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生
摘 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適應時代發展的產物,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凸顯了一定的功能。但由于各種原因,在組織結構、政策環境方面存在較多的問題制約了其功能的充分發揮,需要從內部組織結構、外部環境、推廣典型等方面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關鍵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法律規范 政策環境 市場導向
中圖分類號:F3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6-228-02
一、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性質及其產生背景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民在自愿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對成員提供服務為宗旨,以生產經營活動為紐帶,以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有關合作為重點,以維護成員利益、增加成員收入為目的,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自我積累的經濟組織,它具有民辦性、合作性、專業性、企業性、網絡性等顯著特征,同時它還具有自愿性、互助共濟性、民主管理性、非營利性、以利潤返還性分紅為主等性質,屬于當前在世界市場經濟發達國家農村普遍存在的勞動者的約定共營制經濟。
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村改革和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產物。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習慣了單家獨戶傳統生產方式的中國農民,由于生產規模小、資金實力弱、技術水平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小農戶面對這個大市場,處處難以適應,難以取得優勢地位。此時的農民迫切需要一個能夠表達和維護自己經濟利益的組織。從政府方面來講,政府不會聽任億萬農民處在困境而不顧。并且,這種狀態也不利于經濟持續、均衡發展,不利于較為公平的收入分配,不利于社會安定。所以政府積極支持、鼓勵、援助農民組建合作經濟組織。有組織的農民也便于與政府互相溝通、良性互動。因此,隨著內部需求的產生、外部條件的完善,一種新型的合作經濟組織——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應運而生。
二、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自身結構上存在缺陷。首先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組織結構具有不穩定性。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入和退出采取自愿原則,完全是依靠農民的覺悟約束,一旦市場發生變動,或者經營條件稍有惡化,部分農民就有可能迅速退出組織,抽回股金,使組織難以抵御企業的競爭。同時,由于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結構不穩定,使其生產資料和產品數量會經常發生變動,給遠期買賣合同的履約造成困難,會增加組織的運營成本。其次,組織化程度不高,內部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國多數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經濟實力較弱,組織規模較小,組織能力較差;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有組織、無活動;有些組織的經營狀況與農戶利益關系不大,農戶很少關心組織的運營情況,對組織缺乏熱情。一些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內部運行機制不健全、不規范,多數沒有建立規范的章程和財務、分配制度,宗旨模糊,責任不清,產權不明,機構設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許多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存在著一種“拉郎配”的現象,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有的僅僅只有一塊牌子,組織成員與協會之間的關系松散,沒有真正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關系,協會改組、解體過于頻繁。因此,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很難達到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實現農戶進入市場的規模效應、提高農戶的市場競爭力的目的。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這種現象主要是由合作組織的發展不規范、內部制度不完善所造成?!?/p>
2.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給不足與越位并存。目前,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政策供給處于明顯不足的狀態。政策優惠不統一。盡管國家可以通過計劃形式增加財政專項資金的投入,但各級地方政府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財政資金支持有著明顯的差別,部分地區甚至擠占挪用農村財政專項資金。雖然各級各地政府都在加大宣傳,積極引導和規范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但在政府服務和監督管理水平上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不能適應農村合作經濟發展的形勢,因此各級政府需要從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扶持,同時政府的官本位思想仍然嚴重,管理和服務能力亟待提高。政府應當把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作為國家保護和支持農業、維護和實現農民合法經濟權益、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重大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許多地方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形式趨向于行政化,這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本身的性質是相背離的?,F階段我國農民總體上組織程度還不高,已有的一些農民組織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農戶與市場、農戶與政府的中介,許多組織都掛靠在政府部門,實際上只是政府在農村的“代理人”,其農民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并不明顯。同時,新興的社會服務性和行業性等非正式組織也多在政府的監督管理下成立運行,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甚至有些地方把是否有合作經濟組織作為衡量政府政績的一項標準,使得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背離了其應有的發展軌跡,性質也發生了改變。正如有學者指出:“公共政策存在著雙刃劍的影響,從整體上來看目前主要是促進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但在有些地方政府的力量過于強大,沒有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集中度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存在著拔苗助長之嫌。”
3.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服務水平較低,缺乏市場競爭力。我國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尚處于發展初期,其所擁有的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相當缺乏,從而導致其普遍存在服務水平較低、缺乏市場競爭力、不能滿足農戶需求的問題。從服務范圍來看,現有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普遍規模偏小,基本限于本鄉、村的服務,且不少組織僅僅是親朋友鄰之間的一種互幫互助、合伙經營,帶有明顯的自然經濟痕跡和小生產者的烙印。由于規模小,經濟實力弱,服務范圍窄,形不成具有規模效應的產業帶,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所起作用有限;從技術服務來看,多數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都是依靠當地政府和農業部門來提供,其本身缺乏先進的生產技術傳播途徑;從信息渠道看,很多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收集市場信息時都沒有條件利用網絡等先進的信息技術,信息的收集和傳遞只能依靠報紙、廣播、電視、固定電話等傳統信息渠道,從而導致其信息獲得相對滯后、信息處理不及時、信息傳播不到位。由于以上原因,使得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有關農業生產的農產品的加工、儲藏、資金融通、農業保險等許多方面服務能力十分低下。
