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一]
圖1是北半球夏至日倫敦時間10時全球太陽高度分布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從圖中可以看出,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是______。
2.B點的地理坐標是_________。
3.D點地方時為______時,晝長為______時;E點的地方時是______時;晝長為______時。
4.假設一架飛機此刻從B點起飛,以每小時555km的速度向北勻速飛行,降落在C點,飛機飛行了約______小時,降落時北京時間為______。
解析:B點位于直射點以北的直射經線上,其正午太陽高度為60°,夏至日太陽直射23°26′N,由公式H=90-φ+δ,可推知B點緯度為53°26′N。B點的地方時為12時,由題意可知,0°經線的地方時為10時,可推知B點經度為30°E。E點到A點的緯度跨度為90°,A點緯度為23°26′N,可推知E點位于南極圈上,北半球夏至日這一天晝長為0時,又由于E點位于直射經線上,所以E點地方時為12點。D點和E點互為對跖點,“緯度相同分南北,經度互補分東西”,所以D點位于北極圈上,經度為150°W,地方時是0點,晝長為24小時。B點和C點都位于直射點以北的直射經線上,太陽高度差等于兩地緯度差,所以兩地水平距離約為30°×111km/1°,根據飛機飛行速度可推知飛機飛行了約6小時。飛機降落時北京時間為6月23日0時(先算出飛機起飛時的北京時間,再加上飛行時間就是飛機降落時的北京時間)。
參考答案:(1)由直射點向四周降低(2)53°26′N,30°E(3)0 24 12 0(4)6 6月23日0時
●陳朝霞/湖南省桃江縣第六中學(413403)
[題目二]
如圖2所示,此時ABC弧線上的太陽高度角為0°,某學生在距離B地2 775千米的某地觀測到北極星的仰角為42°,此時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是:
A.23°N 90°WB.25°N90°E
C.42°N 90°WD.23°S90°W

解析:本題以自然地理部分知識為考查重點,綜合性較強。主要考查了以下知識點:①地球運動規律中的太陽直射點位置的確定;②北極星地平高度與當地緯度的關系;③日照圖上的時間信息;④經緯網中自轉方向的判讀、距離的量算。由圖文信息可知:①此圖為極地俯視圖,圖中的同心圓是緯線,放射線是經線,根據已知經線的度數,按東經度增大的方向為地球自轉的方向,可知地球自轉方向為逆時針,此圖所示為北半球,圖的中心點為北極點;②已知緯度每差1°的經線長約等于111千米,所以觀測北極星的某地與B點相距25個緯度。因為在北半球各地觀測北極星的仰角即為當地的地理緯度,故該地的地理緯度為42°N。由此可知B點的緯度是67°N或17°N,而此時ABC弧線上的太陽高度為0°,為晨昏線,且與某一緯線相切,則B地為該日發生極晝或極夜的最低緯度,而極晝或極夜范圍都在極圈以內,故B點只能是67°N;③B點是ABC弧線與發生極晝或極夜緯線的切點,它的地方時只能為子夜0時或正午12時,而某學生能在(42°N,90°E)看見北極星,說明該地是夜晚,故90°E上地方時為0時,那么與之相對的90°W上地方時為12時,這是直射點所在的經線;④同時,根據以上的分析判斷可知B點以北出現了極晝,即67°N~90°N之間出現了極晝,這時要根據發生極晝的最低緯度來確定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緯度。由此可知,當67°N~90°N之間發生極晝時,太陽直射點就在23°N,而直射點所在經線為90°W,故正確答案選A。
●趙鳳玲/甘肅省金昌市一中(737100)
[題目三]
讀材料一、材料二,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某地三維坐標圖(圖3)

