有助于提高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和培養大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為完成這一任務,需要充分利用研討教學法。講研討、學研討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與學生一起觀察、分析和理解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觀察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以及應變能力能得到檢驗、鍛煉和提高。
4.研討教學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質。研討教學法,要以理想信念教育、法律法規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在研討教學中,要善于發掘出研討中的政治教育、法律教育因素,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研討法在《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的具體實施
(一)研討的選擇
1.研討教學所選話題或專題要具有典型性和適宜性。典型性在于研討話題或專題與《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的聯系,要求要根據課堂的教學內容選擇話題或專題,將需要讓學生掌握的知識要點合理地、巧妙地隱含在研討之中。通過學生對相應研討的分析,使得原來枯燥無味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并易記憶。適宜性是指研討的選擇和安排能在總體上適合本課教學的要求和適合學生的理解與接收能力。研討必須與教材的理論體系和要求相一致相呼應,不能脫離課程的基本內容,避免出現研討和教材“兩張皮”的現象。
2.難易度要適當。設計的話題或專題,要根據所教學生的年齡特點、原有的知識和能力基礎、教學的目標和教育內容的特點等,精心設計問題或引導學生質疑,確定討論的組織形式,預設教師主導角色的臨場發揮構想,以嚴謹、科學的態度構建每堂課的整體框架,備好、上好課。在通常情況下,程度復雜難度大、觀點不好把握的研討對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更有幫助。但當學生相應的理解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不夠高的時候,就使用一些難度大的個案,會對學生的思想和觀點產生誤導。因此,話題或專題的選擇應該根據書本內容從易到難,循序漸進。
3.避免選用一些政治觀點有誤導性的、內容不健康的研討話題或專題。《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過程,是傳授理論知識的過程,也是培養國家建設所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兩課”教師既要教書,更要育人。因此,所選話題或專題要起到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的作用,避免使用一些政治觀點有誤導性的、內容不健康的研討,以免引起負面效果。
(二)具體的操作
1.教師要具備現代教學理念。教師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研討教學課是鍛煉學生思想、思考、思維、思辨的重要途徑。樹立“教師是課堂授課的主導、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的理念,扮演好好教師這“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教學中將學生的身心引入到研討的具體情境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獨立思索,使學生成為自己學習行為的主人,在學習活動中處于穩定的自主地位,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和創造潛力。
2.教師對研討情況的準確全面把握。教師要熟悉所設計的話題或專題,理清話題或專題與現實社會的連接點,緊密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問題;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反應能力,以便有針對性地來分析和啟發引導;要對在研討中可能產生的問題和分歧有充分的分析預測并制定應對預案,做到心中有數,從容應變避免出現失控現象。
3.參入并掌控學生的參與活動。在研討過程中,教師既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研討討論,使學生從被動變為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更多的學生得到鍛煉。還要參入到學生的討論中去,在討論中進行引導。同時,又要及時調控討論的方向和節奏,提高教學效率,保證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
4.要對學生討論的情況進行歸納與總結。教師要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進行及時和全面的總結與歸納,根據研討中的觀點和事實情況,緊密聯系所教授的內容,把零散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模糊的認識清晰化,引導學生完成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達到對所學所認知的理論的理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林春.當前高校“兩課”教學改革中教學法類型評析[J].高教探索,2005(5)
2.鄭又賢.關于加強“兩課”教學改革的若干新思考[J].福建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4)
3.康建利,張國富.增強高校“兩課”教學實效性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3(11)
4.安鈺峰.關于提高“兩課”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J].高校理論戰線,1998(12)
(作者單位:重慶三峽學院政法系 重慶萬州 404000)(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