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干橋
從19世紀末至今,全球氣候雖有波動,但總的趨勢是在不斷變暖,據統計,20世紀全球氣溫升高了0.4~0.8℃,有專家預測到21世紀末,全球平均氣溫可能升高1~6℃,而北極的升溫幅度更大。隨著氣溫的升高,北極的冰蓋正逐漸融化殆盡,并對北極地區的生態環境產生不可逆轉的影響,還可能逐漸演化為國際沖突的新隱患。
一、全球變暖與北極生態環境的演化
隨著礦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和大面積原始森林的毀滅性破壞,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含量正逐年增加,對北極的氣候與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日益顯現。
1.對北極地區氣候、水文的影響
一方面,全球氣溫的升高使北極冰蓋大量消融。據《北極氣候影響評估》的報告統計顯示,在過去50年間,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的年平均氣溫上升了2~3℃,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部的冬天氣溫更是平均上升了2.78~3.89℃;過去30年間,北極地區的年平均海冰量下降了約8%,海冰面積總共減少了98.4萬千米2,比美國德克薩斯州和亞利桑那州兩州面積總和還要大;過去20年間,北極地區的冰層融化導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約7.62厘米。而冰雪的大面積減少,又進一步削弱了地面的反射率,增強了地面的吸收率,加劇冰雪的消融,形成惡性循環。據報道,前不久,加拿大北部北極地的一片面積與紐約曼哈頓島相近的巨大冰原已從斯米爾島上脫裂下來。
另一方面,雖然客觀上存在高低緯之間的洋流系統,即中低緯地區來的暖流在向北極的流動過程中,不斷散發熱量,既對沿途氣溫起調節作用,又使暖流逐漸降溫為冷水。由于冷水的密度大,能“下沉”入海洋深處,并在海底流回熱帶地區,形成高低緯之間循環的洋流系統。但是由于北極冰蓋大量融化,大量淡水流入北冰洋中,融化的淡水與洋流匯合后,因為淡水密度小,洋流無法“下沉”,循環“發動機”停止運轉,使高低緯之間的洋流系統受到破壞,并直接影響沿線及北極地區的氣候。
2.對北極地區生物的影響
由于全球變暖,高濃度的CO2和較高的氣溫將加速北極的光合作用與風化分解作用,從而加快北極生態系統中的養分循環過程,生態系統中動植物群落的組成也會發生改變。許多北極植物物種開始對氣候變化做出調整,并不斷向高緯長途跋涉,逐漸形成新的植物群落。
由于氣溫的升高,冰蓋的消融,北極邊緣的海洋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對原有生物圈產生深刻性影響。冰島漁民在冰島周圍海域捕撈了數十年的細菌胡瓜魚已經逐年減少,而更北的高緯海域洄游的胡瓜魚的數量明顯增加。鱈魚等魚類因為海水溫度的變化而遷移達數千千米;大量冰蓋的消融,北極海邊緣的北極熊棲息地大量消失。據美國地質調查局估計,北極海邊緣的北極熊棲息地,到了夏季可能有多達42%的面積會消失。而海冰大量融化給通常在海冰上捕食海豹的北極熊覓食帶來困難,它們不得不到更遠處尋找食物。漫長的海上跋涉導致其精疲力竭、體溫下降、抵御力減弱,如果遇到海里的大風浪,少數北極熊就可能淹死海中。因為漫長的無冰季節讓北極熊無法獲得正常的食物,美國和加拿大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波弗特海(靠美國阿拉斯加州東北岸和加拿大西北岸)南部的北極熊正在上演嗜食同類的悲劇。
二、全球變暖對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
1.對漁業的影響
全球變暖改變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魚類可能長距離遷移,對環北極國家的漁業可能產生災難性的影響。為穩定和增加捕魚量,很多漁民不得不擴大捕魚范圍,這樣又誘發了各種國際沖突。全球媒體就曾以大篇幅報道過俄羅斯漁民闖入挪威匹次卑爾根群島的事件,專家也曾分析過英國與冰島之間的“鱈魚之戰”。
2.對海底礦產資源開發的影響
氣候變暖,北極冬季變短,穩定的海冰減少,使原來冬季在海冰上進行的石油鉆探活動受到極大影響。但多年冰的徹底消失使廉價的石油鉆探技術在北極應用成為可能。據報道,北極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占世界未開發油氣資源的1/4,而且該地區還擁有大量煤炭、金剛石、金、鈾等礦藏資源,尤其是在當前油價迅速上漲的背景下,北極這塊蘊藏著1 000多億噸油氣資源的中立水域正逐漸成為各國激烈爭奪的焦點。丹麥為找到“石油和天然氣的新儲庫”,就曾試圖證明距格陵蘭島(屬丹麥版圖)1 100英里長的北極水下山脈是格陵蘭島的自然延伸,而俄羅斯和挪威都自稱擁有可能蘊藏量為沙特石油儲量兩倍,達5 800億桶石油的巴倫支海水域的主權。
3.對海上航運的影響
冰川的逐步融化,將使北冰洋沿線的航道得以貫通,如果這條連接歐洲和亞洲的“西北航線”得以四季貫通,將比當年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的開通更具戰略意義。以一艘從荷蘭駛往日本的船只分析,選擇蘇伊士運河和大西洋通過印度洋到達日本需航行2萬千米,選擇大西洋、太平洋和巴拿馬運河則需要航行2.4萬千米,而選擇北冰洋經白令海峽到達日本的航線只要航行1.4萬千米。這縮短的0.6萬~1萬多千米的航運里程給航運公司能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是可想而知的,而隨著航運船只的增多對沿線國家、港口帶來的間接經濟效益又豈能用一個簡單的數字來表達。
4.對地緣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
隨著冰川的逐步融化,北冰洋沿線“西北航線”的開辟,洋底油氣資源的開發,尤其是席卷全球的能源危機的激化,北極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對北極海域的爭奪也逐漸進入白熱化階段。早在2001年,俄羅斯就向聯合國表明了自己對北極數十萬千米2水域的主權,并建立了北極浮動科考站,開展各項科研活動。為了保證其利益不受“侵犯”,俄羅斯在北極建立了一支強有力的北方艦隊。此后,挪威、丹麥、加拿大對北極的“領土要求”也隨之而來。為了與俄羅斯爭奪北極,美國和加拿大則決定建立新的聯盟,擱置彼此在北冰洋問題上的領土爭端,聯手對付來自俄羅斯的挑戰。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透露,美國軍方對自己在北極地區的弱勢地位深感不安,正在積極籌劃擴展美軍在北極地區的軍事空間。美國今夏在阿拉斯加舉行的代號為“北方邊陲—2008”的諸兵種大規模聯合演習被一些分析家認為是爭奪北極的前奏。由于北極歸屬問題從古至今沒有定論,北極的局勢將變得十分危險,并可能演變為國際沖突的新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