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宜立
材料1:根據考古發掘開展的研究工作,人們對城市起源提出三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叫防御說。《吳越春秋》一書有這樣的記載:“筑城以衛君,造郭以衛民。”城以墻為界,有內城、外城的區別。內城叫城,外城叫郭。內城里住著皇帝高官,外城里住著平民百姓。
第二種叫集市說。這種說法把“市”字看得重,它認為隨著社會生產發展,人們手里有了多余的農產品、畜產品,需要有集市進行交換。進行交換的地方逐漸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后來就建起了城。
第三種叫社會分工說。這種說法認為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一個民族內部出現了一部分人專門從事手工業、商業,一部分專門從事農業。從事手工業、商業的人需要有個地方集中起來,進行生產、交換。
問題:你能解釋城市是怎么起源的嗎?
探究:(1)城市的出現需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出現了剩余產品,這是城市起源的物質基礎。勞動分工和商品交換促進了城市的出現。
(2)材料中的三種說法都能成立。第一種防御說強調的是軍事,建筑城郭的目的是為了不受外敵侵犯。第二種集市說是從經濟意義上講城市的起源,有的認為城市是長距離貿易的產物,有的認為城市起源于集中了內部交換過程的區域中心。總之,由于市場貿易引起的高度集中才興起城市。第三種社會分工說,強調社會分工,所以有了農業的分工和商品交換才有了城市的產生和發展。
總結:城市是我們的祖先在生產、生活中,根據需要,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不斷創造建設起來的。后來,隨著歷史發展,城與市的功能及作用越來越大,城市的數量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如今,城市終于成了“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居民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地區”,并且日益發展成為“周圍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材料2:網易2005年3月11日轉載《國際金融報》稱:最近不少專家認為,盡管我們國家的城市化還比較低,但是作為中國城市化發展的排頭兵,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作為世界第六城市群將出現“逆城市化”。為了形成一個綠色的生態環境,上海市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后,目前已經達到了可以走“逆城市化”的階段。
問題: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為什么長三角會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探究:城市化一般指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區轉化為城市地區,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的過程。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出現“逆城市化”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人們對居住環境質量要求高,大城市地區人口過于密集、就業困難、環境惡化、生活質量下降,而鄉村和小城鎮環境質量好。
(2)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新商業區在郊區發展,為居住在郊區的人們提供了便利的服務,達到了現代人們生活的要求。
(3)高速公路、地鐵等現代交通設施出現,家庭汽車的逐漸普及和交通、通訊的現代化,縮短了城市和郊區之間的距離。
(4)城市產業由于地租的不斷上揚,也不斷遷往郊區或其它地區。同時城市中心房價很貴,人們就遷移到房價比較便宜的郊區。
材料3:按照國際慣例,國家城市人口達到60%,那么從城鄉人口構成上可以認為是達到了現代化指標。我國“十一五”期間就是要大力推進城市化的建設。城市化將使中國的多數人改變自己的生存地和生存方式,所以今后居民的主要生活地是城市,不是農村。大批農民離開土地,能不能適應現代化的職業和就業形勢呢?他們過去會種地,他們到城里來,年齡大一些的人會不會打工來維持生存?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怎么樣來解決中國的農村問題、農業問題和農民問題,是城市化進程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問題:快速的城市化會產生哪些三農問題?
探究:城市化是指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區轉化為城市地區,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的過程。快速的城市化將會產生的主要三農問題有以下幾種。
(1)土地問題。城市化過程就是郊區變成城市,農業用地變成城市用地的過程,所以城市化過程中一個很大的難題就是怎樣處理農村土地問題。例如,占用農民土地怎么來補償,農民失去土地后還能不能有一個比較有保障的生活。
(2)產業(就業)問題。在城市化進程中,隨著農業用地變成城市用地的過程,“農民”將變成“工人”,由從事第一產業轉變成從事二、三產業,能否適應現代化的這種職業和就業形勢,收入和生活是否穩定。
(3)移民與本城人之間的關系。特別是本城傳統市民與農民工的關系,這是和諧問題面臨的最大挑戰、最大困難。
(4)其它問題。城市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還很多,如交通問題、環境問題、城市管理問題、城市中的社會保障問題、城市的公共政策問題等。這就意味著在“十一五”的建設期間,我們會在城市化發展推進的過程中,不斷地解決城市化發展中的諸多問題,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