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王生產線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是一片被冰雪覆蓋的土地,但就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瑞典人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便完成了個經濟奇跡。在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瑞典依靠以工業化為主。以出口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搖身一變從貧窮落后的農業國家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工業化國家。
地廣人稀的瑞典是歐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總入口只有九百多萬。按理論來說,每個瑞典人至少擁有五萬平方米的土地可供使用,可實際上瑞典的居民主要集中在南部。人口基數小導致國內市場很小,但依靠占到國內生產總值近50%的出口。瑞典還是成為了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一條條凝聚著瑞典人智慧和辛勤的流水線,為他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
當然,這個熱愛運動的國度也輸送出了不少體育明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項目就是網球。細數男子網壇歷史上的風云人物,連續三年奪得法網、溫網冠軍的比約·博格(Bjorn Borg)。1988年拿到四大滿貫中三個冠軍的維蘭德(Mats wllander),17歲那年包攬四大滿貫青少年組冠軍的埃德博格(stefan Edberg),都是瑞典出品。他們都曾經登上世界第一,在上世紀的70、80、90年代輪流攀上世界網壇的峰頂。我們不禁要感嘆一句,這個北歐大國除了擁有一流的工業生產線之外,還有一條令絕大多數國家望塵奠及的網球“世界第生產線”。在一項網球公開賽時代(1968年以后)40大球星的評選活動中,比約·搏格、維蘭德、埃德博格均排進前15名。前15大球星之中瑞典占據三席,僅比美國少。
瑞典能夠開創出這樣的網球太時代,頭功還應該記在比約·博格賬上。盡管年僅26歲就因為與國際網球聯合會的過節毅然選擇退役,但外號。冰山”的他留下的輝煌戰績和做出的技術創新仍是大多數球員窮其職業生涯也無法超越的高峰。在九年的巡回賽生涯里,比約·博格的大滿貫單打奪冠率為41%(27次參賽1|次問鼎),大滿貫單打勝率為89,8%。這些記錄塵封近30年,未來也很難有人打破。維蘭德這樣表達對博格的敬佩之情:。博格是網壇傳奇。我之所以打網球就是因為他。我為他打網球的方式和連奪五次溫布爾登冠軍的壯舉而著迷。他一手將網球變成了在瑞典極受歡如的運動。“
追求平凡
優秀、智慧、美麗、勤奮,人們都會喜歡別人用這樣的詞語夸獎自己。然而,瑞典人最想聽到的贊美卻是“你很平凡”。瑞典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干練、有組織能力、整潔。從他們聞名世界的品牌宜家和H&M;那里,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這些屬性。在外國人看來,瑞典人能干、正直、衣著得體,但也不免有些冷淡和乏味。可你千萬不要被這些表面現象左右,掩蓋在表象下面的是瑞典人的激情、多愁善感以及深藏的民族自豪感。
早年,瑞典前首相索比約·法爾丁在斯德哥爾摩公寓樓水池子里洗襪子的照片被世界各地的報紙轉載。可是這件事在瑞典并沒有引起多少新聞反響。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件很平凡的事。長久以來。瑞典人甘愿把平凡當作信念。他們天生憎惡鋪張、奢侈、華麗、自吹自擂。不論你是女王、諾貝爾獎獲得者或是搖滾明星,生活得越接近普通人越好。在大多數瑞典人看來,財富、地位、信念三者,唯有信念才能使^充實,這是一個在平凡中追求卓越的民族。
這些品質在瑞典網球選手身上也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賽場上的比約·博格金發飄逸,收放自如,被人視如天神。可退役后他卻非常低調,很少再回溫布爾登草地,也并不想重溫那種君臨天下的感受。埃德博格創紀錄地五次獲得ATP體育精神獎,他掛拍之后,ATP干脆將這—獎項更名為“斯泰芬·埃德博格體育精神獎”。退授后的埃德博格也很少在公共場合露面,并且一直恪守著當運動員時自律和不飲酒的好習慣。
瑞典球員的低調還體現在他們的團隊精神之中。他們率先嘗試將集體主義觀念融入網球這項個人運動中,而不是將取得好成績的球員塑造成一個供人頂禮膜拜的明星。這讓瑞典在戴維斯杯這種團體性的比賽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1975年到1998年間,瑞典隊七度捧走戴維斯杯)。比約·博格、埃德伯格和維蘭德對于戴維斯杯的比賽一直都是傾盡全力。比約·博格在戴維斯杯為瑞典隊留下了37勝3負的傳奇戰績;埃德伯格為瑞典隊征戰13年。戰績為47勝23負;維蘭德的戴維斯杯戰績則是43勝18負。在維蘭德和埃德博格的共同帶領之下,瑞典隊于1983年到1989年難能可貴的連續7次闖進戴維斯杯決賽。
平凡中追求卓越,低調中流露渴望,團體中造就個人,這些原本矛盾的概念在瑞典人的骨子里變得和諧。
新世紀的等待
2008年的上海末代大師杯,迎來了新科冠軍德約科維奇。也送走了瑞典老將比約克曼(Jonas Biorkman)。當所有觀眾被比約克曼招牌式的擁抱所感動時,瑞典網球的一個時代也悄然結束了。
同樣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諾曼(Magnus Norman)、恩奎斯特(Thomas Enqvist)、托馬斯·約翰松(Thomas Johansson)和比約克曼是埃德博格之后瑞典網球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瑞典四杰”。對于喜歡用黃色和藍色裝扮自己的瑞典球迷來說,2002年1月27日是興奮難以抑制的一天。16號種子瑞典入托馬斯·約翰松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在決賽中擊敗薩芬爆冷奪下澳網冠軍。這一個大滿貫單打冠軍,瑞典人已經等了整整10年。1992年美國公開賽,埃德博格決賽擊敗桑普拉斯的情景在瑞典球迷的腦海中已然模糊。
相較比約·博格、維蘭德、埃德博格前赴后繼創造出的那段光榮歲月。“瑞典四杰”鮮有驚人之舉。恩奎斯特和諾曼曾經分別打進澳網和法網的最終決賽,結果都敗下陣來。無情的傷病要是中斷了他們職業生涯。隨著四個人里面堅持到最后的比約克曼也作別網壇,瑞典網球的接力棒交到了80后的手中。可如今,排進世界前50位中只剩下了索德林一個孤單的瑞典身影。
邁入新世紀之后,瑞典網球進入了一個青黃不接的階段。和新人輩出的西班牙、法國、阿根廷等國相比,瑞典已不在國際網壇的聚光燈之下。對此,比約·博格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祖國擺脫窘境。他對未來依然充滿信心:“出現一名優秀的職業選手還需要幾年的時間。但瑞典擁有許多非常有才能的少年運動員。選擇的余地很大。”更何況。網球的價值并不只是用炫目的成功來詮釋的,多年默默付出和拼搏的過程才是這項運動真正吸引人的地方。這樣一個樂于追求、享受平凡的民族正是懷著這樣的體育精神去做每一件事。
曾經的輝煌讓瑞典人懷念,新—輪的輝煌令瑞典人期待,不論處在什么情況之下,他們總會懷著那一顆相同的平常心去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