4.缺乏市場導向性,經濟效益低下。市場經濟條件下,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取得一定程度上要看經濟組織是否能以市場為導向,要看經濟組織是否能面向市場、服務市場。優秀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需要有懂經營、善管理、具有較高威望和組織協調能力、同時又有奉獻精神的帶頭人。而由于農民本身的特點,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管理人員素質狀況較差,很多人根本不具備現代企業管理知識,對于市場經濟的規律和運作機制了解甚少。這直接導致了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在經營中不能以市場為導向,生產經營和銷售等環節存在明顯的盲目性,直接結果就是導致組織本身和組織成員所獲得經濟效益低下,也一定程度上致使農民加入專業組織的積極性降低,阻礙了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進一步發展。
三、解決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問題的對策措施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建立完善并充分發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是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解決農村和農民問題的一條重要又十分有效的途徑。但由于其自身和外在原因的制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遇到了很大的發展瓶頸,其作用的有效發揮受到了極大地制約。因此,應該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這些問題,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
1.從制度上完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制度是保障一個組織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要想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服務水平,首先需要提高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內部的管理水平和運作機制。合作經濟組織是否能發展壯大,關鍵是要完善各種運行機制,正確處理利益分配關系,解決內部人控制問題,真正實現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的原則,必須在完善內部治理結構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內部管理章程,一是要建立健全民主決策制度。制定并嚴格實施合作《章程》:制訂財務管理、民主監督、經營決策等規章制度,并通過簽訂合同、協議、契約等,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規范各自的行為,始終堅持合作制原則,為社員提供信息、技術、生產、收購、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方面的服務,以市場為導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真正辦成“民辦、民管、民受益”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對于會員較多的合作組織,可考慮設立會員代表大會,以提高決策效率。二是提高管理層的經營效率。在有條件的合作組織內部實行董事會和經理層分工治理的模式,聘用職業經理專門經營合作組織,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建立健全監督制度。提高監事會和普通會員的監督能力,充分發揮相關管理部門、監事會和社員大會的監督作用,確保農民合作組織真正為社員謀利。四是合作組織必須建立風險補償制度,用以補償會員因不可預見因素造成的損失,保障會員收益。
2.改善公共政策的外部環境,為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強合作,制定政策,形成推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良好氛圍。要在財政、金融、稅收、土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給予積極的支持和扶助。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應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任何單位或部門不得侵害其利益,不得亂收費、亂攤派、亂集資、亂罰款;對具有一定規模、運作良好、且具有一定示范性的專業合作組織要給予一定的財政扶持資金,以幫助其加強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引進、產品促銷等;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給予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享受其他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同等的稅收優惠等。鼓勵農村信用社加大信貸投入和信貸優惠,以改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融資環境。通過規范引導、政策扶持等途徑,鼓勵農民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打破區域界限,實行優勢疊加,聯合抗御市場風險,通過組建跨省農民聯合體,搞活新型“外向農業經濟”。要在教育和技術上給予幫助,支持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要積極開展培訓,普及合作經濟組織知識。合作經濟組織作為農村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新事物,對其認識有一個不斷引導的過程,而培訓則是深化認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民生產技術、營銷知識等方面培訓,另一方面要加大合作組織知識的培訓,以提高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業務能力。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會議、網絡等形式,廣泛宣傳,增強全社會支持的意識,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3.要擴大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示范效應。抓好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試點示范和推廣工作。各級政府可以在產業基礎良好、農戶經營的專業化、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方開展試點工作,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傳播農民合作理念、澄清人們的模糊認識、普及合作經濟知識、增強農民參與合作的興趣和信心,利用研討會、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培養合作事業的骨干、中堅力量和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人才。幫助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進行自身能力建設,培育合作社的組織凝聚力,打造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以及建立合作社與政府的良性互動關系。扶持合作組織健康發展的最有效途徑就是抓典型。要加強調研,總結典型經驗,發揮典型的示范作用。為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提供具有普遍意義、可供借鑒和推廣的做法,帶動合作組織的全面、協調發展。發展重點應圍繞主要農產品生產展開,如優質糧油產業、經濟作物優勢產業、優勢養殖業、優質農產品加工業、營銷業等。對專業合作組織必須堅持“先發展后規范、邊發展邊規范”的原則,不搞統一模式,一切以農民的需要為出發點。
4.加強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人才輸入和培訓。解決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管理水平和效益低下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要提高組織管理人員的自身素質,尤其是對其管理能力、經營能力的提高。為了推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可以積極輸送高素質人才,補充新鮮血液。如今各地都積極選聘優秀大學生村官,這些大學生可以一定程度上將其向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方面傾斜。同時要做好對相關人員的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自身素質和經營管理能力,培養具有現代市場意識的管理者。
參考文獻:
1.梁燦云.試論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組織結構缺陷及制度創新[J].農村合作經濟,2004(10)
2.何雨虹,劉潤秋.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現存問題及破解方案[J].農村經濟,2005(5)
3.龍慶國,林萬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運行機制分析與政策影響評價[J].農業經濟問題,2005(9)
4.洪錫良.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村經濟,2005(3)
5.郝小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利益機制與治理結構分析[J].理論導刊,2005(4)
6.胡健.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思考[J].農村經濟,2005(8)
7.朱國云.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江海學刊,2005(6)
(作者單位:中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管理學系 山西太原 030051)(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