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委市政府近期出臺《關于進一步推動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將深入推進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管理體制改革,實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分級符合,取消國有企業的行政級別(6月1日《信息時報》)
[點評]:作為計劃經濟體制的殘留,國有企業的行政級別更容易成為滋生官本位或企業官僚的溫床。而置身經營領域的官本位,往往如魚得水,其導致的后果和危害,也往往更加嚴重。
比如在政府部門整日被喊打的公款吃喝和送禮行賄等違法違紀行為,在企業只要披上“經營需要”或“搞活企業”的外衣,便常常會一路綠燈、通行無阻。即便日后被審計等部門發現,也往往對企業領導高抬貴手,聽任其享受某種“超國民待遇”。
更重要的是,某些手里握有經營決策權的企業領導,其官本位意識對企業方方面面造成的危害會很大。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面前的種種機遇往往稍縱即逝,當企業領導沾染上官本位習氣之后,其獨斷專行的行事風格以及養尊處優的慵懶秉性,都會影響企業的競爭力,直至把企業搞成“家天下”,最終甚至葬送掉企業的大好前程。
行政級別掩映下的企業官本位,還容易衍生官商同體的怪胎,使各種經濟犯罪現象愈發盤根錯節。因此,取消國企行政級別的做法,其他地方也值得仿效。
避免“社保折工資”需要國家發力
針對個別用人單位把應該繳納的社會保險費,折算進員工工資的做法。勞動保障部門提醒勞動者,這種行為違反了國家的有關規定。看似增加了收入,但實際上勞動者享受社會保障的合法權益受到了損害。(6月3日新華網)
[點評]:工資是勞動者應得的勞動報酬,而社會保險則是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給予勞動者在工資之外的一種額外的“福利”。
勞動者不是傻子,如果兩者能夠兼而得之,他們豈能輕易放棄?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現有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費大多數是兩部分組成:個人出一小部分,單位再補助大部分。這部分資金名義上統一列入個人賬戶,記在個人名下,但是由于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目前還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接續,不能自由轉移,當勞動者轉戰另一個城市的時候,他們賬戶上的社會保險資金卻不能一起轉走,他們最終無法享受到這部分資金。因此,對于勞動者來說,與其讓這部分“福利”最終成為墻上的畫餅,還不如讓它折成工資更為實在,這樣雖然說有所損失,但卻比最終一分錢也享受不到來得實惠。而對用人單位來說,他們也可以借此少出一部分錢,那當然也是劃算的。
因此,在現實語境下,盡管誰都知道“社會保險折算成工資發放”是違規的,它侵犯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但是勞動保障部門的提醒卻既不能起到用人單位的作用,也不能達到以此喚醒勞動者的“覺醒”的目的。只要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一天不實現全國范圍內的有效接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個人之間這種“雙贏”的事情就還會不斷發生。好在,中央已經作出決定,要在今年年內實現全省范圍內社會保險資金的接續,但從目前發展的形勢來看,速度還是太慢,離勞動者的要求差距還是太大,還要加快進度。
民意不只在網絡
山西省政府向全省通報,個別縣市區政府對網民留言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實踐中態度冷漠、有令不行、政令不通,對山西省政府轉辦的網民留言不予及時核實、處理與上報,致使兩民反映的問題得不到解決。責成被通報縣市向山西省政府和上一級市人民政府寫出書面檢查。(6月3日新華社)
[點評]:輿論稱贊山西此舉是對“網絡問政”的推動,促進網絡成為官員了解民生、溝通民意的橋梁。互動反饋是網站的重要職能,倘若對網民所反映的問題視而不見,所謂面向民眾的“留言板”,也和一些地方的“市長熱線”、“市長信箱”一樣,成了擺設。
過去,我們有“市長信箱”、“市長熱線”,現在。則有“網絡留言板”。前者,依賴“一把手”的批示,后者,則依靠輿論力量的推動。
有批示,問題總好解決,而此番山西5縣市被通報,更多還是基于對“上級批示”的不作為。從這個

