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運超
學校是災害教育的橋梁,加強對中小學學生的減災意識教育,大力開展不同層次的減災專業教育,尤其是要發揮地理教學的學科優勢,以及在中學階段進行災害教育的優勢和可行性,災害教育應該更加突出“區域性”的特征,區域性災害教育應成為地理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我國自然災害的發生和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
我國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與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結合部,西倚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受季風影響十分強烈,南北跨越50個緯度。因而天氣系統復雜多變、氣象災害頻繁發生。加上我國是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承受災害的能力較弱。據統計,1949年以來的一般年份,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4 000多萬公頃,20%~35%的農作物受災。受災人口2億多,緊急轉移并安置300萬人,因災死亡數千人,因災倒塌房屋300萬間左右,直接經濟損失1 000億以上。從地質結構來看,我國位于三大板塊交匯地帶,地處世界最強大的環太平洋構造帶與特提斯構造交匯部位,地質構造復雜,地震災害多發。截至2007年3月底,全國20世紀以來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死于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地震震中的90%分布在西部,長江以南比較稀少。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2/3,地理和生態環境多變,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易發。將所有的因素疊加在一起,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最多、頻次最多的國家,擁有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災害類型。但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自然條件有差異,致災原因不盡相同,加上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各主要自然災害的分布狀況復雜多樣,一地與另一地自然災害類型、危害程度不同,災害的組合、多發時間也不同。因此從時間和空間、自然要素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及其相互關系兩個角度來看,我國的自然災害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
二、進行區域性災害教育能較好地實現三維教學目標
地理教材中蘊涵諸多的自然災害基礎知識,同時又選擇了與學生所見所聞且同其知識能力和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內容;義務段教材是以零散狀態間斷形式出現,高中階段教材將“自然災害與防治”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模塊呈現出來。通過對構成各區域自然災害各自然要素、人為要素等基礎知識的學習,教材中運用實例、資料、地圖等來說明區域性自然災害的特點、分布、發展和成因,屬于區域學習的一項內容,宜采用綜合、比較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實現“知識與技能”基本課程目標的達成。
“貴在參與、注重過程、強調方法”是新課程目標的關鍵,正確、熟練地掌握“過程與方法”,不僅是一種能力、一種素質,而且對于地理知識的掌握和地理技能的形成,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我國各自然災害多發區的環境要素很多,而且要素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防災減災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既需要政府和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更需要有針對性地對青少年學生進行防災教育。由于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精力不可能面面俱到,有選擇性地選取本地區所面臨的自然災害,采取探究學習的方法,引用本區域典型案例組織教學,針對假設個人所面臨的自然災害,探詢并學習一些緊急的應對策略。如在地震區可以進行避震救助的教學實踐活動,先通過震前演練、人身安全演練、簡易救助演練等學習一些防震、抗震的技能,增強抵御震災的信心;然后采取探究的方式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掌握面對地震的一些應急措施。在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小孩在幼兒園就開始接受災害訓練,每半年警察就到幼兒園教大家怎么逃生,所以很小就有逃生意識。這種災害教育非常實用,因為知識和技能之間的差距只有靠實踐性體驗來縮小,體驗是防災教育中最為重要的環節,也是防災教育取得好效果的關鍵。因此,區域性災害教育注重教學過程,關注學習方法,致力于使學生形成地方、區域乃至全球視野減災防災的意識和觀念。
在地理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區域性災害教育是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新課程終極目標的最好詮釋,區域性災害教育的基本知識框架就是立足于對家鄉自然景觀和人文地理的了解與熱愛;立足于關注本區域和我國基本地理國情;立足于本區域和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立足于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學生通過親身的體驗與感悟,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有效地提高防災、避災的能力,學生的災害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能夠得到深化和發展,從而在根本上改變其觀念和行為。
三、在“和平與發展”與“構建和諧”的時代背景下培養公民災害意識
目前,不管是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種類,還是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甚至人員的傷亡都有增大的趨勢。根據世界最大的保險公司墨尼黑再保險集團的一份報告,2003年全世界總共發生大約700次自然災害,死亡人數超過5萬人,造成的經濟損失達600多億美元。自然災害中大多數是地球系統演化過程中的正常事件,但卻成為阻礙人類發展最主要的自然因素之一。學會生存是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直倡導的教育最基本目標,而具備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更是學會生存的基礎。“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從兒童和學生做起,強化區域性災害教育,充實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學生和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減輕自然災害發生,降低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2007年10月10日國際減災日的主題是“減災始于學校”,目的是加強學校減災教育,使青年人特別是在校學生樹立減災意識,提高民眾的防災意識。災害教育是地理教育的基本職責之一,也是學校教育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