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雷
一、設計理念
根據地理新課標的精神要求,地理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教學設計要體現探究學習的理念,鼓勵學生通過探究學習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創設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引領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地圖找規律、探究問題引資料,并能夠運用比較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實現地理學習方式的轉變。
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氣候條件、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在空白圖上能正確填出南極洲瀕臨的三大洋和相臨較近的大洲,及目前我國兩個南極科學考察站的位置及名稱。
過程與方法:在極地地圖上辨別方向的能力;運用氣象圖、表分析南極洲氣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人類在極地地區的科學考察,以及我國在南極洲建立長城站、中山站和進行科學考察的了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通過對南極洲有關知識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保護南極洲生態與環境的重要性,增強環境意識。
三、教學重點
極地地區地理位置特點和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
極地地區的氣候特點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在以極地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
四、教學難點
南極洲氣候的成因;
在以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
五、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實驗感知啟發等。
六、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導新課,圖像展覽,創設情境
新課伊始,在教室的四周墻壁上張貼極地的風光圖片、中國科考隊員的大幅彩色照片,講臺上放置企鵝、鯨和北極熊的模型,使同學們有身臨其境之感。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下,根據同學們已有的知識導入新課,說一說對于極地地區,你都知道哪些?同學們爭先恐后,長城站、中山站、冰山、企鵝、北極熊……教師對學生進行鼓勵后,在同學們急欲了解學習內容的情況下,用課件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預習思考題,要求同學們看書、討論。
第二環節:找位置,倒圖求異,激發興趣
為了使同學們對南極洲的位置有一個深刻的認識,筆者故意將“南極洲圖”倒掛,同學們立即哄笑起來:“老師,圖掛倒了!”這時筆者故作不解,問道:“圖是掛倒了,可不可以這樣掛呢……”不急于表態,而是引導同學們分析在南極洲圖上如何判辨方向。首先,在地球儀60°S緯線上醒目地標上一個箭頭,繼而向東轉動地球儀,讓學生先側視,然后逐漸將南極一側轉向學生,讓學生觀察箭頭所指的方向,從而提出在南極上空看地球自轉是順時針方向的結論;接著讓同學們猜謎語:“地球有一點,一走便往北。”啟發引導學生得出是南極點,它是地球上最南的地點,其四周均為北方,從而得出結論:南極洲圖上它的路線是一個個圓圈,經線是以南極點為起點的放射狀線,南極洲圖不論如何放置都可以。在分析完極地為中心的地圖定向方法和東西半球劃分的基礎上,筆者引導對南極洲輪廊圖展開想象,同學們將南極洲想象成一頭傲然挺立的大象,它的腳下踏著太平洋(站得平穩,太太平平),鼻子上噴出的是大西洋(噴出的“細”水流,“細”諧音“西”),背上馱著印度洋。西南極面積小,是大象的鼻子,在西半球;東南極是大象的身體,在東半球。我國在南極建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的位置,也可通過“大象圖”幫助記憶:長城站在大象鼻尖上方,中山站在大象耳朵下面。最后啟發、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明確南極洲的大部分在南極圈內。非洲、澳大利亞、南美洲三個大陸插入其中,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南極洲未來空中航線的開發。
同理,學生根據屏幕上北極地區的地圖,完成南極洲類似的內容。
第三環節:話冰雪,序列投題,啟發引路
教師可采用綜合程序法,實物投影“南極洲的彩色照片”并設問:
(1)南極洲的自然景色極為單調,什么顏色是南極洲永恒的基色?
(2)南極洲深厚的冰雪,給人類提供什么資源?如果這些冰雪融化,會對世界產生什么影響?
(3)南極大陸周圍海洋上顯著的自然景色是什么?對人類活動會產生什么影響?
第四環節:議“寒”、“風”,知識遷移,類似聯想
可設置這樣一個“實驗”進行情境創設:
(1)將地球儀放在教師桌上,點燃一個酒精燈。
(2)在地球儀旁邊放幾本書,把酒精燈放在書上,確保酒精燈的火焰在地球儀赤道附近。
(3)把酒精燈放在離地球儀約3厘米的地方,靜候約3分鐘的時間。
(4)讓學生說出地球儀的赤道附近熱還是兩極熱,并讓學生自己做好記錄。
(5)讓學生自己上講臺用手觸摸地球儀,感覺出是地球儀的赤道附近比兩極熱。
投影“世界氣候類型圖”,“世界氣壓帶、風帶分布圖”。根據認知規律,從學生熟悉的地理知識入手,進行知識遷移,推出下列問題(在學生合作學習的基礎上完成)。
(1)俄羅斯的奧伊米亞康與南極洲,哪個更冷?為什么?
(2)西亞和北非有世界面積最大的炎熱干燥的熱帶沙漠氣候,與南極洲相比,哪個更干?為什么?
(3)有人稱南極洲為“白色的沙漠”,你認為對嗎?為什么?
(4)南極洲降水很少,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巨厚的冰層?
(5)為什么稱南極洲為“世界風庫”?
(6)南極洲的氣候一年到頭都那樣惡劣嗎?南極洲的暖季出現在什么時候?人類在南極洲進行各種活動的最有利時機是在這個“時候”嗎?
第五環節:談資源,突出聯系,自主探究
講“兩極地區的資源”時,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先投影“極地地區礦產分布圖”、“海洋生物資源圖”,接著觀看兩極自然資源錄像資料,學生形成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事先設計的問題轉入知識整理及理性的分析,最后形成正確的資源觀。
第六環節:論科研,激發熱情,三育并舉
講“科學考察的寶地”時,教師首先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引發同學們獻身科學,開發南極的熱情:“同學們,南極洲是地球上惟一沒有工業污染的大陸。南極洲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環境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天然大實驗室。對于環境科學家來說,南極洲是監測污染物在全球性大氣蔓延程度的理想場所。對于動物學家來說,南極洲是研究生物對極端環境條件適應性的最好場所。總之,在南極洲,科學家可以獲得其它大陸所得不到的寶貴資料。當今,南極同太空、海洋并列成為人類亟待開發的三大領域。
利用圖片介紹秦大河院士,他是我國第一位徒步登上南極點的中國人,曾與美、蘇、英、法、日的5位探險家,歷時7個月,步行6 300多千米,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橫穿南極大陸的壯舉,贏得世界的贊譽;圖片介紹我國女地質工作者金慶民,首次在南極之“巔”——文森峰上發現了赤鐵礦帶,她激動萬分,當即在鐵礦石上插上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藉此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結合《南極條約》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國際意識的教育:南極洲作為資源和科研的寶地,應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享有、全人類和平利用的科研基地,決不允許用戰爭手段來達到擴張、侵略和控制南極的目的。加強國際團結與合作,人類社會有責任、有義務和平利用和保護南極。我國政府1983年正式加入《南極條約》,一方面表明我國政府和平利用、保護南極的決心;另一方面也是向世界各國人民作出的承諾。
呼吁“愛護地球上最后一片凈土”。
那么,北極地區呢?展示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情況。
最后,學生代表做總結,教師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