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瑾 龐延寧
摘 要:金融危機過程中,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著存貸利差縮小、房地產業不良率攀升、外向型企業風險凸現、企業信用風險加大等多重困境,同時,國家擴大內需的一系列政策也為商業銀行業務拓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置身復雜多變的經濟、金融環境中,如何在金融危機中保持我國商業銀行持續、穩步、健康發展,文章從五個方面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 風險管理 經營策略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6-163-02
金融危機過程中,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著存貸利差縮小、房地產業不良率攀升、外向型企業風險凸現、企業信用風險加大等多重困境,同時,國家擴大內需的一系列政策也為商業銀行業務拓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置身復雜多變的經濟、金融環境中,如何在金融危機中保持我國商業銀行持續、穩步、健康發展,筆者提出如下幾方面的建議。
一、處理好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的關系,突出風險防范的核心地位,切實增強抗風險能力
1.重視風險防范,堅持穩健經營。商業銀行是儲蓄投資轉化的中間環節,追求盈利是銀行作為金融企業最基本的訴求,但本質上,銀行真正經營的是風險,風險內控是商業銀行最基礎最核心的工作。商業銀行必須堅持穩健經營的方針,堅持收益與風險相匹配的原則,重視風險防范,這一條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再一次得到印證。這次金融危機中,一些穩健經營的銀行受到的沖擊很小,但美林、花旗等激進的超大型商業銀行卻陷入困境,特別是高杠桿經營的投資銀行的倒閉或被收購,“大而不倒”的神話不再,這就充分說明了穩健經營的重要性。
2.重視信用風險管理。當前,我國商業銀行主要的業務是信貸業務,利差收入是利潤的主要來源,據某國有控股商業銀行測算,2008年存貸利差達到5%以上。影響商業銀行經營的主要還是信用風險,要強調信貸業務經營管理中的風險控制,強調審慎、穩健的發展戰略,業務管理上要加強市場、行業和區域研究,準確掌握客戶信息,選擇好市場和客戶,把握第一還款來源,確保償付能力,在經濟調整周期更應嚴格準入標準,并做好貸款擔保和抵押的動態管理,不斷提高風險預警監控能力,保持信貸業務持續穩定發展。
3.實行全面風險管理。全面風險管理的基本要義是對信用、市場及操作風險等各類風險進行集中、統一的管理,實現對各類風險的全面覆蓋。當前,境內商業銀行各類理財產品發展迅猛,成為拓寬銀行非利息收入、維系客戶關系的重要途徑。盡管按照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商業銀行不承擔信用風險,但實踐中一旦理財產品所依托的基礎資產出現質量問題,無法實現預期收益,銀行要承擔的責任依然非常之大,所謂“買者自負”原則在實際工作中還難以實現。對理財產品蘊含的風險要高度重視。
4.加強風險管理基礎工作。風險管理基礎工作包括基礎制度、基礎流程、基礎數據、基礎工具的建設,確保風險偏好的準確傳導和有效落實。一是對基礎制度進行系統梳理,各項業務都要做到制度先行,同時針對薄弱環節加快配套完善。二是在基礎流程方面,根據客戶需求和業務邏輯進行合理優化,將風險管理有機嵌入流程之中,提高流程效率和風險管控效果。三是在基礎數據方面,規范數據標準,建立統一的基礎數據庫,做好業務數據積累;大力研發數據分析挖掘等技術工具,為產品營銷、風險管控、經營決策、客戶關系管理等工作提供支持。四是在基礎工具方面,要盡快形成一套較為完備的風險管理工具庫。
5.充實資本,提高風險應對能力。一是要通過發行次級債等方式增加資本。有的商業銀行在業務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資本金卻自上市以來就一直沒有擴充過,通過發次級債的方式來充實資本金,可以適應規模快速發展的需要。二是要主動提高撥備覆蓋率。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對宏觀經濟周期變化的反映有滯后性,隨著信貸規模的擴大,信貸風險暴露不容小覷。為此,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至少要達到130%以上,風險較高的銀行應進一步將撥備覆蓋率提高到150%以上,商業銀行應該主動提高撥備覆蓋率,提高風險應對能力。
二、加大信貸投放,加強對經濟的支持力度,促進經濟增長
1.加大信貸投放,促進效益增長。經濟是第一性的,金融是第二性的,商業銀行經營效益提升基礎是經濟的穩步增長。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為了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央出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提出了擴大投資的重點領域和方向。為加快這些重點領域的建設,從去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擬新增投資1.18萬億元,加上地方和社會投資總規模共約4萬億元。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主體,作為國民經濟高效運轉的核心,必須加大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也必然從擴大內需政策中受益。同時,自去年四季度我國貨幣政策走向寬松,寬松的信貸規模和持續下行的利率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形成兩方面壓力,商業銀行必須把握機遇,在本輪擴大內需的過程中發展自己。
2.大力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商業銀行應服從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局,順應當前包括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在內的宏觀經濟調控方針,以市場為導向,主動調整和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對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優質大型基建項目的信貸投放。同時,對于某些投資額巨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應強求獨家承辦,要通過加強同業溝通協商,采取組建貸款銀團等方式加強合作,實現投資方與各商業銀行多方共贏。
