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姿
地理難學,學業成績不理想,實際能力不強,難以適應高考,這是很多文科學生深感憂慮的事,也是任課教師一直困惑的問題。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觀察和教學調查反饋,文科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思維方法、思維能力有他們的特殊性。造成他們地理學習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地理思維品質的缺陷。本文欲在分析文科學生地理思維品質缺陷的基礎上,就如何促使他們思維品質的提升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文科學生地理思維品質的缺陷
地理思維品質是指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反映出的思維水平和智力的差異,它是學生地理學習能力高低的具體體現。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特點,地理新課程非常強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新高考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注重對學生運用地理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并且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更加注重量化的分析方法。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和高考的導向,筆者認為對地理學習有較大影響力的思維品質包括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邏輯性、獨創性和敏捷性等。以下題為例,可看出文科學生地理思維品質缺陷的具體表現。
例題:我國某一地理興趣小組,在對某城市農產品價格及農事活動調查中得出如下數據。

根據所給資料信息,在距離城市1km處的土地上,從經濟效益考慮,較適宜種植的作物是______、______。當距離城市超過30千米時,當地種植_______、_______經濟效益最高。
筆者所任教的班級中80%的學生認為這是難題,他們不知道如何處理分析數據,建立數據之間的聯系并進行簡單的相關運算來得出結論。對于這道題目,其實只需簡單分析出經濟效益是指考慮投入的總成本和市場收益的差值即可建立數據之間的聯系,然后進行簡單的運算就能得出結論。在此,其思維品質的缺陷表現如下。
(1)思維的邏輯性差,考慮問題缺乏條理性。他們看到的數據只是數據,無法進行應用層面的分析進而建立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
(2)思維的深度不夠,抽象思維的能力差。思維的深度指深入地思考問題,通過概括抽象,透過紛繁復雜的地理現象總結出地理規律;通過分析感悟,揭示問題的隱含條件,善于發現問題的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例如,在分析解答完這道題后有思維深度的學生應能進一步總結或把握城郊農業的區位選擇及其原理。但是多數學生只是為做題而做題。他們不善于從個性的現象中總結出共性的規律。再如,在評卷過程中諸如這樣的答案“珠峰南坡地處西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量多,又是向陽坡,雪化得多,所以雪線比北坡高”,也同樣凸顯了學生在思維深刻性上的缺陷。當一種地理事象受多種因素影響時,學生能不能抓住其主導因素也是其思維深刻性的具體表現。
(3)思維的變通性差。思維的變通性其實是在思維的深刻性上引申出來的品質,地理學習過程中的思維的變通性主要表現為能理解同類問題從一種情境到另一種情境的轉換,能理解不同圖式的變換。
(4)思維的廣度不夠。思維的廣度是指要善于全面地看問題。地理思維的廣闊性是指地理學習中由一個地理要素的特征想到其它地理要素的特征。如由一條緯線、一條經線想到很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而不只是局限于圖中的顯性信息。其實這也是建立在思維能力深刻性上的一種品質,沒有對地理規律的認識,學生的地理思維就不會形成廣闊性的特點。在最近的調考卷中,要求學生比較剛果盆地和四川盆地這兩個區域自然地理的相似點和不同點,有些學生只注意到圖中顯性信息的顯示(等高線、河流、經緯網等),答出等高線疏密的差異、河網密度的差異,他們想不到圖中的隱性信息,在思維上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
如上所述,文科學生在地理學習中表現出思維品質的明顯缺陷,而造成這種缺陷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中有學習主體自身的原因,還有教師的教學策略問題。如何改進文科生地理教學,如何實施對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促成他們思維品質的提升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討。
二、文科地理教學中思維品質培養的具體要求
突出人本理念、根據學科特點,地理教學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地理規律和原理的教學,發展思維深刻性
地理規律和原理是地理學知識的核心,只有對地理規律和原理的深層內化,才能對地理現象進行分析、比較、評判,形成解決地理問題的技巧,體現思維的深刻性、變通性。例如,懂得了影響河流航運價值的主要因素就能分析比較長江和剛果河航運價值的大小;知道了影響海水鹽度高低的因素,把握了世界海洋鹽度的分布規律,就能對各個海域的鹽度高低作出判斷,還可進一步遷移分析湖泊的鹽度問題,如巴爾喀什湖東西部的鹽度高低問題,大量引錫爾河、阿姆河河水灌溉后對咸海的影響(其中一方面影響是引起威海鹽度的上升)等問題。在復習教學中,引導學生建立一種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的成因模型,是使學生對地理規律和地理原理進行深層內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2.突出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拓展思維廣度
地理學是一門空間科學,空間想象能力是地理學習的基本能力,它是指能根據文字、數字、平面圖式提供的地理信息進行適當的想象而在大腦中建立三維模型的思維過程。不同投影方式日照圖的轉換想象、根據等高線聯想實際的地形起伏、從平面的方格狀經緯網到經緯網的立體模型,有了這種想象才能真正清楚地理空間的定位法則。空間想象能力的最初培養就是要借助各種演示模型、多媒體動畫先給學生以直觀的信息,讓學生從直觀的信息得知各類圖式的繪制過程,如等高線的畫法等。這樣當他們再看這類圖式的時候就有可能進行實際模型的想象了。在復習課中教師還可常作這樣的設計,對學生進行空間想象能力的常規性訓練:第一步,選取某條重要經緯線(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本初子午線、180°經線、20°W、160°W、120°E),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網格狀經緯儀,并想像其自轉起來,線與線之間相互位置關系及晨昏線的動態關系;第二步,在復習大洲、大洋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腦海中想像,這幾條線穿過的大洲、大洋,重要的地形區、氣候區等;第三步,在復習高中系統地理和區域地理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豐富這幾條線穿過的地理事物,如工業區、農業區、重要國家、城市、港口、交通線、礦業基地、旅游點等,這時,學生腦海中的地球儀就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地球了。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訓練,會使學生思維的廣度得到拓展。
3.強化對學生洞察力的訓練,培養思維獨創性
洞察力就是指某些人所具有的深入細致的直接觀察能力。訓練學生的洞察力,就是要訓練學生觀察入微的能力。只有這種觀察入微的能力,才有地理高考中各種精彩的答案。如2001年文綜全國卷第36題,巴爾喀什湖的東部和西部鹽度差異的原因,就有考生不僅注意了圖中的河流信息而且注意到了一般人會忽視的伸入巴爾喀什湖中的小半島,答題時就自然會考慮到:半島的阻隔作用,使東西兩部分的湖水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成為鹽度差異的原因,這樣的答案才具有獨創性特點。平時的教學中,洞察力的訓練是在地圖的基礎上展開的。教師可有意識地將一些圖像素材進行處理后呈現給學生,讓他們反復看,然后組織討論,使他們在傾聽不同意見中集思廣益,并逐漸克服粗心大意、走馬觀花、不求甚解的不良習氣。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數學方法,注重地理問題的定量分析,有意識地運用各種統計圖表來呈現地理現象、總結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數據的敏銳感,有利于培養思維的邏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