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軍
中央音樂學院“殿堂級”的梁教授“潛規則”美女考生,中青報調查顯示“99.8%的人都遭遇過潛規則”……潛規則一詞人們太熟了;只是這一次,它已經演化成為“全民潛規則”。其實,我們每個人跟梁教授一樣,都既是“全民潛規則”的制造者,同時也是它的受害者。
“全民潛規則”
不久前,中央音樂學院一位年屆七十的知名博導梁教授,在財色兩方面“潛規則”一名女學生,后未能兌現其考博承諾,在該女生到處告狀的情況下,梁教授無奈之下“聲淚俱下”地向中央音樂學院紀檢部門主動坦白。此事經媒體披露后,有關藝術院校“潛規則”的話題再次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點。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遭遇過‘潛規則?你會怎么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從8月7日起進行了一項專題調查。調查結果(截至明25日)讓人有些觸目驚心:99.8%的人都認為自己遭遇過“潛規則”,僅0.2%的人表示“沒遇到過”潛規則。這一調查結果被眾多媒體轉載,甚至有的媒體宣布“99.8%的中國人遭遇過潛規則”,還引申為“全民潛規則”。
該調查中的“潛規則”主要指消費服務領域,“消費潛規則”當然也是一種潛規則。正如該調查所描述的那樣:在餐館就餐卻被收餐具費,承諾的電器免費維修卻被收上門費,老人、小孩旅游被以消費能力低為由加收團費……“潛規則”天天在我們身邊發生,許多人都習慣了忍氣吞聲。今年上半年,中國消費者協會提出“挑戰潛規則”行動,現已在各地征集了“潛規則”800多條。
也許網絡調查的樣本局限性還需商榷,但許多人認為,潛規則不僅真實存在,而且已在社會上泛濫成災。因此,“全民潛規則”這個詞看起來很夸大,但多多少少有現實依據,也是人們無奈情緒的一種反映。
人人都是“全民潛規則”制造者
中青報的調查顯示99.8%人吃過潛規則的虧,但高達78.0%的人選擇“忍了”,認為維權成本過高。“現在光靠幾個人來維權是不夠的。如果所有人遇到不公平的事都能提出來,這些潛規則就不可能存在了。”專家如此說。
也有消費者呼吁:“我們日常也要帶頭抵抗這些霸王條款!什么事都要較個真,這樣就會少吃虧了!”但有此行動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本來拿不上臺面的“潛規則”大行其道,往往是因為人們習以為常,久而久之就成為“慣例”。因此,與其說人們“被潛規則”,不如說每個人都是“消費潛規則”的制造者。
女學生為了一頂博士帽,不惜用金錢、身體與老教授做交易。一名學者前不久在自己的博客上透露,他在大學任教的好友對此笑稱:其實很普遍,只是梁老沒“玩”好,媒體大驚小怪而已。
真令人感慨,潛規則已經到了讓人見怪不怪的地步。近年來,高校招生丑聞不斷。丑聞背后,考生不是努力準備專業,而是費盡心機盤算如何抄小路;考官不是嚴把考試關,而是接受財色賄賂。當潛規則成了公開的秘密時,比潛規則更可怕的,就是大家去適應潛規則,去利用“潛規則”。
也有專家建議立法破除潛規則:要根除這種不良風氣,就應讓每一項權力置于公眾的注視之下,放在制度的監督與制約之中。唯有如此,“潛規則”才能守規則。
老教授也是“全民潛規則”受害者
“中國音樂殿堂級的人物都栽到了潛規則上”——人們不是為潛規則震驚,而是為當事人的身份震驚。其實塵世里本沒有干凈的人,都要靠規則來約束。隨處可見的潛規則,讓明規則變成一捅就破的窗戶紙,梁教授自然不能免俗。
如果一切正相反,任何潛規則都鐵定受到懲罰,梁教授也就不至于晚節不保。因為在一個潛規則無所遁形的社會里,他連潛規則的念頭都不敢轉,更別說動手去做。從這一點來說,梁教授也是“全民潛規則”的受害者。
“大環境如此,我們大家只能一起來接受潛規則的事實。在這個大學校長院士抄襲作弊的年代,誰能幸免于潛規則呢?”一名網友如此反問。
啊,這是多么痛的領悟。對潛規則,我們每個人跟梁教授一樣,都是制造者,同時也是受害者。在每個人心中,其實都隱藏著一個“梁教授”。
國內六大潛規則
什么是潛規則?“潛規則”一詞最早在吳思的《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游戲》一書中提出,本意是指“隱藏在正式規則之下、卻在實際上支配著中國社會運行的規矩”。這一詞匯是那樣精妙,以至于它一經創造出來,就獲得了驚人速度的流傳和外延拓展,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鮮活的詞匯。
說到底,潛規則就是不成文的一些暗箱操作的規定和原則,如今已經無孔不入地滲入到社會上的各行各業中。百度百科對“潛規則”這樣定義:它是相對于“明規則”而言的,顧名思義就是看不見的、明文沒有規定的,但又是眾所周知的、實際起作用的、人們必須“遵循”的一種規則。
因此,老教授和美女學生之間的“潛規則”,雖然看上去跟“消費潛規則”不一樣,但性質相同。社會上的類似潛規則還有——
1.娛樂圈潛規則:
想上戲先上床——娛樂圈向來都是是非之地,權色交易、緋聞炒作、買榜打歌……潛規則的多方式大手筆,讓人們大開眼界。大陸前幾年的張鈺、周璇事件都一再風生水起,前不久韓國明星張紫妍自殺也與潛規則有關。
2.招生潛規則:
想上學先塞錢——網上流傳一段關于落榜北影考生的視頻,落榜女生自稱是藝校優秀學生,卻連初試都沒過。母女兩人哭訴考試不公平,考之前老師就說必須準備30萬,不然門兒都沒有。其實很多學校都有類似潛規則,想讀好學校要交贊助費、轉學費、借讀費……名稱不盡相同,但性質都一樣:你想來念書,先跟學校“意思一下”。
3.幼兒園潛規則:
參加收費班才能拿獎狀——某幼兒園的一個孩子,因為沒參加收費課外班,結果成為唯一沒有領到獎狀的孩子。“課外教育的潛規則深深地傷害到了孩子和家長的心靈,我們該怎么辦?”網友就此話題進行了熱議。
4.求職潛規則
招聘是為了宣傳——大公司更不可靠,利用網絡、報紙、現場等多種方式招聘,其實他們并不需要人,只是為了廣告宣傳。據稱人才網站50%以上的職位都是過期的、無效的、不招人或招滿人的,所以求職者會抱怨“我投了那么多簡歷為什么反饋率那么低?”
5.文壇潛規則:
拿紅包寫評論——拿了人家的“紅包”,寫評論時自然只有溢美之詞。據稱目前北京評論界有一個大致的“紅包評論”行情標準:寫一篇評論文章,“關系戶”500元左右,無關系者1000元以上(不含出席研討會吃、住、行等費用)。
6.醫院潛規則:
做手術給醫生塞紅包——這事兒地球人都知道,就不用多說了吧?
(摘自《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