3.大力支持優勢行業。加大對國家宏觀政策受益行業、抗周期性強行業、熟悉和具備優勢行業的投放力度,重點支持資源優勢型、壟斷性行業、財政實力強的城市基礎設施、節能減排、具有核心技術特征的裝備制造、技術成熟的科技創新、有集約化經營特色的涉農、有確定還款來源的災后重建等行業領域,以及包含教育、衛生等行業在內的民生領域,支持包括廣電、新聞出版、文化藝術等行業在內的文化創意產業。
4.大力支持優勢地區、總部經濟。所謂總部經濟是指某區域由于特有的優勢資源吸引企業總部集群布局,形成總部集聚效應,并通過“總部—制造基地”功能鏈條輻射帶動生產制造基地所在區域發展,由此實現不同區域分工協作、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經濟形態。我國主要總部經濟區域大多聚集在國內一線城市中。加大對優勢地區、總部經濟的支持可以有效規避風險,拓展優質資產。
5.信貸投放中有保有壓。金融危機中我國宏觀經濟的整體好轉仍尚需時間,另外,宏觀調控帶來的許多行業、企業和區域經濟的變化與調整仍在繼續,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對于商業銀行經營影響仍在加深。商業銀行既要支持經濟發展,在發展中壯大,又不能盲目放貸,為不良資產暴露埋下隱患。因此銀行應該加強前瞻性,在整體經濟形勢明朗之前,應實行穩健的信貸政策,在擴大信貸規模時要慎重,高度重視和防范新的金融風險。
三、加強信貸、產業結構調整,保持可持續發展
1.加強信貸結構調整。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進一步加深,宏觀經濟形勢面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行業低迷和經濟持續下行,信貸風險繼續加大。商業銀行應當把握當前國家擴大內需、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良機,繼續加強資產存量和增量結構調整,將銀行的信貸與產業和財政政策結合起來,保障對符合國家產業和宏觀調控政策、前景良好的領域和企業的重點投放。
2.保證符合條件的中央投資項目所需配套貸款及時落實到位。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優化信貸資金結構,統籌配置信貸資源,優先保證手續齊全、符合項目開工和建設條件的中央投資項目所需配套信貸資金及時落實到位。
3.加大信貸退出工作力度。對于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要求的客戶和項目、不符合信貸準入標準的客戶、不良率偏高不符合本行風險偏好的劣質客戶、行業發展前景不明朗、判斷不清、長期風險不確定性較大的客戶和項目、列入不良信用內控名單和銀監會大額不良監控系統的客戶、公司治理和財務混亂、弄虛作假、盲目多元化發展的客戶、受經濟危機打擊較大、市場前景黯淡、風險較高,已經停產、半停產、庫存非正常增加、虧損、利潤下滑過快等經營存在明顯問題的客戶等,切實加大信貸退出力度,實施主動退出。
4.穩步推進,做好中小企業、支農、消費信貸工作。研究廣大中小企業的不同需要,開發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務產品,建立與中小企業相適應的信用評級體系,善于發現和支持那些造血功能強、成長快、信譽好的中小企業和項目,對資信達標、風險控制落實到位的中小企業,加大信貸投放力度。
四、加強對新產品運用的管理,加強對衍生品的管理
1.加強并購貸款的管理。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并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允許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開辦并購貸款業務,這意味著自1996年央行發布《貸款通則》規定借款人不得用貸款從事股本權益性投資以來,銀行貸款首度被允許流入股權投資領域。并購貸款不僅是一筆貸款,同時它將加速銀行投行業務的轉型,這種轉型方式將極有可能使銀行的身份從單純的貸款人向財務顧問并最終向股東身份轉變。并購貸款業務放開可使銀行參與股權投資,也將會給銀行帶來豐厚的利潤與想象空間。同時,并購貸款具有風險大、技術含量高、復雜程度高、個性化強的特點。銀監會對開展并購貸款的商業銀行設定了較高的門檻,商業銀行在并購貸款開展初期應加強管理,穩健發展。
2.加強金融衍生品的管理。我國商業銀行不能盲目效仿西方國家的做法,無節制地開發金融衍生品,應該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建立金融風險轉移機制。西方國家所開發的許多金融衍生產品已經脫離了風險控制的范圍,成為少數金融冒險家轉嫁風險、牟取暴利的工具。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必須服務于實體經濟,金融機構必須加強對金融衍生品的管理。
五、加快業務轉型,大力發展中間業務
1.加快業務轉型。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加速推進戰略轉型,實施“零售銀行戰略”和“綜合經營戰略”。戰略轉型的主要內容包括收入結構、業務品種、經營模式的轉型。收入結構逐步從以利差為主的收入模式向利差和收費并重的模式轉變。業務品種逐步向直接融資、利率市場化影響較小的市場和業務轉型,支持零售業務、擴大零售業務和中間業務的比重,大力發展投資銀行業務,加大向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能力,特別關注新興服務業。經營管理模式由層級制向矩陣制和單元制過渡。戰略轉型是商業銀行適應利率市場化改革、適應金融脫媒、增加利潤來源、為客戶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的需要。各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加快戰略轉型的步伐。
2.努力拓展中間業務收入。2008年后半年,我國利率持續下調,貸款利率的調整幅度大于存款利率(存款降189個基點,貸款降216個基點),對商業銀行的利潤空間造成擠壓,客觀上要求商業銀行進一步拓展中間業務收入。同時,中間業務的增長,將大大拓展銀行未來收入和盈利的增長空間,對商業銀行抵御金融危機進一步惡化帶來的風險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李文龍.商業銀行緣何要密集發行次級債.金融時報,2009.2.18
2.黃麗珠.如何堅守風險管理這條商業銀行的生命線.金融時報,2009.2.9
3.黃麗珠.從此次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看:風險內控是金融機構最基礎最核心的工作.金融時報,2009.2.2
4.關于進一步加強信貸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指導意見.銀發〔2009〕92號
(作者單位:山西省建設銀行公司業務部 山西太原 0300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