材料二:氣象臺研究大氣水平運動狀況,最常用的高空等壓面圖有850、700、500百帕3層。850百帕等壓面的高度大約為1 500米,相當于摩擦層的上界,代表高空大氣低層的狀況;700百帕等壓面的高度大約為3 000米,反映對流層中天氣變化比較復雜的中下層的狀況;500百帕等壓面的高度大約為5 500米,相當于對流層中層,反映對流層中高層的狀況。研究表明,對流層分為摩擦層和自由大氣層,自下墊面以上平均1.5千米為摩擦層(大氣質點運動受三力作用),上面為自由大氣層(大氣質點運動受二力作用)。
1.圖中陰影部分為自然環境過渡帶,也是世界上荒漠化較為嚴重地區,則該地區為 ________地區。簡述該地區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2.圖4坐標原點所在的區域為廣闊的沙漠,摩擦層的揚沙會飄向______方向,請在左邊的方框內繪制出大氣質點的運動方向和受力狀況。
3.據美國氣象衛星和美國航空航天局特殊飛行器的追蹤檢測,來自于該沙漠、上揚至自由大氣層以上的塵土(富含磷酸鈣),借助風力“飄”洋過海來滋補雨林。請問其飄過______洋、滋補_______熱帶雨林。
4.我國也是荒漠化比較嚴重、沙塵暴頻發的國家。嘗試分析揚沙天氣帶來的利和弊。
解析:本題以三維坐標圖作為主體信息的載體,圖文結合,考查區域定位、區域特征、大氣水平運動和受力分析以及沙塵暴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等知識??疾榈哪芰τ校鹤x圖能力、空間定位能力、調用知識能力以及綜合分析問題、辨證分析問題的能力。第1題,根據經線上標注的緯度、緯線上標注的經度以及該地為陸地可知:坐標原點的坐標為(20°N,20°E),便定位于撒哈拉沙漠。再根據題干中“自然環境過渡帶”、“荒漠化較為嚴重”等關鍵詞,可知陰影部分為薩赫勒地區。至于其形成原因,只要綜合地從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調用課本上的知識,即可作答。第2題,由圖可知,摩擦層即為近地面,剛好處于東北信風帶,故揚沙飄向西南方向。由于摩擦層受三力作用,只要熟悉氣壓梯度力、水平地轉偏向力、摩擦力的特點,圖形也不難繪制。第3題,由材料二可知,自由大氣層只受二力作用,應該刮東風,所以飄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到達的雨林是亞馬孫雨林。第4題,這是一道理論聯系實際并具有開放性的題目,要求學生辨證地分析問題。
參考答案:1.薩赫勒 自然原因: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緣,正處于干旱與半干旱、熱帶沙漠與熱帶草原的過渡地帶,客觀上潛藏著荒漠化的威脅。人為原因:傳統游牧經濟向商品化的定居牧業經濟轉化而過度放牧;人口激增,糧食需求猛增而過度開墾、破壞植被。
2.西南 繪圖(略)3.大西 亞馬孫 4.“弊”與“利”兩個方面調換位置,把“利”放在前面
●邵同洋/安徽省懷遠縣包集中學(233442)
[題目四]
一學生對太陽能熱水器(35°N,112°E)進行了改造(圖5),把熱水器裝在一個大玻璃箱中,并將支架改造成活動方式。據此回答1~3題。

1.9月23日,為使熱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調節支架使熱水器吸熱面與地面的夾角為:
A.23°26′ B.35°
C.66°34′ D.55°
2.下列地區中,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效果最好的是:
A.???B.重慶
C.拉薩 D.吐魯番
3.當熱水器的吸熱面與地面夾角調節到最大值時:
A.南太平洋漂浮的冰山較多
B.松花江正值第一次汛期
C.黃土高原上流水的侵蝕作用最為強烈
D.澳大利亞農田中的小麥開始返青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正午太陽高度角分布規律的應用,以及與之相關的地理事物的分析??疾閷W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能資源,應該合理設計太陽能熱水器的傾斜角度,使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與太陽光熱垂直,提高太陽能熱水器的效率。如圖6直角三角形中,某天的正午太陽高度角H=90°-|φ-δ|,則а= 90°-H=|φ-δ|,即太陽能熱水器與地面的最佳夾角應該是直射點與當地地理緯度的差值。根據題意和圖形分析,當太陽光線與大玻璃箱垂直時效果最好,即H=90°-|φ-δ|,φ=35°,δ=0°,α+H=90°,則α=55°,故第1題應選D項。太陽能熱水器效果最好地區應是太陽輻射分布較強的地區,拉薩市年太陽輻射量最豐富,故第2題應選C項。根據題意,夾角最大時,吸熱面與地面夾角為90°,太陽光線與地面平行,即太陽高度角最小,應為冬季,故第3題應選A項,B為北半球春季,C項為夏季,D項為北半球秋季。
答案:1.D 2.C 3.A ▲
●陳 輝/山東省鄒城市第一中學(27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